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愿信息披露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已经被广为接受,实务中也多有应用。然而,综观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IPO公司盈余预测自愿披露甚为缺乏。本文就这一现象展开分析,发现新兴资本市场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在新股发行制度、资本市场的有效和竞争强度、信息的供求结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区别,从而形成了盈利预测自愿披露的外部约束机制差异。本文进一步展开实证分析,发现外部约束机制与IPO盈利预测显著负相关,且统治了其它因素对盈利预测的影响。IPO公司根据盈利预测制度变革和监管规定不断做出权衡和反应,是影响盈利预测行为的首要因素。本文的政策意义在于,无论是政策制定者、监管方还是学术研究人员,在借鉴和应用自愿信息披露理论时,不能脱离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和法律监管的实情,否则难免南辕北辙。

  • 标签: 盈利预测 自愿性披露 外部约束机制
  • 简介: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非自愿收治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它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体权利、医学模式和公民自由、家长主义和个体自主等不同价值间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结合我国精神卫生立法的历史和现状,对非自愿收治的合理性、非自愿收治的标准与程序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惟有建立以患者权利为导向的精神卫生体系,才能真正保障患者和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避免精神病学非自愿收治的滥用。

  • 标签: 非自愿收治 反精神病学运动 标准 程序 患者权利
  • 简介: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其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一,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与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第三,从不可分辨和不对称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一种随附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不自愿”行动的两个条件受强迫和无知一重新加以了界定,由此推进了古代哲学对于道德责任问题的认识与探讨。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极端情况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受强迫”而做出的不自愿行动,多数混合的行动尽管也受到外部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归于自愿行动的范畴,行动者需要为此类行动负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区分不自愿的行动与非自愿的行动、出于无知的行动和处于无知的行动,亚里士多德将自愿的焦点从柏拉图所强调的“真知识”转向行动者对于具体环境的把握与判断,并进一步转向行动者的品格。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成功地避免了柏拉图理论中存在的不对称问题,在继续捍卫知识对于行动具有根本重要的前提下,也要求行动者同样为自己的美德与恶行以及品格的形成负责。这一观点不仅更加符合日常道德直观,同时也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责任 自愿 无知 决定 品格
  • 简介:在构像理论中,用来证明决策分为筛选和选择两个独立阶段的证据存在于:筛选阶段的信息在选择阶段不再被使用。本研究以构像理论为基础,设计实验室模拟实验,以实验情境中越来越苛刻的限制条件,迫使决策者在选择决策阶段不利用筛选信息,以此来检验决策者在选择决策阶段是否利用筛选信息,以及利用的程度和条件。实验情境的设计遵循这样一个原则:从信息最容易获得,记忆负荷最小的决策情境,过渡到信息最难以获得,记忆负荷最大的决策情境。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筛选信息在大部分决策者进行选择决策的时候得到了利用,用以选择最终的备择项;(2)随着选择决策过程中对于筛选信息的记忆负荷,以及认知负荷的增加,筛选信息在选择阶段被利用的可能有所减少。

  • 标签: 构像理论 筛选 选择 定向收拢
  • 简介: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的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 标签: 自创生 信息哲学 人格同一性 自我
  • 简介:《贤首宗付法师资记》一书披露了华严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新史料,对宋元以降的华严宗史研究大有裨益。如对高原、宝通、云栖、雪浪四大法系的传承脉络进行了详细的条列,以文字、图片和音像并用的方式记录了当代华严宗的传法盛况,透露出贤首宗“无尽藏灯大会”传法有“枝叶光茂”、“含晖发焰”、“分枝布影”三种不同的内部消息。而且对海云法师所倡导的新古典华严学也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也是研究当代佛教的直接资料。

  • 标签: 《师资记》 四大法系 三种方式 新古典华严学
  • 简介:乞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价值观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的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一种手段和乞讨者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的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 标签: 乞讨 乞讨行为 乞讨资格 道德困境
  • 简介:记忆与生存相关,即记忆会关注食物,居住地,外在成胁等与生存密切相关的信息。因此记忆也就同时留下了环境刻画的痕迹。本文以世界各国的节日为对象,采用档案调查法做横向研究。假设各国节日里都会有有关生存的庆典。研究结果了这一假设。

  • 标签: 适应性记忆 生存功能 世界各国节日
  • 简介:大字体书籍走俏书屋在日本,出版物可谓多如牛毛,各种层次种类的书刊应有尽有;最近,大字体书籍悄然登上了书屋的柜台。以往,大字体书主要是弱视儿童的教材,只有很少的几家出版社出版,且出版量很小,只有在图书馆才能看到。而今,有不少出版社考虑中老年读者的视力问题,开始出版大字体书籍并投入市场。从最畅销的小说、歌曲集到词典等实用书籍,种类繁多。这种书的每个字的面积比平常书大一、二倍。虽然价钱比相同内容的正常字体的书价格略贵一些,但深受中老年人欢迎,很多书店还专设了大字体书柜台。形形色色的自动售货机在日本,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动售货机。有电车车票自动售票机,啤酒。可乐等饮料自动售货机,方便

  • 标签: 自动售货机 美国政府 子女家庭教育 大字体 数字神经系统 青年教师
  • 简介:信息风险,是信息由外部扩展并渗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因人们的非科学处理方式而引发的"客观风险",通常被称之为一种"必然存在"。信息风险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消解的逻辑起点是"信息人",即是具有一定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且形成基本信息素质的抽象存在。从责任到伦理责任,是"信息人"道德层面的提升,它不仅对消解信息风险有着重要的道德价值,而且还是"信息人"消解信息风险的道德诉求。

  • 标签: 信息 信息风险 “信息人” 伦理责任
  • 简介: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两种选择注意干扰任务是否分别对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干扰,及干扰效应是否受记忆对象言语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记忆任务,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干扰效应。实验2采用了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的记忆任务,结果分析发现:空间选择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对空间工作记忆成绩存在显著的干扰效应,而基于客体的选择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则对客体工作记忆成绩产生了显著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基于客体的选择注意和空间选择注意分别在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加工中发挥作用,但当面对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客体与空间记忆目标时,不再发生作用。

  • 标签: 客体工作记忆 空间工作记忆 选择性干扰 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 空间选择性注意
  • 简介: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申农和维纳从通信和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信息”的概念,这个“信息”应该说是量化的,就是说以“量”为说算单位的。“信息”虽然不等于物质,但一切物质都有自己的特殊信息信息是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反映事物的普遍联系。人们正是依据信息的特殊,来判断事物的特定的性质。

  • 标签: 事物 应该 物质 反映 普遍联系 思维
  • 简介:<正>澳大利亚的学校心理学是英美影响和本国独特文化影响的混合物。她70%的居民住在沿海的城市区。其他则散布在内地以畜牧业为生,居民点很分散,许多儿童只能在城市住读或通过函授和广播学校学习。澳大利亚的教育系统是仿照英国的。国家对6-15岁的儿童实行义务教育,高等学校较多,竟争强。

  • 标签: 学校心理学家 澳大利亚 心理学会 高等学校 职业指导 心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