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人们在交互过程中会同时表征自我和他人相关的信息,形成社会性联合表征。然而,.自我和他人相关信息是以整合还是分离的形式存在,这一问题尚未厘清。本研究以工作记忆蓬佐错觉为指标展开了探讨。实验中要求两名被试分别记忆部分构成蓬佐错觉的线段并回忆。结果发现,竞争和合作场景下的个体不仅表征了他人相关的信息,还将其和自身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整合,形成工作记忆蓬佐错觉效应,表明社会交互条件下会自动整合成社会性共同表征。

  • 标签: 社会交互 信息整合 工作记忆 蓬佐错觉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认同主体根据自身价值需要不断调适自身价值结构以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过程,集中体现为人的价值需要与社会要求的驱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调适、价值内化和价值外化的转化这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面临着认同中人的需要与利益维度缺失的阻碍,认同主体感性因素调节与理性因素支配之间作用失衡的挑战,主体选择接受的自发性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间矛盾的冲击等困境。必须构建起需要——利益组合机制、感性——理性联动机制和自律——他律互助机制,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困境,以实现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困境 机制构建
  • 简介:目前,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纠纷频发并呈恶性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关系紧张的直接原因是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因此,要有效减缓或消除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必须构建医患互信。而医患互信的成功构建必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中国人"托人看病"或"关系就医"式的关系运作内蕴的"陌生关系熟悉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患互信的本土化构建机制,经过适当的"创造性改造"之后,可以作为目前我国医患互信构建的有效的社会机制

  • 标签: 医患紧张关系 医患信任危机 关系运作 陌生关系熟悉化 医患互信
  • 简介:本文在文化混搭与文化适应的理论框架下设计调查问卷,以期揭示汉语二语(CSL)学习者在华适应压力的群体特征、心理成因与缓解途径。研究1报告了一起心理危机个案并通过访谈分析其文化休克的表现;研究2随机调查了52名在广州学习汉语的留学生,结果显示,CSL学习者的文化适应遵循U形变化规律,思乡情感和与中国文化的焦虑型依恋关系是适应压力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3通过网络平台随机抽样了110名在北京和广州学习的留学生并分析其文化适应的影响和缓解途径,结果表明思乡情感造成了CSL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焦虑,进而形成文化适应压力,并进一步对学习者的文化探索行为、文化承诺、学习满意度带来影响,然而这种压力可以通过与中国文化的交际经验来缓解。

  • 标签: 汉语二语者 文化混搭 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
  • 简介: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中国社会的信任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社会的人际信任逐渐向现代社会的制度信任转移的变迁。在此过程中,医患信任"非对称性"在传统社会所获得的合法性也随之瓦解,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变迁背景之下,医患冲突频发、医患关系紧张,一时间医患关系议题也被推向风口浪尖。本文基于社会变迁的逻辑揭示了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由"非对称性"瓦解所造成的负效应及其背后所隐含的认知与情感转换机制。提出只有以动态的视角,把医患关系看作互动过程中的关系问题,从个人和制度两方面着手进行改良,才能真正疏解由"非对称性"合法性丧失引起的负效应。

  • 标签: 医患信任 非对称性 社会变迁 负效应
  • 简介:6月6日,云贵川毗邻地区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调处联动协作机制第三次联席会议在昭通召开。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四川省泸州市、凉山州,云南省曲靖市、昭通市等地民宗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 标签: 协作机制 矛盾纠纷 宗教因素 毗邻地区 昭通市 联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