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加拿大哲学家瑞比通过反省一些哲学咨询师的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哲学咨询的段法.“自由漂浮”是哲学咨询的第一阶段,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鼓励来访者随意自在地说出任何想说的话语,使用苏格拉底式的“助产术”方式帮助来访者将问题浮现后,随即就进入到了“即刻问题解决”的第二阶段.哲学咨询师协助来访者找到澄清问题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发展出一套哲学理性的思维能力,从而能解开困扰其自身问题的症结.当来访者对即刻问题的解决获得满意时,哲学咨询师与来访者都要进入哲学咨询的第三阶段,即“有意向性的教与学”.哲学咨询师在此阶段不仅要与来访者讨论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帮助来访者将哲学推理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进入哲学咨询的第段,即“超越”阶段.来访者通过与哲学咨询师的多次对话后,发展出推理能力和对话技巧,学会如何超越个人目前的状况,使自己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建立起一套属于自我的价值体系.哲学咨询作为哲学践行的一种社会应用形式,其方法及其实践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自由漂浮 即刻问题的解决 意向性的教导行为 超越
  • 简介:幻方与洛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易理思想。从五幻方的均衡和谐布局的数字结构中.我们可以分别找到太极、阴阳、象、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及其关系的巧妙体现。我们从这里综合地思考易数系统,可能产生一个更广阔而深刻的认识空间。

  • 标签: 幻方 河图 洛书 易数系统
  • 简介:后代学者大多根据三教被禁断时期的一些批判文章,或者敦煌遗经中的有关三教的残卷进行研究,因此对三教不能作出全面认识,出现不少误解。本文依据陕西金川石窟刻经对三教重新作了认识,认为“以时言教”是信行的末法观。信行提出了儒释道三教并行的思想并存的思想,强调要离恶的主张,其思想的特点是“修善离恶”或“敬法离恶”。

  • 标签: 教研 儒释道三教 思想 认识 主张
  • 简介:法藏敦煌文献P.2550号卷子主要讲述的是有关三教某禅师行状始末的内容,其中对三教遭受佛教内部非难及三教内部党争问题均有所反映。依据法藏P.2550号透漏的信息,本文对三教所遭受的具体教义方面的非难做了分析。同时法藏P.2550号也为这种非难的存在提供了实例。依据法藏P.2550号对三教内部党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了僧邕派与裴玄证派的根本差异。

  • 标签: 法藏P 2550号 三阶教 非难 党争
  • 简介:观食知性如果有人说:“我们可以从观察一个人吃食物时的姿态仪容和喜好,得知他的本性。”你同意吗?

  • 标签: 生活 仪容 个人 人性
  • 简介:波浪起伏的水面,无法映出任何相貌,但是静止的水,却犹如一面镜子,不但能映出周围的高山、树林,甚至连天空中飘动的浮云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 标签: 理性 心理素质 逆境 奋斗精神
  • 简介: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形象的评价与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大致有原型分析、道德分析、阶级分析和人性论分析这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利有弊。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对人物进行分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审视"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能够对人物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 标签: 《孔乙己》 人物分析 原型分析 道德分析 阶级分析 人性论分析
  • 简介:经文:《撒母耳记上》15章22节《弥迦书》6章8节《马太福音》24章13节《彼得前书》1章15节曾收到未婚妻的一条短信,问:"想成为富翁吗?送你‘千万':1.千万要顺服;2.千万要谦卑;3.千万要圣洁;4.千万要忍耐。"当我读到这条短信的时候,心里备感激励!感觉这"千万"很有价值,十分宝贵!于是,我要从圣经的话语中去"索取"这"千万"。

  • 标签: 《马太福音》 短信 彼得 经文 谦卑 感觉
  • 简介:在菩萨顶东面的后院里,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的汉白玉棱碑。碑顶高度116厘米,碑身高度246厘米,碑座高度100厘米;碑顶长宽均为131厘米,碑身长宽均为115厘米,是一座由汉白玉雕镌刻泐的棱柱丰碑。碑顶面各雕刻着两条盘绕交错的青龙,碑身面各雕刻着数对小巧玲珑的二龙戏珠,碑座面各雕刻着一条活龙活现的青

  • 标签: 气势雄伟 四棱柱 长宽 五台山文殊寺 乾隆皇帝 曼殊师利
  • 简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争霸斗争的加剧、社会的动荡、各社会阶级相互关系的调整,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相应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印度文化史的全局而言,当时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 标签: 婆罗门教 佛教 印度 土著文化 阿育王 释迦牟尼
  • 简介:第七个论题:真主不在特定的方向中我们说:世界的创造者不在六个方向的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中。凡是知道"方向"()和"特有"()(1)两个词语含义的人,无疑会肯定,方向对于实体和偶性以外的他者是不可能的。因为,方位()是一种被理解的观念,实体特有它。但是,方位只有与另一个占位的事物发生相对关系时,(2)才能形成方向。

  • 标签: 中道 信仰 词语含义 相对关系 创造者 特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夏,王阳明出征前往广西的思恩、田州两地,平定当地的少数民族暴乱。在出征前夕,阳明应两位弟子钱德洪与王龙溪之请,在家乡的天泉桥上阐发了对自己晚年所提出的“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理解,并对两位弟子的疑难进行了相应的解答,史称“天泉证道”。在“天泉证道”的记载上,《传习录》下、《年谱三》和《天泉证道纪》是三条最为基本的文献。

  • 标签: 四句教 “四有” 考辨 《传习录》 少数民族 王阳明
  • 简介:川为天府之国。川山明水秀,峨眉山是佛教名山,瓦屋山是道教名山,而且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瓦屋山与峨眉山齐名,并称“蜀中两绝”。北宋文豪苏东坡是川眉山人。他足迹遍天下,不忘故乡景色,写下了“瓦屋寒堆春后云南,峨眉翠扫雨余天”的名句。清代川学政何绍基,是诗人、书法家,更盛赞瓦屋山的美景:“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于1994年视察瓦屋山,也写下了“人间天台,瓦屋仙山”的题词,其神奇秀美可以想见。

  • 标签: 四川 瓦屋山 道教思想 地理位置 景观组成
  • 简介:世传所谓永明禅师《禅净料简》,常见于现代弘法之书刊,已成为“责难禅宗,推崇净土”观念之代表。本文试对《禅净料简》的内容及作者问题提出质疑。

  • 标签: 禅师 净土 禅宗 代表 质疑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