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2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公共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过渡的准备。

  • 标签: 领域分化 乌托邦 公共生活
  • 简介: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的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的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的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政治治理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分别以培养好人和好公民为目标,二者在学术传统、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时段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然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并不能切断二者之间“天然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必须同时推行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而不是以一者取代另一者。“替代论”的问题在于未能全面把握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与共生关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间的差异根源于二者理论基础的转向而导致的道德基础的差异。这一差异使得二者对于德性尤其是对于公民德性的理解产生分歧。解决的路径在于证成二者道德基础的同源性,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公民教育的基础,使公民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保障。由此,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将在差异中实现共生,共同引导个体以其理性去批判和反思何谓美好生活以及如何追寻美好生活

  • 标签: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好人 好公民 美好生活
  • 简介:抑郁症和焦虑症可能同时出现。这时的抑郁症有其基本的、核心的症状:第一是情绪下降,没有愉快感。第二是注意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变短,工作能力下降,复杂的工作不能做。简单、重复陛的工作还可以完成,复杂一些就不行了;脑子里“空”,什么事都组织不起来;写文章的时候,推开纸笔,想写,然而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从哪儿下笔才好。

  • 标签: 抑郁症 焦虑症 共生 注意力 工作能力 “空”
  • 简介: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各位朵斯提:赛俩目!2014年3月1日21时许,云南昆明火车站,一伙暴恐分子对手无寸铁的群众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制造了29人死亡,143人受伤的骇人听闻的暴力恐怖事件。

  • 标签: 和谐共生 友善 关爱 暴力恐怖事件 云南昆明 火车站
  • 简介:本文从分析了旧约时代以色列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以色列的民族和国家起着关键作用的《摩西五经》,指出"和谐(Shalom)"这个字的含义远比"平安"广泛,它指完备、齐全、和谐、满足,而特别指关系方面的满足。基督徒常常所说的"求平安",也就是求得一个"和谐",这"和谐"包括了人与神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和谐。宗教信徒可以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和谐共生

  • 标签: 摩西五经 和谐共生
  • 简介:道教的自然观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人与自然万物是同生共运的浑然一体,强调自然、生命、和谐,反映道、天、地、人之问的自然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自然观的总纲,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道法自然”的处事原则,“无为而治”的行为方式,是生命系统与自然生存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的形式。

  • 标签: 自然观 和谐 共生 道教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 简介:《撒母耳记下》24章的18节到25节,记录了一段发生在两个不同信仰族群、即犹太人于耶布斯人之间的故事。事情的发端是大卫引起的。在面对自己取得成就以后,大卫执意要搞'人口普查',让耶和华不高兴,并遭到了惩罚。为缓解因自己贸然行事而带给自己民族的灾难,在先知迦得的建议之下,大卫需要为耶和华筑一座坛献祭,借以求得耶和华神的饶恕;而这坛的地址选在了耶布斯人亚劳拿的禾场上。

  • 标签: 共生撒下 和谐求得 撒下想到
  • 简介: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方位,通过更好发展来促进生态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评判战略、制度和政策的基础性标准,力争在生态美好前提下实现发展目标;以技术、经济、制度、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生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以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不断增强群众生态获得感。习近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述具有总体布局的长远性、思想内涵的科学性、思想方法的辩证性和发展战略的创新性等基本特征。

  • 标签: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 简介:炎炎夏日,却让我"心静自然凉",在有幸读了杭州市基督教两会编写的一书(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杭州市基督教两会编写)之后,更令人享受到一份不可多得的"清凉剂"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述,该书"使身为基督徒的主内弟兄姊妹,能够因此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道德素养,活出本于圣经,立足今日中国社会现实之基督徒当有的‘爱的人生'"."……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

  • 标签: 公共伦理 公共空间 人生 宗教文化出版社 基督教 杭州市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日新月异,相应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延伸。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塑造城市形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公共特征、公共功能等方面来论述公共设施中的公共语言,将公共设施的设计创作与城市中的环境、性格、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元素相互结合,即可形成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视觉的、环境的、产品的"三位一体的公共设施。

  • 标签: 城市公共设施 公共语言 设施设计 产品设计 城市景观 城市形象
  • 简介: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的追问和解答,是千百年来所有思想者无法回避的宿命。罗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中那个低头沉思的人。凝眉枯坐,似有所悟。他究竟悟出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思索一定与人生有关。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其《伦理学演讲》中也曾提出过“什么使生

  • 标签: 人生理想 人格精神 艺术修养 心灵境界 生活方式
  • 简介:哈贝马斯早期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分析了17至20世纪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并提出理性-批判性辩论是这一公共领域的核心要素。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特别是其前半部分的主要论点;其次,指出正是因为哈贝马斯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公共领域的衰落不可避免,才导致他在其后期著作中转向交往行为理论;最后,本文提出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存在的一些内在问题,如缺乏对当代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深入分析,忽略了文化、身份、宗教、科学等因素对公共领域的影响,以及对多重公共领域的忽视。作者相信,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正是哈贝马斯理论继续发展的可能路径。

  • 标签: 公共领域 理性-批判性 意识形态
  • 简介:政府公共性意义上的公民,分享着两项公共权利,承担着两项公共义务。他们不仅能够感知和理解公共权利和公共义务,而且具有把它们化为现实的公共感能力。用公共感能力确定公民的资格,为公民的概念提供了规范的标准,从而与国籍描述的公民资格区分开来,把公民定义为与市民不同的公共角色。公民作为公共的角色,应该积极地从正反两面培养自己的公共感能力,不断创造自己作为公民的价值。

  • 标签: 公民资格 政府公共性 公共感能力
  • 简介:加强公共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是为公民个人品德成长培育良性的德育生态;二是减少或避免因公共摩擦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三是能改造国民素质中的劣根性,培养国人的公共责任意识。

  • 标签: 公共文明 和谐社会 德育生态
  • 简介: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是指公共管理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立场。本文从目的论和方法论双重视角,切入公共管理的历史进程,梳理公共管理所指与能指的价值所在。一是通过考察从"效率"到"公共善"的管理目标的演进,从价值论视角澄明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行政管理、新公共管理的目的论倾向;二是通过考察从权威"统治"到公共"治理"的管理方法的更替,从方法论视角彰显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价值论意义。无论是管理目的还是管理方法,现代公共管理的价值表达都呈现浓浓的"公共性"。

  • 标签: 价值表达 公共管理 公共性
  • 简介:宗教的本意是谋求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文明。然而在当今世界,打着宗教旗号或者以宗教面貌出现的极端主义行为、暴力恐怖活动、不同宗教背景国家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宗教似乎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解决现实的问题、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实现世界和平,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能够彼此尊重、兼容和理解,能够彼此对话,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伊斯兰教 对话 基督教 宗教背景 世界和平 侧记
  • 简介:周六傍晚,亲戚送来六条鲫鱼。我将鱼养在盆中,怕它们缺氧而死,就把水龙头拧至最小,滴答、滴答……区区弹丸之地,鱼游得挺欢。

  • 标签: 哲思 生活 鲫鱼 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