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在北京社区方便取样,共招募有效被试599名,平均年龄为67.50±5.1岁,平均婚龄为41.9±6.5年。要求被试完成限时5分钟的自传记忆快速提取访谈和《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从时间分布、情绪效价和依恋风格的影响几个方面考察了老年人婚姻相关自传记忆的数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老年人提取的积极婚姻自传记忆事件的时间分布曲线近似U型,存在新婚效应和近期效应;消极事件的分布则不存在近期效应;(2)被试回忆的总积极事件数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从新婚期到空巢期各婚姻阶段的积极事件数也都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即在婚姻自传记忆的提取中,老年人对积极事件存在偏好;(3)依恋风格不同的个体在婚姻自传记忆的数量上存在差异:依恋风格为安全型、专注型和冷漠型的个体回忆的积极事件均显著多于消极事件,恐惧型个体则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自传体记忆 老年人 婚姻 时间分布 情绪效价 依恋风格
  • 简介:吴耀宗先生在四十年前提出的中国教会"三大见证"、"十项任务"对今天教会的建设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说,经过四十年,特别是自8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在"三大见证"方面有了很好的成果,并且仍在继续作见证;而四十年前的"十项任务"也仍是教会今天所要继续努力的。三自从自治、自养、自传到今天的治好、养好、传好确是迈出了一个新的步伐,因此,中国教会也必将面临一些新的任务。三自提出之初的基本目的到今天已基本达到,今天教会的首

  • 标签: 四十年 国教会 自传 任务 历史意义 见证
  • 简介:一、西方基督教神学也经过处境化的过程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巴勒斯坦,与犹太教关系密切。公元一世纪开始向外传播,特别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使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盛行,以致最后传遍整个欧洲。基督教神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相当程度的影响。在神学方面,可以从《圣经》中明显看出,如《约翰福音》、

  • 标签: 原始基督教 基督教神学 必要性 神学思想 国教会 相适应
  • 简介:一、萌蘖与内驱力我祖籍天津,祖父是清束民初杨柳青镇一民间画师和书画装裱匠人,生活虽然清苦,见识书画却很多,存书也不少。父亲受其熏染,自小醉心书画艺术,嗜读文史,

  • 标签: 自传 学术 美学 书画装裱 杨柳青镇 书画艺术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考察4岁儿童的自传式回忆的表述特征.研究对象为76名4岁儿童(男25,女51),让他们在实验室中面对陌生实验员和另三名儿童讲述自己过生日的经历.对录像材料的编码分为四个维度:对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事件内容的丰富性、表述的主动性以及讲述时的身体姿态.结果表明:(1)儿童在对过去事件做自传式回忆时,在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方面,能够独立地按照事件发生顺序回忆的儿童占36.8%.(2)在进行自传式回忆时,儿童每人平均说出1.7个事件,25个字.(3)4岁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对过去事件进行自传式回忆的能力表现接近于正态分布.(4)4岁儿童自传式表达的主动性与顺序性及含字量之间,事件个数与含字量及顺序性之间,顺序性与体态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 标签: 回忆 讲述 主动性 身体姿态 表述 自传
  • 简介:如果要对三十年左右的伦理学研究做反思性概括,我最强调的是两个概念:一是“伦理”,一是“精神”,其集中表达和标志性话语就是二者同一所生成的“伦理精神”。在问题意识方面,“伦理”相对于“道德”,“精神”相对于“理性”,“伦理精神”相对于“道德理性”或所谓“实践理性”。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在宗教型文化与伦理型文化两大文明的宏观视域下,试图发掘伦理型中国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建构当代伦理道德的中国话语与中国理论所做的努力,也是试图为中国学术所做出的

  • 标签: 樊浩 黑格尔哲学 哲学形态 现代伦理学 实践理性 君子好逑
  • 简介:引言:"名"—"家"禅江苏人民出版社为"社科名家"出版文集,要求附一学术自传。"传"者诠释也,地道的"自传"无疑不是自彰自见,而是一次读懂自己的机会,"学术自传"的真义是在学术反思中读懂自己,倾听自己学术生命的旋律。不知何时,我开始萌生并固守一种信念:学术与人生是同一的,学术乃是"人"的一种在场方式,是"人"之"生"的呈现和"人"之"命"的轨迹,是"生"之"学"与"命"之"术",

  • 标签: 在河之洲 关关雎鸠 学术生命 江苏人民出版社 樊浩 学术反思
  • 简介:本文认为,神学思想建设为做好讲台工作指明了方向;对牧养工作的责任感,是做好"自传"的根本动力。本文结合教会传统和中国教会的实际,就如何关注并提高讲台信息的内容与质量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正确释经是最关键的一环;从"和好"的主题,指导基督徒的现世生活;传福音不应该排斥中国文化;社会关怀是福音的组成部分。

  • 标签: 神学思想建设 自传 讲台信息
  • 简介:经文:《雅各书》2:14-26从刚才我们所读的经文看到:耶稣的兄弟雅各是在主张行善的同时又肯定信心的重要性。雅各是相信耶稣的复活,但在当时他又是持守犹太律法传统的。什么是犹太律法传统呢?如果笼统地讲,就是以色列的历史。这历史显示了以色列民的得救和称义的来源与背

  • 标签: 上帝 以色列 律法传统 耶稣基督 犹太人 犹太教
  • 简介: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的获得条件、戒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 标签: 佛教 戒体思想 守持戒律 教义思想
  • 简介:到今天为止的整个人类的历史是从分散的人群走向一的世界和谐的历史。今天的人类应该追求世界一化,但这种一华应该是和谐主义的,而不应该是霸权主义的。世界走向和谐是世界各国利益的需要,也是人类整体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也为世界走向和谐提供了可能。首先,要增强整体意识,坚持世界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博爱主义;其次,要强化世界组织的作用;第三,要扩大国际合作。

  • 标签: 全球一体 世界和谐
  • 简介:义观”是净影慧远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慧远判教观、心识观、佛性观、修行观等各个方面的思想。慧远将诸法区分“同体”-9“别体”两个层次,同体之法“离相离性”、“无有一性”,别体之法有“体性”之差别,有性相之分。同体之法同时“无不性”,此即慧远“同体义分”观念——“无有一性”是“同体”,“无不性”是“义分”。在同体中,诸法的分别不是性相之分,而仅仅为“义”之差别。“同一中,随义分万,举一寻、即是其”,与义是六相圆融的关系。同时,同体之法与别体之法并非截然对立,通过“摄事相以从义”,慧远将别体之法摄入同体之中,使别体之法也具备六相圆融的特性。此种思想,对于华严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等四法界观念有重要启发。敦煌S.4303、S.613在“同体义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演绎出“义俱融”,用以表述其宗最高的境界,强调“一一切,一义一切义”,义之间六相圆融、相互含摄。这是慧远之后地论师义观的延续。

  • 标签: 慧远 体义观 地论师
  • 简介:一、略说“咒”义“咒”是梵语“漫怛罗mantra”的意译。这个词原指《吠陀》诗集四句一首的赞歌或颂诗和《梵书》的祈祷语言;后来,发展为婆罗门教咒术的专用术语,即对神灵默祷的秘密词句。佛教,特别是大乘密教,把它继承过来,并发展为不限文句长短的祷辞。佛教在沿用“漫怛罗”一词的同时,还给本宗的咒语创造了一个专用术语“陀罗尼

  • 标签: 梵音 大悲咒 梵本 密教 金刚智 观世音菩萨
  • 简介:颜钧(1504-1596),号山农,明代后期泰州学派思想家,也是同时期儒学民间化运动①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发展了王艮的"大成仁学",形成一套以仁为核心、以神为特征、以实践为旨归的"大中哲学"②思想.在泰州后学中,颜钧尤以独特的仁工夫论及实践著称于世.即以工夫论而言,他将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说化为大中哲学的"仁之方",但在具体进路上,又将之分作两个层次:"从心所欲"与"不逾矩".前者表现为提出"制欲非仁"、"仁之妙即在放心"以及"从心、从性、从情"等思想,主张疏导和顺任心性自然流行,此即所谓"放心仁"说;"不逾矩"即是"知及仁守,庄莅动礼",意在顺任、放逸之后及时纠偏补正,诉诸知性见闻,并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这是儒学中一贯的"戒慎涵养"工夫.但是从"放心仁"到"戒慎涵养"的工夫路径,其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割裂了工夫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并且也与他所追求的一圆融大异其趣.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 标签: 工夫论 心体 王艮 后学 仁学 泰州学派
  • 简介:“武”的最初含义是指“舞”,后来延伸为“军事征伐”之意。所谓“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的目的在于消除战争、暴力。《说文解字》上说:“止戈为武”。因此,所谓的“武术”,也就是“止戈”之术。只是武术已经不是军事上的含义,它更强调“个人化”的意义。武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教化方式”,是一种修养身心、自卫御敌的技艺。

  • 标签: 武术技击 中国武术 少林武术 嵩山少林寺 武当拳 定功
  • 简介:通过'''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之'用'即众生转净还灭和诸佛功德教化及其宇宙万法与究竟体性的二而不二,'相'是'自体相'即宇宙物我万法所构成与展示出的无尽缘起样态的旨趣追求。'法界'('一心')之'''相''用'的'三维一'构成了华严宗思想的基本体系。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三大 华严宗 法界 体相用
  • 简介:在写作的时候,牟宗三的存有论思想已经基本成形.由于他此时仍不承认知性有其存有的意义,所以并没有将有关的思想直接冠以存有论的名称.深入研究这部著作中的有关思想,是全面理解牟宗三存有论思想的入门捷径.

  • 标签: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存有论
  • 简介:长居纽约的华裔艺术家陈丹青2000年回国应聘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这位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西藏组画》蛮声画坛的艺术家,又重新进入国人的视野内。时过境迁,这20年来,中国大地上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而陈在纽约20年,周边及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位未曾走出国门半步的人来看陈丹青,笔者认为他是一个矛盾的杂多。陈丹青于80年代初曾被国中同仁认为是当时最具才智的青年油画家,甚至许多人直至现在仍有"陈丹青情结"。陈当年的崛起与文革结束后,人们想竭力"摆脱"所谓的"苏联模式",向欧洲传统油画溯源不无关系。陈描绘藏民日常生活的《西藏组画》对当时画坛的文学性和主题性创作

  • 标签: 丹青 艺术家 美术学院 多体 苏联模式 矛盾
  • 简介:笔记小说因内容杂糅、形式不一很少受到学界的重视。清代笔记小说中有一种既是笔记、又是小说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笔记小说”。清代笔记小说中大量才女形象的出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才女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的魅力。清代笔记小说中“才女”的“才”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分析小说中的才女形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作用,有助于唤醒普通大众妇女的独立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笔记体小说 形象研究 才女 清代 笔记小说 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