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2 个结果
  • 简介:面对当前复杂的政治地形,应该用激进民主的战略替换共产主义的假设。新战略意味着全面解析霸权、激进民主、对抗、接合、要素、节点、话语、等同链条等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激进民主的真正内含在于,在尊重多样性、承认对抗不可根除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敌手,实现霸权政治在话语层面上的拆解和再接合,进而在不同民主要求之间建立起等同链条,全面质疑现存的权力关系结构。

  • 标签: 激进民主 共产主义 霸权 对抗接合
  • 简介:<正>拉克劳(E.Laclau)和墨菲(C.Mouffe)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其激进多元的民主理论。从实质而言,这一理论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哲学学说。但迄今为止,对他们的政治哲学观,国内学界所论甚少,而主要侧重于罗尔斯、诺齐克,包括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代表哈贝马斯等哲学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因此,集中探讨"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在时下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本文主要集中于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克劳和墨菲的政治哲学思想,特别是其提出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领导权 政治哲学观 政治哲学思想 哲学批判 克劳
  • 简介:"文化自由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在内涵外延上有诸多交叉重叠,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概念.中国近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激进主义"主要指"西化主义"和"反传统主义",但由于西化和反传统的程度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本文尝试对这些不同层面或类型的文化激进主义进行爬梳和厘析.

  • 标签: 文化激进主义 萌芽的文化激进主义 温和的文化激进主义 典型的文化激进主义
  • 简介:齐泽克在《抵制民粹主义诱惑》中对我的著作《民粹主义理性》提出了批评。齐泽克的主要错误在于,把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物化,而没有理解霸权关系;认为民粹主义是具有原始法西斯主义倾向;未能理解需求、要求和主张之间的关系,系统地误解了拉康的实在界,把实在界等同于资本逻辑;对于齐泽克而言,经济具有首要性,政治最终由经济决定,而对我而言,政治具有首要性,经济导向政治。齐泽克误解了我所说社会的建构性的异质性,误解了B之B性,把它降格为经验性的。齐泽克的政治极左主义的解放主体是某种天外来客般的东西,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 标签: 建构人民 激进政治 齐泽克 异质性 民粹主义
  • 简介:晚清以降,中国人对民主(“德”先生)的认知不断朝着“民粹化”甚至“圣化”的方向演进,颇似当下的“超女化”。民主观念传入中国后,国人自始就对其抱有过高的期望;及至民初“改造代议制”风潮,对民主的推崇演化为更趋激进的民粹主义情绪;毛泽东时代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发展到“造反有理”,最终催生出十年“文革”。反思历史上民主的“超女化”,辨析自由主义民主与民粹主义民主之别,对正确审视当前所谓的“超女式”民主,或许不无启示。

  • 标签: 民主 民粹 民主“超女化” “超女式”民主
  • 简介:怎么看历史,怎么看现实,怎么看毛泽东,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方法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不对头,也会导致理论上的失误。2011年第4期《书屋》刊登一篇题为《告别激进主义》的文章,应该肯定文章的立论是好的:反对左的和右的、革命的和民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赞成渐进主义,主张通过改革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不折腾,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由于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导致对某些问题的论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本文拟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对文章的三个观点作些具体分析。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 标签: 唯物辩证法 两重性 形而上学 片面性 表面性
  • 简介:本文通过与多数民主进行比较的方法,来讨论协合民主的概念和特征:多数民主产生于同质型的社会结构,协合民主则源自于应对分裂型社会结构的挑战;多数民主是一种排斥型的政治制度,协合民主则是一种分享型的政治制度。

  • 标签: 多数民主 协合民主 社会结构 亚政治文化
  • 简介: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为此必须分析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党内民主在中国先于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必须依存于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既存在着一致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党内民主的水平高于人民民主;党内民主的发展快于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要协调互动,最终达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乃至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均衡发展。

  • 标签: 党内民主 人民民主 相互关系
  • 简介:毛泽东是我国人民民主的理论开创者、制度设计者、终生践行者。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具有人民统治、民主权利、民主制度、民主精神四重涵义。人民民主是人民切实享有的民主生活,表现为各方面、各层级、各组织、各环节、各类型的民主,具有阶级性、真实性、公共性的本质特征。毛泽东人民民主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中国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中国化的杰出成果。

  • 标签: 毛泽东 人民民主 中国形态
  • 简介:学术界组织的各种学会,是学界同仁为了促进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要把学会办好,使它真正能够起到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学术民主和学会民主民主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据我们的考察,凡是办得比较好的学会,即真正能够广泛团结学界同仁,

  • 标签: 学术民主 管理体制 中国思维科学学会 学科建设
  • 简介:本文通过对哲学家与政治学家关于民主讨论的几种设计方案的分析,指出他们试图用理想化的讨论来取代现实的讨论的努力是失败的。尽管现实的讨论难以达成理想化的共识,但作为民主参与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政治过程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主 民主讨论 民主决策 民主参与
  • 简介:新共和主义理论崇尚无支配的自由,主张通过制度来防止国家成为人民生活的支配性存在。而共治正是达到这一预防目标的手段。通过共治这种审慎而规范的民主形式,人民可以有效而平等的分享社会控制权。

  • 标签: 共和主义 无支配的自由 共治 民主
  • 简介:在1917年十月革命过程中以及革命胜利后一段时间里,列宁持理想化民主的思想,其原因是将巴黎公社的经验绝对化,轻视俄国经济文化的落后性对民主建设的不利影响,对无产阶级国家存在的长期性和民主演进的曲折性估计不足。经历国内战争以后,他转变为现实民主的思想,主张由党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民主,同时加强党内监察与监督;加强国家机构和国家机构的管理能力,同时必须反对官僚主义;致力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重视法制建设。

  • 标签: 列宁 民主思想 理想化民主 现实民主 无产阶级民主
  • 简介:纵观世界的政治局势,西方民主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植入型的民主政治型国家乌克兰,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苏联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对此,利普哈特的共识民主符合了政治伦理中关于自由、平等与公正的核心内容,也同时为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可以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道德共识、共同协商共识与利益公平分配共识,最终在政治伦理与共识民主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

  • 标签: 政治伦理 共识民主 重建秩序
  • 简介:本文讨论了共同体与民主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现代的民主国家要求人民形成关系密切的政治共同体,分享强烈的集体认同。但这种集体认同容易使人排斥那些不能或无法轻易融入这种认同的人。可是,排斥不仅在道德上值得谴责,也违背了人民主权的合法性观念。为了走出这一困境,人们往往对“政治认同”进行重新定义,民族主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作者分析了上述方案的不足,并提出,没有哪种方案可以替代营造“共享认同的空间”方案。这意味着,那些想要或必须生活在同一政体下的不同个人和群体,必须针对一个能共同接受的甚至是妥协性的政治认同进行协商、达成共识。

  • 标签: 共同体 民主 认同
  • 简介:李先波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有关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的论述,被有的研究者冠之以“民主手段论”,这实际上存在脱离语境、特定指称对象和历史背景之嫌。事实上,毛泽东《正处》一文的相关论述涵盖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两个范畴。

  • 标签: 民主与集中 毛泽东 手段论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学学报 矛盾问题
  • 简介:毛泽东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途径,是国家统一和富强的前提。发挥民主的积极价值,必须依靠人民,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用代议制和民主协商来落实人民民主。美国对华输出民主尽管披着普世性民主形式外衣,但实则是颠覆中国人民在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的民主道路与结成的价值共识。应依据毛泽东的民主价值观,坚定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的道路自信与价值自信,应对美国的输出民主与和平演变,维护中国的国家价值安全。

  • 标签: 民主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输出民主 价值安全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那场声势浩大的“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的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的“现象学风格”的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的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的、乃至矛盾的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的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学的,还是“反”现象学的)。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