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遭遇的巨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中华民族表现了空前的凝聚力;在抗震救灾中,人性之光照亮了华夏儿女的心灵,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当我们在悼念逝者、感念英雄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思考: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伦理论题,如人权、人性、生命、责任、慈善等,在这场人类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是不是值得特别关注呢?本组笔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期望对我国的道德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积极的促进。更多还原

  • 标签: 民族精神 汶川大地震 人性之光 逝者 正义价值 当代社会主义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周易》 民族精神 民族道德 创新精神 改革精神 与时俱进
  • 简介: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中国要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弘扬民族精神,更需要孕育和培养符合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该文就学术界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 标签: 民族精神 中国 小康社会 民族文化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先秦儒家对忧患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理清忧患意识的源头,以及忧患意识民族精神之关系,有助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 标签: 儒家 孔子 忧患意识 民族精神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高擎文艺这个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生动表现人民大众丰富的精神世界,面向人民大众,倾听民众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真实记录亿万人民的伟大创造;要树立文艺创作上的社会主义和谐观和社会效益观,绝不迁就任何低级趣味,使人民大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良性运动和良好氛围之中;要培养德艺双馨的民族文化建设大军,其关键是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使精神世界进一步丰富和高尚起来。

  • 标签: 文学艺术 民族精神 和谐文化
  • 简介:利益是激励和支撑民族精神的关键因素,也是民族精神的内在基础。民族精神相关的利益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民族精神建设需要建构利益调控机制,即包括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和利益工具的系统。在完善利益调控机制中加强民族精神建设需要激发利益主体的实践创造力,通过利益杠杆实现利益配置的和谐性,提升利益措施的现实调控度。

  • 标签: 民族精神建设 利益调控机制 实践创造 利益和谐
  • 简介: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历史承担者和开拓者.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民族精神 与时俱进
  • 简介: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实践层面上,新时期的创业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时代注解和具体体现,创造、创新、创优则是新时期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并由此构成了新时期创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创业精神
  • 简介: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发展,在大学生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途经.

  • 标签: 大学生 民族精神教育 弘扬和培育 途经 中华民族精神 意义
  • 简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稳固的基本精神。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精神有下降趋势。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转捩点。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基本精神表现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饶、战斗到底的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和团结友邦、相互支持的精神。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充实、提升了基本民族精神,同时又带来了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新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为国为民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

  • 标签: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简介:读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颇引入深思,静心玩味,不忍释卷,既而再读,感佩于心,震撼之际,觉有言不吐不快。该词虽为当时作者的感怀之作,但其旨意深邃高远,艺术表现继承经典而又不乏创新,用真情铸造不朽的民族精神,坦陈爱民忧国、勇于担当的治世情怀。言出肺腑,情真意切,朴素大气,意象独特而鲜明,格调新颖而豪迈,可谓托旧制而巧抒时代精神的佳作典范。

  • 标签: 焦裕禄 民族精神 赤子情怀 家国意识
  • 简介:特殊时期审视两代党中央民族精神理论的时代意义: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兴衰,都与其是否有一种高昂的民族精神直接关联。概括地讲,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对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策略性问题,更是一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关系到能否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问题。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党中央 民族精神 内涵 三个代表 艰苦奋斗
  • 简介: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新精神民族,而这种创新精神又与易学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二者形成了广泛的互动关系。易学中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包容态度、科学思想及和谐理念等等,都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资鉴。

  • 标签: 易学 中华民族 创新精神
  • 简介:易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莫基人,被誉为“民族魂”。尽管鲁迅精神的构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源于《周易》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文就鲁迅思想源于“易道”的民族精神、鲁迅《周易》精神的一脉相承进行分析论述。

  • 标签: 周易 民族魂 鲁迅精神
  • 简介: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赶赴北平,毛泽东将此行比喻为"赶考",这透露出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并且将历史意识作为指导革命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正是由于具备了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充分吸取历史教训,引领中国革命避免重蹈传统农民革命的旧辙。正是由于具备了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认清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带领中国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潮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使得中国迈进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今天仍应加以继承,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毛泽东 中共中央 西柏坡 赶考 历史意识
  • 简介:《周易》之"十翼",传于孔子及其弟子。孔子在《系辞下》一篇中说过:《易》之兴(兴作)也,其于中古(商周之间)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为书……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故(变故)。《易》之兴也,其当殷(殷商)之末世,周之盛德(兴盛,荣美)邪(耶)?当文王纣之事邪(耶)?是故其辞危(忧惧)。危者使平(平安),易(轻忽大意)者使倾(倾覆)……惧以终始(始终),其要(大概、大略)无咎(无祸)。此之谓《易》之道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 标签: 忧患意识 以色列 周易 先知书 上帝 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