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对基督徒传教中的人际交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1)基督徒与受传对象双方对传教行为的归因存在明显错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属灵与属世之间的矛盾是造成错位的主要原因;(2)传教者的个人特点包括能否获得对方信任、与受传对象的关系等明显影响传教行为的效果;(3)受传者的特点包括对宗教信仰的既有态度或早期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免疫、个体人格特质、特殊的心理需求等对传教中的人际互动同样具有重要影响;(4)隐性或显性、单方面或双方面的劝导方式以及所传内容也对传教中的人际互动产生影响。本文并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

  • 标签: 基督徒 非基督徒 传教行为 人际互动
  • 简介:国内学界对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来华传教活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四川(含重庆)、云南、贵州传教活动的相关文献做一述评,以方便学界开展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中外档案、教会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结语中对中外文献的整理、翻译和利用发表了笔者的看法。

  • 标签: 巴黎外方传教会 天主教 西南地区 传教史
  • 简介:“你们往普天下去,给天下万民传播福音。”(谷十六、15)“你们去教训万民,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叫他们遵守,我日日和你们相偕,直至世界穷尽。”(玛廿八、19-20)

  • 标签: 耶稣基督 宗徒 基督奥体 普天下 天主圣父 五旬节
  • 简介:苏格兰人顾福安(RobertCunningham)是内地会派遣到华西边疆的基督教传教士,他20世纪初长期活动在打箭炉及周边地区。顾福安在传教的同时,积极投身到对康藏文明的考察和研究之中,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杂志》、《华西教会新闻》这两份英文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顾福安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康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面貌,为当时的西方世界了解康藏社会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迄今仍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标签: 顾福安 康藏研究 基督教 藏传佛教
  • 简介:19世纪40年代曾有两个传教士到过西藏,但坐席未暖即被逐出。此事,教会中文史书上鲜有提及,有的外文史书则言之甚详。

  • 标签: 传教士 西藏 宗教活动 喇嘛 宗教史
  • 简介:广义法师为现代闽南与新加坡名僧。他年青时曾亲近弘一大师,深受大师的器重。曾任厦门佛教养正院教师,厦门佛教会总干事,《佛教公论》杂志发行入,并应聘担任过南安雪峰寺,泉州承天寺和开元寺,厦门南普陀寺等古刹名寺的要职。后来南渡新加坡传播中国大乘佛教,备受当地佛教界人士的敬重。一生为法尽瘁,最后示寂星洲。为赞颂其功德,特参考有关资料撰写此文,以飨读者,兹分述如下:

  • 标签: 广义法师 弘一大师 厦门佛教养正院 《佛教公论》
  • 简介:传教士译者研究是传教士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梳理传教士译者研究的现状和问题,指出翻译研究视域下的传教士译者研究不宜流于历史知识的记录和人物的介绍,也不宜局限于旧有的研究范式,而应根据翻译史研究方法的演变,面对材料中的研究问题,尝试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探寻研究对象与历史脉络的关系,突出翻译史研究多语言、多文化、多学科的特点,同时也为传教士译者研究赋予新的意义。

  • 标签: 翻译史 研究方法 传教士译者研究
  • 简介: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秘密宗教组织,与佛教的净土宗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本文通过南宋茅子元创立白莲教,佛教对白莲教的批判,初创时白莲教之教义,白莲教戒律、组织与正统佛教之异同,元代白莲教传教与禁教,白莲教的被禁与复教,以白莲教为名的初期造反活动,元末香会、白莲教与农民大起义之关系等问题的考察,揭示了宋元时期白莲教创立传播的历史实况,并就白莲教的性质和特点作出独到分析。

  • 标签: 白莲教 茅子元 弥勒信仰 白莲忏堂
  • 简介:由于邪教“法轮功”的出现,有人认为是由于无神论教育没有到位有关。为了反对邪教,必须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即进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开展的新一轮所谓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并不能替代科学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 标签: 无神论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 宣传教育 有神论 “三个代表”
  • 简介:晚清以降,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但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基督教、佛教各自在华发展也不无裨益.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大多并未对佛教引起足够重视,李提摩太则不然.他在中国传统佛教研究上用力甚勤,而他对佛教的研究也影响了一批来华传教士和本土基督徒学者.

  • 标签: 中心基督教 传教策略 传教士李提摩太
  • 简介:在本文中我们将看到,自16世纪中叶以来,以葡萄牙人为代表的西方教会文明,是如何与马拉巴教会发生接触,又是如何开始发挥其作用,去损害马拉巴教会的文化特性,自主性以及个性的。

  • 标签: 印度 基督教 文化交流 传教士 叙利亚教会
  • 简介:乾隆朝北京有着南堂、东堂、北堂和西堂4所天主堂。居住在南堂、东堂的是葡萄牙系统的传教士,北堂是法国系统的传教士,西堂则是罗马教廷传信部系统的传教士。他们分别以有历法、绘画、外语、机械等专长而供职朝廷,其中有的颇得乾隆皇帝的欢心。

  • 标签: 乾隆朝 传教士 朝廷 罗马 居住 乾隆皇帝
  • 简介:海云阿梨是唐代中叶五台山大华严寺的一位弘传密法的高僧,但北宋时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大师重编的《广清凉传》却只字未提,就是明代五台山紫霞兰若的义学高僧镇澄所编的《清凉山志》和清代藏传佛教高僧三世章嘉国师编的《圣地清凉山志》也只记了一个故事,再是中国...

  • 标签: 五台山 华严寺 清凉山 青龙寺 陀罗尼 主要内容
  • 简介:(天亚社讯)韩国中部清州教区的教区会议代表,讨论五个月后建议教区牧民计划,以海外传教及家庭为基础,积极发展青年牧职为重点。

  • 标签: 教区 传教 海外 韩国
  • 简介:陕甘宁边区时期是党领导法制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边区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边区法律文本和树立法律信仰为导向的法律实践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公布法律文献、发行报刊书籍、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参与司法实践活动等基本途径,激发了边区军民法制宣传教育的活力,使法治理念在贫困落后的边区深深地扎下了根。科学总结陕甘宁边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历史经验对于创造性地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效提升全民法律素养,树立法律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法制宣传教育 法制建设 法律信仰
  • 简介:摘要:索隐法原本是指在《旧约》中找到耶稣基督显灵及其意义的线索,后来被来华耶稣会士借指在中国古代典籍尤其是《易经》中寻找《圣经》和基督的印证。索隐派成员通过分析汉字来进行基督教化解读,把中国典籍中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物进行类比,将《易经》卦象与上帝神圣启示结合起来,同时还把《易经》编年史归于《圣经》的编年史之下,确立中国的经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由此确立了《易经》乃至中国文化对外诠释和传播的一种富有创意和成效的方式方法。

  • 标签: 耶稣会传教士 《易经》 索隐法 诠释
  • 简介:西方传教士于近代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面临诸多障碍,而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障碍之一。为了达到以基督教代替儒教的目的,他们进行了诸多改变儒教的尝试,也因此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对耶儒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考察这一转变及其成因不仅有助于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对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 标签: 近代 传教士 基督教 儒家思想 认知
  • 简介:妙钦法师是现代闽南与菲律宾名僧、佛教与社会教育家。他年青时曾就读于四川汉藏教理院,亲近过太虚、法尊、法航、印顺诸大师,对佛学造诣颇深,曾先后应聘于四川汉藏教理院与杭州武林佛学院任教。后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弘化,应聘担任菲律宾佛教中心的华藏寺和信愿寺两寺的法主(其职务专门负责在寺中讲经说法),

  • 标签: 法师 学佛 述略 生平 传教 菲律宾
  • 简介:《训女三字经》是马典(SophiaMartinLittle)创作的新加坡初期教会女学的华文启蒙教科书。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体裁,适合华人的阅读习惯,同时加入了基督教教义和伦理教导。本文透过对《训女三字经》的文本考据和分析,旨在探求基督教传播过程传教士中文作品的本色化特征,笔者将从本土化的伦理教导,人本位的教义诠释以及民俗化的传播手法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 标签: 《训女三字经》 马典 本土化 人本位 民俗化
  • 简介:传教士是近代较早呼吁中国禁毒的主要群体,为中国毒品的肃清贡献颇多。近代西北地区毒祸肆虐,危害甚巨,世人为之侧目。深入西北边疆的传教士,在不遗余力传播福音之时,亦对毒品问题多有体察,他们较客观地记录了毒品的种植和吸食状况,且尽力参与禁绝,初见成效。不过,传教士的禁毒也有诸多困境,一则政府将毒品作为其正常运转的财政支柱之一,对传教士的禁毒自然不大支持;且传教士为了扩大传教局面,必须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故其禁毒不可能决绝进行;另外,传教士将禁毒作为手段,主要目的是吸纳教徒,扩大教会之影响。因之,传教士的禁毒事功不能不大打折扣。

  • 标签: 西北地区 传教士 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