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民办教育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利益,必然导致伦理冲突,关键是制度伦理、组织伦理直至个人的道德建构。

  • 标签: 契约伦理 价值冲突 伦理建构
  • 简介:罗尔斯的正义论试图复兴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契约论传统,但是,罗尔斯的复兴和继承是有选择性的承继.本文首先分析了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功利主义传统之悖谬和契约论传统的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罗尔斯对契约论传统本身的扬弃之实质所在.另外,本文驳斥了单纯认为契约论对罗尔斯思想建构仅有"论证方式"之意义的观点,同时为罗尔斯这一论证方式提供了一种经验性辩护.

  • 标签: 契约论 罗尔斯 正义 功利主义
  • 简介:历史上的中国不是一个传统的契约社会,也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契约意识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的长期影响,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契约关系,从而对统治者的行政和民众的义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它有两个特点:首先,这种规定是不成文的,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其次,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的,代表着个体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往往具有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力量。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这种道德层面的契约关系并不鲜见,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 标签: 先秦 儒家经典 公正 社会契约 价值取向
  • 简介:早在20世纪40年代,冯契就从政治学的角度,将自由主义视为中间阶层的意识形态,并强调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对立。1949以后,冯契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学说,认为人的自由在于对必然的认识。80年代末期以后,冯契将自由理论与智慧说相融合,建立起了富有哲学个性的自由理论体系。

  • 标签: 自由 必然 理想 智慧
  • 简介: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艾丽丝老师在一个周末布置了课外作业:做一项实验。通常,实验往往都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有关,但是这次实验的内容却要求阐述“自由”概念。

  • 标签: “自由” 实验 课外作业
  • 简介:<正>十九世纪功利主义伦理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著,全书共分五章,11万余字。在本书中他提出功利主义自由观,集中讨论了个人与社会的道德

  • 标签: 功利主义 《论自由》 自由观 密尔 社会
  • 简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干扰。在市场经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包括市场经济有没有社会制度属性,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关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能不能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可以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否排斥计划等。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原则性分歧,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给予正确的回答。

  • 标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
  • 简介:自由”一词在禅宗典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一事实表明了禅宗对自由的高度重视。禅宗的根本精神就是自由,即建立人的真正主体性,实现人的本然性存在。禅宗的自由精神既表现在它的根本理念和原初追求上,也表现在它的求道方式和生活风范上。弘扬禅宗的自由精神对中华民族的自由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禅宗 自由 自性 主体性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在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一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的研究又将其作为一种基于组织理论的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一种将伦理和道德的合法性与合作的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的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的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一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的关注,在这一程序中,信任在持续的契约交往中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的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的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 标签: 自由 生态 本真性
  • 简介: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原本隶属于哲学领域的自由意志成了科学研究的对象。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资料显示,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这一研究结果给哲学带来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问题。

  • 标签: 自由意志 神经基础 认知神经科学 科学研究 临床观察 重新思考
  • 简介: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史上,历来是一切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重大哲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一切哲学家们,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尽管他们在理论的表述上有许多精彩的片断,但由于受时代和他们的阶级利益的限制,都没有能够对此作出科学的回答,即便是黑格尔第一次辩证地

  • 标签: 论自由 哲学问题 辩证关系 阶级利益 认识自然 人类社会
  • 简介: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归纳,总结心理契约与员工忠诚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之上。把心理契约置于企业员工忠诚管理的过程之中进行系统分析,把心理契约管理融入于具体的员工忠诚管理的过程之中,从心理契约角度来培养与提升员工忠诚度,最终创造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 标签: 员工忠诚度 心理契约理论 管理策略
  • 简介:严复和梁启超是近代引介自由主义思想的先驱人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主张个体主义价值观,承认个体的权利正当性和意志自由。由于富强诉求和自由价值之间的紧张,他们的个体观归结到以发展个体的能力为主旨。相较于西方自由主义,他们未曾完全以个人为价值导向,而是强调群己并重、群己平衡。他们阐释了个人自由与提升群治("富强")的关联,并对个体提出"自治"的要求。但是,由于分别持实证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哲学主张,他们对自由的看法又有着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的不同取向。这反映出他们对个体自由和群己关系的两种想象以及对自由为何的不同看法。

  • 标签: 自由 自由主义 个体主义 权利 自治
  •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的: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的自由只能是消极的。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的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的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的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的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的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的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的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的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的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对伯林文本的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的合法性。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
  • 简介:"审美制度"是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某种建构和规范,它构成关于"美"的显现与遮蔽。"审美制度"并非外在于治理实践之外,而就在治理之中并使其最终成为可能。作为一门关于"让"的学问与艺术,自由治理以保障被治理者的自由为前提,此自由并非一种自然给予,而是在批判与建构的聚集中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探讨审美制度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形态规范和建构社会的治理,从而将其所治理的对象及治理本身引向自由,是在当代社会中推进治理的一种不可逾越的研究路径。

  • 标签: 治理 审美制度 自由治理
  • 简介: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 标签: 自由 生态 本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