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祷告是新约圣经所强调的重要信息之一。祷告的对象,往往能够体现出一个信徒或教牧人员的心胸和视野状况。祷告的内容往往决定着它的效果。今天,有些人认为祷告只有说方言才能得救;受洗不需要奉圣父和圣灵的名,只需要奉耶稣的名;教会传福音,只有通过乱蹦乱跳,让人感觉好像“癫狂了”的“敬拜赞美会”才有效果。

  • 标签: 祷告 保罗 学习 新约圣经 教牧人员 信徒
  • 简介:教会里的同工是什么关系?保罗说:是肢体的关系。保罗的这个比喻不是仅指教会内的同工应有的关系,而是指教会内所有的信徒应有的关系。但我们假若仔细看罗马书12章与哥林多前书12章,就会发现,保罗讲这个比喻的落脚点是讲同工的关系。保罗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 标签: 保罗 教会 基督教 信徒
  • 简介:物质世界,人们离不开金钱,无论是教会事奉,还是个人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金钱的支配,这是无须否认的。但是如何对待金钱,树立一个什么样的“金钱观”,却直接关乎着事奉的成功和失败。

  • 标签: 保罗 金钱观 物质世界 个人生活 教会 失败
  • 简介:你是否想过保罗书信受信教会的信徒是什么样的人?这些书信最早的读者是谁?他们的经济水平如何?他们靠什么生活?他们受过什么样正规的或非正规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社会压力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与什么样的社会机构有联系?妇女与男人的处境有何不同?他们的家庭结构又是什么样的?

  • 标签: 保罗书信 教会 基督教 宗教信仰 宗教礼仪
  • 简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中,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神学家,以及研究其它宗教的学者们,都承认一点,那就是良心是道德生活的绝对权威。因为良心体现出一个人在个人生活中、在公共关系中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对于基督徒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良心是统一宗教伦理生活中理论和实践的关键。一方面基督徒的良心要服从于上帝的律法和旨意,这是良心指导行为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通过良心监督下的道德行为,基督徒的自我身份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良心借着生活中外在美好的见证,让世人看到基督徒内在与上帝相交的生活。

  • 标签: 保罗 基督徒 良心 宗教伦理
  • 简介:传统文学理论认为,象征是文学的本质特征,德曼则批判象征推崇寓言,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重视文学的寓言性,着重读出文本中符号和指涉意义之间的非一致性,这是德曼的寓言式阅读方法。德曼还从语言修辞角度阐明了言意之间的断裂,宣称了阅读的不可能性,即阅读是无终极的过程,这与语言的隐喻特征相关。文本语言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欺骗性,而且语言指定意识形态的模式,只要有语言,就有意识形态。所以,德曼的寓言理论把一切现象看作文本,以语言作为阅读的主符码进行寓言式阐释,试图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

  • 标签: 阅读 寓言 象征 修辞性 意识形态
  • 简介: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新教对保罗书信的传统理解是,保罗代表靠恩典得救,犹太人代表靠行律法得救。传统上一般都是从这个视角来阅读《罗马书》和《加拉太书》,认为保罗书信中个人惟靠信心得救的教导是超越时空的信息。按照这样的理解,今天犹太化的人正是那些想靠善行得到救恩的人。尼格仁(AndersNygren)在1949年写的《罗马书注释》就是从这一视角来研究《罗马书》的著作。

  • 标签: 《罗马书》 保罗书信 神学思想 基督教 教义思想
  • 简介:帝国主义现象是"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保罗·斯威齐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在早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斯威齐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式来说明帝国主义现象。这个理论模式阐发了帝国主义的国际对抗特点、帝国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冲突的影响、帝国主义的极限问题以及法西斯主义的形成原因。这些思想和观点在斯威齐的终身学术生涯中一直得以保持和发展。这些观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 标签: 保罗·斯威齐 垄断资本 帝国主义 法西斯主义
  • 简介: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性和狭隘性而使之成为普遍性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性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1.终极关切之定义及其解释回顾宗教历史,有人将宗教定义为一种绝对依赖的情感;有人将宗教定义为道德准则对人类的要求;有人认为宗教是将人间美好的愿望投射于遥远的天堂;有人认为宗教是艺术的成长与发展;更有人将宗教只看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神话阶段、认知阶段)所特有的现

  • 标签: 终极关切 宗教定义 宗教信仰 终极性 非存在 终极意义
  • 简介:根据使徒保罗的教导,教会信仰群体自早期教会起就开始用"诗章、颂词和灵歌"等多样化圣诗形式一同颂唱,从此,音乐敬拜已不再是祭司和利未乐师的专有职事,而是属于全体敬拜群体;音乐功能不只是赞美上帝,也用于彼此劝勉。本文对此三种圣诗类型的诠释,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在实用性的范畴上对三者加以区分,而是从保罗所提及这三类不同的音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原则,就是任何类型的音乐,只要有果效和价值,都可以在教会中使用。因为这三种类别的赞美诗实际上是代表赞美诗的多元化素材。

  • 标签: 诗章 颂词 灵歌
  • 简介:保罗·赫斯特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家庭氛围的熏染、激进左翼思想的影响、将马克思的理论暗含于社会学研究的早期尝试,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他的马克思主义探索历程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探索到后马克思主义转向等十分复杂的阶段性思想转变过程。保罗·赫斯特的这种马克思主义思想演进路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显现着英国新左派不同代际的理论特质、具有鲜明的史学理论底色以及与英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本土化步调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像之处。

  • 标签: 激进左翼 生产方式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 简介:英语术语"NewPerspectiveonPaul"是20世纪西方新约神学研究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研究了新约之神学诠释与教会信仰的关联,对于我们认识成长中的中国基督教和教会的信仰有特殊意义:对于思考今日中国基督教和教会这样的问题而言,专注于新约正典与教会信仰,将有益于我们确立现实的立场,从而将圣经作为中国教会至高衡定标准,或者,将从圣经视野去审视中国基督教问题确立为对话与交流的基本原则。而路德改教传统,就我们所正在思考的议题而言,亦特具意义,这就是路德乃至新教传统的首要原则:"唯靠圣经"(SolaScriptura)。

  • 标签: 保罗新观 新约之神学诠释 教会信仰
  • 简介:保罗的皈依在基督教历史上对信徒的宗教生活有极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是宗教心理学一直以来引为典范的皈依案例。近年来的保罗研究对传统的理解做出多种修正,对保罗的皈依也有重新的解读。与保罗研究中的变化趋势相应,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的皈依研咒也更多地向社会学研究倾斜,更多注重宗教皈依的社会因素和理性动机。本文是在近年来新约研究、保罗研究和宗教心理学相关讨论的基础上对保罗皈依再理解的尝试。

  • 标签: 使徒保罗 皈依 宗教心理学
  • 简介:当下,圣保罗已经成为欧美激进左翼理论阐释的焦点之一。法国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政治家,人们通过把基督复活识别为真理—事件,通过忠诚于该事件而成为普遍主义政治的主体。作为巴迪欧的“同志”,齐泽克对巴迪欧的革命性解读深为赞同,但同时他认为巴迪欧的真理—事件—主体并不是新的真理政治,而是新的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当代左翼两大思想家就圣保罗的对话,可以促使我们更开阔地思考当代普遍主义政治的可能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齐泽克 真理 意识形态
  • 简介: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董春雨教授的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保罗·汉弗莱斯(PaulHumphreys)于2017年9月5日至9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短期引智项目”之“复杂性与突现”国际工作坊暨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活动。保罗·汉弗莱斯教授是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曾任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国际部主任、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主任等职,兼任国际著名杂志Synthese、PhilosophyofScience、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等编委,近年来尤以有关突现的认识论、计算机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闻名于欧美哲学界。汉弗莱斯教授此次北京师范大学之行主要参加了两项学术活动:第一项是针对突现问题的最新进展(包括随附性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概念及其方法等主题开展系列学术讲座。

  • 标签: 弗莱 学术报告 保罗 计算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首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