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浙东山水.世所闻名。天台一山、作为中国佛道名胜,更为历代文化名人仰慕。诗仙李白,书圣王羲之,高道司马承祯,葛洪等人,无不以一登天台为幸事。综观莽莽天台山,西承南龙宗脉.东涉溟海汪洋.天台延伸近海部分气势尤为雄伟,此即今日之宁海县全境。宁海胜景之中.在千年县邑的缑城之南.

  • 标签: 司马承祯 佛道 葛洪 圣王 法师 天台山
  • 简介:白云寺位于鼎湖山西南部,云溪上游的云顶山麓。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历史悠久,一直被庆云寺僧视为祖庭。该寺由禅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禅师首创。

  • 标签: 鼎湖山 白云寺 跃龙庵 宗教信仰 佛教
  • 简介:本研究根据吉伯斯等人(Gibbs,etal,1992)发展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F)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二、三转折阶段,以第二阶段为主,未达到成熟水平;中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大学生处于三、四转折阶段,已有相当程度的第四阶段倾向,大多数大、中学生已达成熟水平。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

  • 标签: 青少年 道德判断 亲密度
  • 简介:目的考察初中生抑郁状况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对32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且对这些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施测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结果初中生整体抑郁水平较高,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现或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抑郁。初一和初二学生在抑郁上的差异显著。初中生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家长感受到的不一致。初中生的抑郁水平与其评定的家庭适应性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抑郁问题较为普遍,且与其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关系密切。

  • 标签: 初中生 抑郁 家庭亲密度 适应性
  • 简介:“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楼。”——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

  • 标签: 丰子恺 人生哲理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灵魂生活 宗教生活
  • 简介:帛书《五行》经部和竹简《五行》之中呈现出严谨的经—解—再解的三解释关系,完全不需要调整现有的顺序。解的特征是比较完整地阐发经的旨意,并解释其中的每句话。再解的特征是重点解释解中的重点词汇,作延伸说明。按照经—解—再解的解释关系对应竹简《五行》和帛书《五行》经部,一些看似费解的文句意义便可以得到落实。

  • 标签: 《五行》 再解 三层解释
  • 简介:进化伦理学把道德看作是进化的产物。进化思维在解释道德现象时有三个不同程度的涉入,这个区分是依据自然选择在塑造道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言的。根据一种最弱级别的进化涉入,道德像艺术和科学一样,只是自然选择的间接产物,不受制于机体的生物性;而根据一种最强级别的进化涉入,道德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直接产物,根植于机体的生物性中。这两个级别的进化涉入不能提供对道德的理想解释,一个恰当级别的进化涉入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 标签: 进化 道德 伦理学 社会生物学
  • 简介:民族文化有共同的形上根源,价值根源平等,有独特的文化内容。复兴传统文化,要有理性认识。.以柏拉图“理型论”和宋儒“理一分殊”观安置人类文化,形成“文化三论”的文化思想模型,可以确立复兴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

  • 标签: 传统文化 理论模型 文化三层论 中国 民族文化
  • 简介:《易传》中的“象”字具有两意涵:一指内在于《周易》古经文本的卦爻之象,二指外在于古经文本的自然、人事之象。在《易传》论“象”诸语中,此二义参差并见。相较于涉乎古经之外的后者而言,前者直观地纯然存于古经之内,更加反映了古经文本的本质特点。因此,较之杂用“象”之二义以至于招致混乱的王弼“言象意”之说而言,《易传》“言象意”之说专门论述卦爻象与“言”“意”间的关系,是一种更贴合古经本质特点的学说。

  • 标签: 《易传》 王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