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1 个结果
  • 简介:这次对谈的主题是对康德黑格的哲学进行比较,两人一致认为康德黑格在哲学上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但对于中国当代思想文化来说,我们既要康德,也要黑格;但在究竟如何评价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方面,两人抱有不同的意见并展开了一些深入的讨论。由此涉及康德黑格对伪善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对黑格国家学说的批判问题,战争与永久和平问题,历史文化、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德国哲学与卢梭和法国大革命的关系问题。在提问和回答时还谈到了对卢梭的整体把握、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别和中西文化的比较、德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当代哲学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启蒙作用;等等。

  • 标签: 康德 黑格尔 中西文化比较
  • 简介:黑格早期作品中出现的"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的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的是在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孕育的中介化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的中介化承认理论是黑格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的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中介化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黑格的"回忆"概念发展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将之进一步理解为精神的内在化与深入自身的过程。这个概念是在对绝对知识的性质的描述与对科学的开端问题的论述中提出的,但它的意义却不仅限于对过程的描述,恰恰相反,黑格本人将回忆既当作展开的过程本身,又当作这个过程的展开所依据的原则,因此是方法论与存在论概念的统一。回忆概念的双重内涵既克服了相对主义对绝对的消解,维护了绝对本身的超越性;同时回应了对黑格体系的封闭性的批判,通过将矛盾对立内在化的方式在实现精神外化的同时证明这个过程本身也正是对精神自身的回溯。

  • 标签: 黑格尔 回忆 回溯 绝对精神 理性
  • 简介: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是"一部专著性的教材",其专著性和教材性全都有赖于它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基;具体来说,《哲学通论》的哲学史底蕴主要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哲学,体现在:整本《哲学通论》在其最主要的几个问题节点上都借助于黑格哲学来建构自身的思路和结构,从而使这本专著性教材与黑格哲学形成了深刻的内在理论关联。《哲学通论》最具创意也最有特色的三个思路是:作为哲学思维方式的"反思思想"维度,作为哲学核心问题的"思想客观性"问题,以及作为哲学历史演进的"本体论中介化"进程。这三个思路都是以黑格哲学为基础,并在与黑格的深度对话中建构发展起来的。

  • 标签: 孙正聿 《哲学通论》 黑格尔哲学
  • 简介:黑格认为,婚姻是由本身无限独特的两性人格自由委身所产生。婚姻的实质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既不是性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契约关系,更不是纯粹感觉上的爱。婚姻的实现,当以两性特异人格之间的自由恋爱为前提,同时遵循与家长协商的原则,而且还必须通过举行婚礼来庄严而神圣地确认。婚姻的解体,源自婚姻作为一种直接、自然的伦理的属性,理性地面对解体是婚姻概念的内在要求。黑格的婚姻观在许多方面对中国当前的婚姻现实仍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黑格尔 婚姻 自由恋爱 伦理 同性恋 法哲学
  • 简介:路·德·福斯和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的“理性”概念和“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的“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的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的主题的,他后来的逻辑学和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的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的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的是理性的现实性。琼格斯认为,黑格的“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的、主观的认其为真,它与间接的、客观的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的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的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反思概念的内涵和翻译问题,尤其是它与黑格逻辑学的本质论的独特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考察了黑格对“同一”、“差别”和“根据”这三个纯粹反思规定的阐明,侧重于揭示它们的映现[反思]特性。从中,我们可以详细地看到黑格是如何借助映现的观点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加以批判的。

  • 标签: 反思(映现) 本质 同一 差别 根据
  • 简介:通过考察黑格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的批判以及黑格的“精神”概念,本文认为,通过将主体把握为“精神”,黑格超越了康德的形式主义以及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从而具有了实践哲学的特征。

  • 标签: 实践哲学 黑格尔 康德 精神
  • 简介:黑格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理论中,一些见解的深刻性、客观性和积极意义,不容低估.就其的缺陷而言,除了完全颠倒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这一根本的局限性以外,尚有两个较重大的缺陷值得我们深入把握.

  • 标签: 黑格尔 市民社会理论 社会历史观 哲学方法论
  • 简介:麦金太认为,黑格对面相学和头盖骨相学所做的论证要求揭露和说明人的性格和状态,切中了当代的某些问题。他重现了黑格对这两门“伪科学”的批判,并引用了一些现代实验心理学、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行为主义的论述来为黑格的批判提供新的支持,同时也肯定在过时的面相学和骨相学中也留存着一些至今还有价值的思想,如大脑功能区域定位理论。但他的主要话题是试图描述黑格探索人类行为的这种可供选择的模式的三个特点,它们都涉及人的历史性:一是人的行动的历史连续性或积累性;二是人的行动对未来的前瞻性;三是人的历史性不能看作自然科学的材料,相反,“通过哲学理解而获得的教养的历史提供了有关人的存在的一种比询问任何关于人的以自然科学为模式的理论结构要更为基本的知识类型”,即自然科学倒是应该成为人性科学或历史科学这种“更为基本的知识类型”的辅助材料。

  • 标签: 黑格尔 面相学 头盖骨相学 自然科学 历史性
  • 简介:黑格哲学声称把握绝对知识,但又承认哲学不外是以思想把握时代,哲学家也不能超越所处身的独特历史条件。为了尝试疏解这个表面冲突,可将作为黑格的系统基础的《逻辑学》视为一套庞大的范畴体系;分析康德的范畴论及其理论预设,则有助于显示黑格理论的独特之处。有别于其他理性主义者,黑格不接受有任何先验而终极的原则可用来建立哲学系统和完整的范畴论,而是认为只能在具体的哲学史发展中把握概念,然后整理出一个系统。因此,哲学只能回顾思想和历史的发展,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这种历史理性才是把握绝对知识的正途。通过理性的历史条件来理解黑格的绝对性概念,黑格哲学可重新被解释为一种开放的和需要不断更新的哲学思维方式。

  • 标签: 黑格尔 康德 范畴论 绝对知识 开放系统 历史理性
  • 简介:黑格的国家学说之所以屡遭非议和曲解,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扬弃了近代以来主流政治学说所依据的自然法传统。在黑格看来,古典自由主义者从契约论出发把国家看作是个人权利的消极保卫者,其内涵等同于处于应急状态中的市民社会,黑格因而称其为外部国家;它不但保留着自然状态的残余,甚至还会产生和加剧诸如腐化与赤贫相伴的现代性危机。与之相对照,黑格所神化的内部国家或理性国家以实体化条件和制度化机制来整合和保障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性的自由,并将其扩展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范围和高度。黑格对于自然法传统的这一创造性转化不但用主体性的自由取代了现代权利观念与国家制度的自然基础,而且为建构当代的正义规范理论、超越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理论范本和思想准则。

  • 标签: 国家 市民社会 自然法 自由
  • 简介: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对理解马克思十分重要。马克思是一个批判的黑格主义者,他既批判又依赖黑格黑格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在西方是被认可的,但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俄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则是被否定或基本被否定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是黑格主义的而是非黑格主义的。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中国马克思主义
  • 简介:什么是“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按黑格自己的说法,叫做“意识的经验科学”,是专门谈意识的。在这里,意识是以“经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里的“经验”(Erfahrung)有“经历”之意,也就是说,意识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但是,我们决不能把精神现象学单纯当作一门现实的历史科学,类似于人类从古到今的意识发生学。相反,黑格的精神现象学的确是被当作一种哲学,它考察的是一般意识本身的层次结构。

  • 标签: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 努斯 逻各斯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黑格在哲学中将自由理解为精神的本质,理解为思维内部主体与实体的同一。因此,在他看来,哲学只要通过一种真理的教化过程就可以使自由实现。与此不同,马克思哲学则还原了自由的现实意义,认为人的自由解放只有通过改变世界才能够实现。而这也就要求哲学摆脱其原有的理论样式,成为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尽管马克思在哲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超越了黑格,但他们二人都自觉地保持着哲学与自由的直接关联。就这一点而言,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有助于哲学的自由关切的实现。

  • 标签: 哲学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黑格《逻辑学》“量的关系”概念的一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对当时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的内容的一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的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的关系”诸概念是有质的意义的内涵量领域的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的自然现象的本质这一点是一致的。“量的关系”诸概念的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借其量的概念对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成就的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学》的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的关系”诸概念在量的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学》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运动。这一发现对我们深入理解“量的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学》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学》在“量的关系”概念的论述中的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本文认为,马克思同黑格一样主张工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但作为人的创造活动之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所以仍未达到真正的自由而产生异化。尽管马克思和黑格都对现代工业所造成的异化状况不满,并认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克服异化是要在历史中完成的任务,但马克思认为,大工业能为产生克服异化的新社会做好准备,而黑格则持保守态度。所以,马克思的异化观比黑格的异化观更为激进。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工作 异化 自由
  • 简介:<正>在当代哲学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形容词"思辨的"(spekulative)或名词"思辨"(Spekulation)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哲学文本中,甚至也作为著作的书名而出现。如王元化先生的著作就用过《思辨短简》、《思辨发微》和《思辨随笔》等书名。他在《〈思辨短简〉序》一文中曾经说起,起先他自己给这本书取的名字是《文史辨》,后来编辑部的一位老友出于对书籍的销路的考虑,建议他用"思辨"一词,他才用了《思辨短简》这一书名。王元化先生说:"虽然有一时期我曾倾倒于黑格,但本书取名并不含有

  • 标签: 黑格尔哲学 思辨哲学 马克思哲学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学
  • 简介:“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与黑格对何谓“现实”这一问题的回答即隐含着对这一关系的探索。二者针锋相对的“现实观”背后,根源是二者不同的思考立场及逻辑进路。黑格将其思辨逻辑学框架运用到国家观上,形成一种“始于终点”即以历史意志的最终实现为主线、反向构建的“现实观”;马克思则突破“思辨”力图构建一个“成于开端”即一种以实际历史发生学为起点、正向发展的“现实观”。最后,这两种逻辑起点和进路也决定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有重要启示。

  • 标签: 现实 反向构建 正向发展 国家 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