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生长特性、主要化学成分、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文献中称为'黄'[包括:鲍氏针层孔菌(Phellinusbaumii)、火木针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针层孔菌(P.linteus)3种]的药用菌子实体、发酵菌丝体、发酵胞外物的研究进展.结果:黄的人工栽培(日本、韩国学者采用的室外荫棚段木埋畦栽培法),固体、液体发酵培养均已获成功.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子实体、菌丝体多糖以及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此外还有黄酮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类、甾醇类化合物.其子实体、菌丝体及提取物(主要为多糖)、胞外多糖在抗发炎、抗氧化、抑制肿瘤生成、增强免疫力、保护肝脏、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等方面有显著的功效.黄的各种产品(包括:子实体、菌丝体微粉末、提取物浸膏、黄茶、黄口服液等)市场需求量很大,表明黄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标签: 桑黄 生物学特性 化学成分 多糖 药理学
  • 简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菌丝体粗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用苯酚一硫酸法,分别确定了热水漫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通过极差分析得出:热水浸提法的最优工艺为浸提时间3h、浸提3次、液料质量比50:1、浸提温度90%,粗多糖提取率为2.10%;微波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微波处理15min、液料质量比50:1、提取3次,提取率为4.18%;超声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超声30min、提取2次、液料质量比60:1、温度60℃、频率60Hz,提取率为3.02%。微波辅助法与热水浸提法相比,时间缩短,且提取率提高近1倍;与超声提取法相比,时间缩短1/2,但提取率提高40%。因此,微波辅助提取法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优于其他2种方法。

  • 标签: 桑黄 粗多糖 提取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Uncv毛小鼠的毛性状与毛基因(hairlessgene,hr)的相关性。方法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小鼠的hr序列,设计5对引物,用RT-PCR方法对本单位培育的Uncv毛小鼠hr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分析。结果获得了Uncv毛小鼠及野生型hr的全部编码区序列(3546bp)。Uncv毛小鼠hr基因与野生型小鼠hr基因的长度及序列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与GenBank上发表的国外小鼠hr基因序列(Z32675)相比,同源性为99.7%,共10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2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和昆明小鼠的hr(AY547391)相比,同源性为99.6%,共12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3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但这些突变是由种属差异造成的。结论Uncv毛小鼠的毛性状产生与hr基因无关。

  • 标签: Uncv小鼠 无毛基因 分子克隆 序列分析
  • 简介:对6种"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

  • 标签: “桑黄” 火木层孔菌 鲍姆木层孔菌 瓦尼木层孔菌 椭圆嗜蓝孢孔菌 粗毛纤孔菌
  • 简介: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血清的存在能满足细胞的生长繁殖需求,但实际生产中血清提取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给大规模生产带来困难,不利于商业化开发。常见细胞源疫苗血清残留对疫苗免疫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而无血清培养基避免了血清所带来的血源性污染等问题,其成分和含量明确,制备流程简易,提高了实验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有利于获得高质量的生物产品,与天然培养基等传统的培养基相比有着许多优势。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细胞血清培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已成为生物工程重点研究课题。我们简要综述了无血清驯化细胞的发展历程、应用,及血清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优缺点等内容,以期对未来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进程提供助力。

  • 标签: 无血清 培养 细胞株
  • 简介:目前,几乎所有的植物遗传转化都要通过使用选择标记基因,如抗生素或除草剂抗性基因等来筛选转化子,虽然没有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标记基因影响人类健康或环境安全,但近年来也引发了人们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担心.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顾虑,选择标记的转基因植物应运而生.本文综述了共转化系统、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包括FLP/FRT、Cre/lox、R/RS及Gin/gix系统)和转座子系统(Ac/Ds转座子系统)在培育选择标记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无选择标记 共转化 位点特异性重组
  • 简介:目的:探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或瘢痕皮修复烧伤后鼻翼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烧伤后鼻翼缺损患者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6~64岁,平均35.3岁。其中面部深Ⅱ度烧伤12例,Ⅲ度烧伤6例;病程8个月~7年。应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修复11例,鼻唇沟瘢痕皮修复7例。缺损面积最大者为1.8×2.5cm2,最小者为0.7×1.3cm2。结果:术后皮全部成活,并发症发生。18例鼻翼缺损患者外观均明显改善,皮外形不臃肿,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术后鼻部瘢痕不明显,供区鼻唇沟无明显瘢痕增生。结论:保留残存鼻翼的解剖结构,利用鼻唇沟扩张瘢痕皮或瘢痕皮重建鼻侧背部结构,是鼻翼缺损修复的良好方法。

  • 标签: 鼻唇沟瘢痕皮瓣 鼻翼缺损 修复 烧伤
  • 简介:阿尔茨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并且随着年龄的老化,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现如今阿尔茨默病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头号隐患,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阿尔茨默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其中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是淀粉样蛋白学说.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发病机制 淀粉样蛋白学说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绿藻病的发病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已报道的绿藻病相关文献的分析,归纳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作描述。结果根据众多对绿藻病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导致人与动物致病的绿藻现被确认为有3个种:大型绿藻、中型绿藻及小型绿藻。而与人类疾病相关的仅是中型及小型两种。绿藻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3类: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滑膜炎及其纤维组织炎、系统性感染。结论随着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缺陷患者的增多,绿藻病的发病在全球有上升趋势,此病呈慢性、无痛性,未发现有自愈倾向。我国绿藻病的诊断率可能远低于实际感染率,绿藻病的治疗至今尚无明确的方案及标准。

  • 标签: 无绿藻 抗真菌药物 真菌鉴定
  •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了基质种类、光照强度、空气湿度和炼苗时间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旨在建立大花、重型非洲紫罗兰组培苗稳定的移栽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移栽基质最佳配比为泥炭土︰糠壳灰︰珍珠岩=1︰2︰1;适宜的光照强度为移栽后选用2层遮阴网,移栽成活率最高;空气湿度控制在70%~90%,组培苗生长旺盛;将组培苗在室外炼苗处理7d再进行移栽,成活率最高,达95%。

  • 标签: 大花、重瓣型非洲紫罗兰 组培苗 移栽
  • 简介:目的:用主动脉关闭不全法致新西兰兔心衰模型。方法运用导管术造成新西兰兔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制作超容量负荷型心衰模型。观察动物的毛色、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饲料消耗指数、体重增加指数、呼吸频率等指标对该模型进行评价;检测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判断模型组动物机体抗氧化能力;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AMP、cGMP的变化情况;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该模型基因表达差异。结果模型动物SBP、DBP和LVSP著性下降,LV+dp/dt和LV±dp/dt明显下降,LVDP显著上升。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毛发枯槁,活动减少,进食减少,反应迟钝,精神萎靡,抓起时反抗减轻。模型组呼吸频率加快;模型组血清SOD活性低于正常组,MDA含量高于正常组;模型组血清cAMP明显低于正常组,cGMP明显高于正常组;利用基因芯片共检测出665个差异基因,其中与心功能较密切相关的基因主要与离子通道、肌收缩、信号转导等功能有关。结论采用主动脉关闭不全法建立兔心衰模型方法可靠。主动脉关闭不全,使心脏前负荷增加,造成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导致左心室扩大肥厚及心力衰竭。心肌组织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该模型基因表达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 标签: 心衰 主动脉关闭不全 新西兰兔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绿藻是否能够影响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影响Th17细胞分泌相关的细胞因子.方法体外培养绿藻,用尼龙毛柱法分离培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按照1∶5的比例将两者在transwell培养板上共培养,培养2h、4h、8h、12h、24h、48h,分别收集T淋巴细胞,留取培养上清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结果从共培养2h开始,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Th17细胞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共培养8h后趋于稳定(P<0.05);从共培养2h开始,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逐渐升高,8h后出现下降,24h后趋于稳定(P<0.05).结论在与T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绿藻抑制了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但是在最初2~8h可以促进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释放.

  • 标签: 无绿藻 TH17 流式细胞术 细胞因子
  • 简介:建立动物模型的目的是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阿尔茨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AD实验动物模型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AD治疗药物的筛选。随着AD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更完善的AD动物模型也在陆续出现。近年来出现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属于AD的病因模型,但也不能完整复制出AD的所有特征。最大的缺憾在于缺乏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NFTs)和在某些转基因模型中(尤其是单转基因模型)广泛的神经元丢失。虽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tau蛋白,但从未发现成对螺旋纤丝(pairedhelicalfilaments,PHF)。

  • 标签: 转基因小鼠 β-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swe基因/突变早老蛋白dE9基因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 简介:对双歧杆菌凝固型糖酸奶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接种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3菌株进行发酵。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双歧杆菌发酵剂接种量5%、木糖醇6%于39℃条件下培养8h后,再接入接种比例为1:1、接种量为4%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剂,于42℃条件下培养3h。在此工艺条件下生产的酸奶风味纯正,凝乳状态良好,口感细腻,具有天然的奶香味。

  • 标签: 双歧杆菌 无糖 酸奶 二次发酵
  • 简介:绿藻是直径3~30μm不等的单细胞微生物,进行无性繁殖,内含特征性内孢子。绿藻病是一种罕见、散发疾病,目前认为小型绿藻、中型绿藻、P.blaschkeae和P.cutis对人有致病性。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是绿藻分型鉴定的传统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将菌株鉴定至亚种或变种,成为绿藻分型鉴定又一重要手段

  • 标签: 无绿藻 分类 药物敏感性 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简介:目的BALB/c突变毛小鼠的皮肤和被毛结构的突变是否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为此研究其免疫功能.方法通过流式细胞仪和ELISA方法.对特异性免疫指标CD4+、CD3+、CD8+、CD19+、IgG进行检测.结果各项指标雌雄之间差异不显著,毛小鼠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表型的指标.各组之间方差分析结果:CD8+差异显著,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IgG抗体的吸光度的结果,三种表型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该小鼠的皮肤和被毛突变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小鼠 近交HRs 细胞 抗体生成 流式细胞仪 免疫功能
  • 简介:以正常四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系ZH004为母本、花瓣种质APL01为父本杂交,对花瓣及矮秆等性状进行多代定向选择,育成APL03新种质。该种质群体花瓣株率迭100%,单株花瓣度〉90%,植株高度130—140cm,单株有效角果数〉400个,种子含油率高达43%-47%,兼有抗倒伏、抗耐菌核病等特性,成为培育适于全程机械化作业栽培油菜新品种的基础材料。

  • 标签: 甘蓝型油菜 无花瓣 矮秆 种质 选育
  • 简介:阿尔茨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后来逐渐发展为生活不能自理最终死亡。目前,有许多种假说阐述其发病机制,如β-淀粉样蛋白、载脂蛋白E、一些金属元素、炎症因子等,但都不全面,也有人认为其可能与朊蛋白有关。部分药物被用于治疗AD,如美金刚、胆碱酯酶抑制剂等,但疗效均不显著。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也逐渐被发现,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以及免疫疗法等,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证实,且一些副作用还并未被人们所知晓。本文主要对阿尔茨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痴呆的患病率世界各地不尽相同.这可能是由于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的差异性和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也可能存在地区性.一般来说,社会经济与疾病因素,也增加了痴呆的患病率,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等.因此调节这些因素成为了至关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痴呆的患病率中,阿尔茨默病为重要亚型,本文对阿尔茨默病国外流行病学的调查及易感因素的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国外近五年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左心室劳损(LV)和左心室肥厚(LVH)对无症状主动脉狭窄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到我院治疗的主动脉狭窄患者766例,心电图左心室劳损和左心室肥厚的预测值用Sokolow-Lyon(SL)电压标准和Cornell电压-时间(CVDP)标准评估,通过对其他预后协变量调整并进行评价。结果:心电图左心室劳损患者的心肌梗死的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心电图劳损的患者(HR=2.7,95%CI:1.4-5.3,P=0.006)。与非心电图左心室肥厚的患者比较,SL标准与CVDP标准联用诊断的左心室肥厚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显著增加(95%CI:4.7-26.4,P〈0.001);行主动脉置换术风险显著增加(95%CI:1.6-3.2,P〈0.001);非致死性梗死、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风险也显著增加(95%CI:1.2-3.7,P〈0.05)。结论:心电图LV和LVH是无症状主动脉狭窄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 标签: 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劳损 主动脉瓣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