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现象学时间视野有助于理解儒家的亲亲仁道,却不一定会陷入以时间性来替换亲亲源头的危险,因为这种时间视野比胡塞尔、海德格尔甚至列维那斯的时间观都更彻底地摆脱了个体主义的干扰。而且,这种三时相互补对生的时间观在《周易》的阴阳时间中,获得了更有质感的家庭化的特征,以至于时间与亲亲相互贯通了起来。权力现象学可以解释秦国及秦朝的权力传承现象;儒家驯服权力的方法有阳与阴的两面;权力现象学看到现代民主制的优劣之处;儒家也能够找到吸取教训来改进自身的途径。

  • 标签: 亲时不二 民主制的优劣 家基选举制
  • 简介:熊十力在其早年的唯识学概论的系列写作中已提出对窥基解因能变说的质疑,而这一问题深关宏旨。正是由于对窥基"因通现种"一说的岐解,导致他后来以因果二变释种现二界,从而有对唯识学种现对立、二重本体的批评。然而,因果二种能变并不能视为种现对立的依据。能变有转变、变现二义,应以变义为据,才能更好的理解种现活动实为识转变的整体活动,才不至于静态机械的理解唯识的含义。对唯识学中其他问题的研究也应见微知著,作如是观。

  • 标签: 因能变 种现 转变 变现 唯识
  • 简介:上篇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标签: 道德经 常道 天地 万物 无欲
  • 简介:华严的五教判作为中国佛教史上一种有代表性的判教理论,历来颇受质疑。在通行的解释中,华严的五教判往往被简单乃至错误地理解为是依仿天台判教而建立起来的,且其中顿教的安立更被认为缺乏合理依据。对于此类问题,华严的四祖清凉澄观曾力图给予辨护,但由于未能切中肯綮,其观点实际上只能视作基于其特处的学术环境而作的权宜、方便的解释,并未对华严的判教提供真正强有力的理论辨护。本文即以华严判教的合理性问题为中心,通过对华严判教之本真意义的辨析,以澄清诸种流俗解释对它的误解,并进而显明华严判教理论的独特意义与理论价值。

  • 标签: 华严 判教理论 佛教 宗教信仰 唯识学派
  • 简介:人生就像心电图,总会有波折,或者考试失利、比赛失分、爱情失意、下岗失业,或者机遇失之交臂、缘分擦肩而过,或者升职遥遥无期、财运杳如黄鹤,或者璞玉无人识、瑶琴无人听,或者英雄生华发、佳人失红颜,任何一种都会让人有挫败感。子曰:“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同理,胜而不骄易,败而不馁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挫折?

  • 标签: 人生 挫折 “四原法”
  • 简介: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即邀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他即位后,即奉之为帝师,命掌理全国佛教,兼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教。在种族等级森严的元代社会,喇嘛僧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元代佛教管理机构宣政院的长官也主要由喇嘛教的国师来担任。作为南方的汉地僧人,在当时社会僧人群体中的地位最低,主要在南方弘布的禅宗之境况自然可以想见一斑了。加之后来产生了佛道之争,

  • 标签: 禅学思想 佛教 中国 宗教信仰 高峰原妙禅师
  • 简介:<正>道教经典。《太上庭外景玉经》及《太上庭内景玉经》之概称。据道教释义,者中央之色,喻中央”;庭者四方之中,阶前空地,喻“中空”。庭之景,意谓道教修炼功夫之中空景象。《庭经》作者,传说殊多。或谓魏夫人(名华存、晋司徒魏舒之女)研审民间草本后所撰,或谓道士口授,魏氏记录而成。成书年代,《外景》始见于葛洪

  • 标签: 黄庭经 道教经典 外景 成书年代 内景 修炼
  • 简介:(一)旭日东升,金光灿烂。万丈恩流降自九天。造成人身,屈尊就贱。生于马槽居我人间。普天同庆口同赞。承蒙救恩,意畅心欢。良人受享,太平于地。天主受享,荣福于天。(二)遵规守诫,修德行善。非理毋求,非义毋贪。宽恕世人,扶助贫贱。克己奉公,积德于天。传播福音,如光如盐。耶稣圣训,铭刻心间。祈祷修身,坚持不倦。神灵偕主,其乐无边。(三)同心同德,开创局面。抵挡仇敌,天主十诫,作为指南。圣教四规,

  • 标签: 金光灿烂 天主十诫 圣教 修德 耳卜 全善
  • 简介: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都重视心性说,但二者之间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本文探讨了这二方面的问题,认为就同而言,二者在普遍重视心性问题,对真常难心思想的汲纳、内省修持的方法一致性三方面表现出未。就不同而言,二者在心性思想重心、对心涵义理解的变异、心性意义界定的分殊、心性修养方法的差异四方面表现出来。这些同与的不同方面,究其原因,就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去“误读”或理解而造成的。

  • 标签: 中国佛教 印度佛教 如来藏 佛教宗派 心性论 佛性说
  • 简介:关于刘勰“虚静”美学学术渊源的争议历来颇多,或谓老庄说、或谓荀子说,人言人殊,莫衷一是.庄子、荀子与刘勰关于“虚静”这一美学范畴各自有其基本的观点,对庄子、荀子“虚静”美学进行比论,其作为刘勰“虚静”美学来源有合理性,也有不足.刘勰“虚静”美学源自庄子、荀子二家却以老庄成分居多,然虽然多源自庄子,但也绝非机械式地承继,而是有创造性地新变.

  • 标签: “虚静” 刘勰 庄子 荀子
  • 简介:京房《易》学是西汉《易》学之重要一家。由于后世对《汉纪》、《汉书》中记述其材料认识和理解的偏差,以致造成了“唯京房为党”之说。本文从材料来源、语句意义及京房《易》在汉代的地位等三方面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辨,指出了此说不当之所在。

  • 标签: 京房 易学 异党
  • 简介: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它是由“省身”,“尽心、知性、知天”,“思诚”、“静观”,“玄贤”、觉悟而去认识世界的本体,这种形而上学固然是境界形态的,至于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转向,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对存在(是)作了新的诠释,海氏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潜含的现代意义。

  • 标签: 境界 实体 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
  • 简介:吉亭对于当代人来讲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在有关辛亥革命的论文中也很少有人提及。大家都知道武昌起义,但是武昌起义为什么在武昌爆发呢?无产阶级革命家、辛亥革命著名活动家吴玉章同志指出:"辛亥革命的爆发,不在别的地方而在武汉并不是偶然的,在1904年以后这里已经建立了革命团体,并有人坚持在士兵中进行鼓动和组织工作,在辛亥革命前,这里已有了两个革命团体,一个文学社,一个共进会分会……当时这两个团体在事

  • 标签: 辛亥革命前 革命团体 武昌起义 牧师 共进会 文学社
  • 简介:在章太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其于1910年发表的《齐物论释》和《国故论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故论衡》之《道》篇更是对道家思想之整体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总结。在《道》篇中,章太炎肯定了道家在中国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阐发了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传承性特点,明晰了道家和墨家观点的差距,明确了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意义。

  • 标签: 《原道》 章太炎 道家思想
  • 简介:电视剧《白鹿》在2017年播出之后,其开播之初的收视率并不尽如人意,但在播出后不久,观众很快便被电视剧精彩的剧情所吸引,收视率也持续走高。《白鹿》之所以能在众多电视剧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在于该剧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精神对原著进行了创造性改编,不仅契合了当代人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需求,同时也超越和升华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从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 标签: 《白鹿原》 期待视野 电视改编
  • 简介:作为晚明劝善思潮中的一部分,袁的劝善虽然借鉴了佛道思想,但归根结底源于儒学。儒学“亲民”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家庭伦理的传统在袁劝善思想中都有表现,而其对“善”的界定以及“随缘行善”等提法也体现了阳明心学强调内心而不著于外物的特点。策略化的表达使袁的劝善思想更为流行,而功过格的引入使劝善由例证式的、说教式的转变为个人的、私密的、可以量化的,从而使劝善由简单的对外宣讲变成了每个人改过向善的工具。

  • 标签: 袁黄 劝善 功过格
  • 简介:潮”的文化机制及其批判胡发贵不知不觉“潮”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牵动着无数家长的神经。淫秽书刊以及黄色音像视听物品的泛滥颇令朝野震惊。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从各种新闻媒体中,闻知扫黄的消息。成吨的色情物品追缴物,成群结队制黄贩黄者的...

  • 标签: 文化机制 伦理生态 淫秽物品 性欲 人性 自然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