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成立85周年之际,学会编辑出版了以王晓民理事长为主编的上下两本图书,上册为《根深叶茂蔚然成荫——中国生理学人物记》,下册为《根深叶茂蔚然成荫——中国生理学团队记》。从本期开始,《生理通讯》将陆续转载,以飨读者。

  • 标签: 中国生理学会 编辑出版 理事长
  • 简介:目的:筛选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中国流行株中包膜蛋白gp41的优势抗原片段,构建具有区域流行代表性的HIV-1gp41重组抗原,为改进现有HIV-1初筛试剂盒中使用的同类抗原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免疫斑点杂交和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收集自重庆、广州、上海的区域代表性150份HIV-1感染者血清标本中筛选gp41抗原性强的候选样本,利用RT-PCR及巢式PCR方法扩增包含重要抗原表位决定蔟的gp41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QE30连接,转化大肠杆菌M15构建gp41重组抗原表达菌株,表达后经亲和层析纯化、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结果:兔源HRP标记的gp41多抗能识别标本中gp41抗原性差异,得到候选样本,扩增包含gp41主要抗原表位片段;构建了包含gp41抗原表达簇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纯化后经His标签抗体Western印迹鉴定为阳性。结论:高纯度的重组优势gp41抗原的构建和鉴定,为进一步改进现有HIV初筛诊断奠定了基础。

  • 标签: 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 包膜蛋白gp41 抗原表位 斑点杂交 亲和层析
  • 简介: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在中国恒河猴感染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可能的神经侵袭性和神经嗜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从静脉感染SIVmac251-155p6N的8只实验猴中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1只猴中,监测病毒及免疫指标变化,观察临床症状、猴脑组织病变,单拷贝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并分析变异及糖基化位点变化情况。结果感染猴晚期出现明显艾滋病脑病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及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基底节分离出单一序列病毒,其氨基酸序列与血浆病毒及感染毒株SIVmac251-155p6序列差异主要位于Gp120的V1和V4区,并且在C1区66位出现一个糖基化位点缺失。结论SIVmac251在猴体长期传代过程中表现出神经嗜性毒株的特征,对AIDS脑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艾滋病脑病 SIVmac251 GP120 变异 神经嗜性 神经侵袭性
  • 简介:簇生针齿菌和离心脉革菌2种木腐菌是中国新记录种。簇生针齿菌采自河南省,湖南省和云南省,该种与金黄针齿菌比较相似,但是后者的子实层体表面金黄色,担孢子较宽。离心脉革菌采自吉林省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该菌与辐射射脉革菌比较接近,但是后者具有囊状体和较小的担孢子。本文根据采集的材料对这2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标签: 簇生针齿菌 离心射脉革菌 分类 木腐菌
  • 简介:对北京东灵山地衣蜈蚣衣进行内生真菌分离,经过6种不同的方法消毒后,生真菌的定殖率为55.4%~100%;从316个地衣组织块上共分离到28个真菌分类单元,其中包括1个子囊菌,22个丝孢菌,3个腔孢菌.1个毛霉和1个酵母菌。根据定殖率和分离到的生真菌的种类两个指标综合考虑,消毒方法Ⅳ(75%乙醇1min,2%次氯酸钠3min,75%乙醇30s)为进行地衣生真菌研究的最佳消毒方法。

  • 标签: 蜈蚣衣 内生真菌 定殖率 消毒方法
  • 简介:报道了从凤尾蕨属井栏边草(Pterismultifida)根状茎中分离出一生真菌——菌株JJF006,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TLC对该菌株培养物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表明:该真菌液体培养基中含有芦丁成分。

  • 标签: 凤尾蕨属 内生真菌 芦丁
  • 简介:2004-2005年春夏秋3季,在江西省九江地区4个地点分别采集健康的银杏(Ginkgobitoba)植株,分离得到生真菌198株,经形态学分类鉴定为6目、7科、22属。研究结果表明,银杏生真菌的分布存在季节差异、组织部位差异、年龄差异;优势菌群的组成与数量随采样地点、分离组织部位、不同生长时期内生真菌的不同而变化。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银杏植株生真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生真菌的分布与地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体现了生真菌生态分布的多样性。

  • 标签: 银杏 内生真菌 生态分布 优势菌群
  • 简介:研究林木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和经济学意义。国内外对多种林木生真菌作了大量的相关报道。作者就近年来有关林木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生态学作用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前景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利用林木生真菌为农业和医药业服务。

  • 标签: 林木 内生真菌 多样性 次生代谢产物
  • 简介:从一种墨西哥仙人掌[Opuntiamicrodasys(Lehm.)Pfeiff]的肉质茎中分离获得31株生真菌,经形态观察分类鉴定为3个目、3个科、14个属.同时选择22种病原微生物作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3株仙人掌生真菌分别对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多种病原微生物有较为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

  • 标签: 仙人掌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 简介:由杜仲植株的根、茎、叶分离到生真菌,分别对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筛选能产生与杜仲药材相同或相似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真菌。将培养物适当处理后,根据黄酮类化合物所特有的颜色反应进行初筛,然后根据TLC分析和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进行复筛,结果从杜仲植株共分离得到44株生真菌,其中1株(DZY5)能产出与其宿主相同或相似的黄酮类物质。

  • 标签: 杜仲 内生真菌 黄酮 药用植物
  • 简介:从凹叶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subsp.biloba)根、茎、叶中分离获得生真菌共计28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出13个属。研究表明凹叶厚朴不同部位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 标签: 凹叶厚朴 内生真菌 多样性
  • 简介:针对植物生真菌体外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退化问题,对1株具有产西贝碱能力的平贝母生真菌采用在其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平贝母药材的方法进行了复壮处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添加量为3%时,其发酵液中西贝碱产量可达到0.0563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1.9%,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 标签: 平贝母 内生真菌 复壮 西贝碱 HPLC-ELSD
  • 简介:以产小檗碱的生真菌S6为出发菌株,采用多种单一或复合诱变措施对其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最终筛选得到高产菌株S-Nu-302。其小檗碱产量比出发菌株提高170%,达到12.28mg/L;生长速率提高81.7%,达到5.72g/L;经10次传代显示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 标签: 内生真菌 小檗碱 诱变
  • 简介:药用植物生真菌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发现新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源泉。结合作者的工作,文中通过对内生真菌天然产物的分类,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内生真菌 药用植物 天然活性产物
  • 简介:从木本曼陀罗植物生真菌中筛选高效抗菌活性的菌株。选择与人类和植物相关的36株病原微生物,分别对分离自木本曼陀罗(DaturaarboreaL.)植物的生真菌77株进行了发酵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筛选研究。结果显示:对细菌病原菌、皮肤致病真菌、植物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的生真菌分别有24,9,17株,其中5株生真菌对10种以上的供试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活性最好的1株对20种病原菌有较强抑制活性,最大抑菌圈直径达48mm。这说明木本曼陀罗植物生真菌抗菌能力较强,抗菌谱较广。

  • 标签: 木本曼陀罗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
  • 简介:从采自贵州、陕西、四川和云南的天麻组织中共分离获得62株生真菌。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鉴定,62株生真菌分属于3个亚门、5纲、7目、9科、13属。研究结果还表明采自不同地点的天麻以及天麻不同部位的生真菌的类群与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天麻 内生真菌 多样性
  • 简介:羊草是天然草原中重要的物种,对草原环境的改善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羊草具有耐旱、耐盐碱、抗虫和高营养等生物学特性,这些特性与其体内的生真菌有直接关系。文中从生真菌起源、生物学特性、与共生植物的作用及羊草生真菌研究方面综述了生真菌的研究现状,并就羊草生真菌及其生理活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述,对未来羊草生真菌的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内生真菌 羊草 生理作用
  • 简介:目的:构建大鼠腹腔工作型心脏移植模型,总结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因素。方法BrownNorway到Lewis大鼠心脏移植90例,其中预实验50例,正式实验40例。采用肺动脉和左房吻合、主动脉和受体腹主动脉吻合的方法建立工作型心脏移植,统计手术存活率和死亡原因,分析确保成功率的关键因素。结果术者通过练习,手术成功率稳定77.5%,供心冷缺血时间为(34±5)min,整个手术时间为(71±11)min。HE染色显示移植后发生了免疫反应,移植模型可靠。结论决定手术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合格的实验动物、供体心脏的保护、快速有效的血管缝合和术后动物护理。

  • 标签: 心脏移植 工作型心脏 动物模型 免疫排斥 大鼠
  • 简介:为实现真菌发酵生产黄酮,用HPLC和氯化铝比色法,从四川、贵州、山东等地采集的银杏根、茎、叶中分离到7株产黄酮真菌。分子和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别属于Colletotrichum和Fusarium,菌株QC102经鉴定为ColletotrichumacutatumSimmonds,其总黄酮产量为8.2μg/mL。

  • 标签: 银杏 内生真菌 黄酮 槲皮素 HPLC
  • 简介:目的:分析大鼠不同状态脑递质功率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脑涨落图仪。结果:与清醒状态相比,麻醉状态脑递质的功率显著下降(P〈0.05);大鼠死亡后脑(死亡当时-死亡后48小时)6种递质的功率都降低到10-5级别(P值均大于0.05),说明死亡后不同时间脑6种递质的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从清醒状态到麻醉状态再到死亡状态,大脑的抑制程度逐渐加深。

  • 标签: 脑电 神经递质 功率 时间 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