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9 个结果
  • 简介:孔广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先驱者之一。他从戴震学古文经学,从庄存与学今文经学,两家之学能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他的《春秋公羊通义》既发挥公羊学的微言大义,又运用古文经学精擅的考据学,校订文字,审音释义,特别是利用《左传》《谷梁传》厘正史实,纠正公羊学家何休《春秋公羊解诂》的错误,对清代公羊学的复兴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标签: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清代公羊学 庄存与 左传 考据学
  • 简介:麦克弗被誉为“20世纪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西方政治理论家,在与当代自由主义民主交锋的过程中,麦克弗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揭示自由主义民主的本质根源是“占有性个人主义”,并且基于当代民主理论的前沿,提出了参与式民主理论,对参与式民主制度以及参与性社会的实践进行了诠释和建构。

  • 标签: 麦克弗森 占有性个人主义 参与式民主
  • 简介:玉先生大鉴:多年不见,弛想为劳。有自北来者,均说公大弘法事,无任钦动。兹有恳者,南京古林寺有龙藏③一部,内缺一百余册(详如另纸),不识此项版片归谁所管?能否开刷补缺?(开刷用何手续,回示务详)务祈指教。想菩萨量弘,当必不吝诲也。敬请道安!

  • 标签: 徐森 玉函 森玉 版片 大鉴 古林
  • 简介:哈奇认为,道德的根源不会来自外在于人的外在自然,也不会来自人的理性、知识、最高者的条律以及利益,只会来自人的情感。作为道德判断的对象,情感构成了道德判断的起点;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以情感为基础的道德感官是唯一的判断依据;作为道德判断的结果,对人的情感以及受到情感推动的行为的激发是道德判断的唯一目的所在。

  • 标签: 情感 道德 道德感官 人性
  • 简介:一、从“述而不作”说起一般人对于古代中国学术的印象,往往是“述而不作”,这显然和强大的经典解释传统有关。注、疏、传、说、记、笺等虽各各不同,但它们从事的都是以经典为中心的述的工作。“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源出于《论语》,是夫子自道之辞。述是传述,作是造作,前者是述旧,后者是作新。孔子自称只是述旧而非作新,当然有谦虚的意味,却也不妨看作是一句大实话。他的确只是在述旧,述《诗》《书》,述《礼》《乐》,自己并没有造作出新的文献。

  • 标签: “述而不作” 中国学术 经典解释 《论语》 《书》 《诗》
  • 简介:<正>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和《孔子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小小学术座谈会”。座谈的题目定为:“心性之学”,并且在通知单上写明:“这是一个古老的题目,但望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出来”。我觉得会议召开得好,题目出得好,“探得一点源头活水来”的立意更好。“心性之学”,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我们民族的凝聚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正面作用固然很重大,负面作用也很不小。告子提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夫子批评说,这是不分人和禽兽:难道人和牛和犬是一样的吗?(见《孟子·告子上》)看来,告子讲的是人性的最低层次,孟子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性的第二层次;还有在人中再分出圣人和凡人的区别,这是人性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了。儒家特别强调“修身”、“养心”、“养性”。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树

  • 标签: 重要内容 人性 负面作用 孟子 正面作用 圣人
  • 简介:近代中国政治改革呼声日益增加,经济结构转型迫在眉睫,思想文化交流范围加大、程度加深,广大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治国理政的相关理论时往往首先利用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进行理性架构,当这一分析和阐释无法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时,他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国外传人的思想,甚至不惜克服艰难险阻去国外求学,考察国外各种文化思潮。作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代表的蔡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民族忧患意

  • 标签: 善恶观 经济结构转型 近代中国政治 中国现实问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 相关理论
  • 简介:诗人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竞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一声直击灵魂的质问。是啊,人人生而有翼,只要肯努力地展开双翅,朝天空飞去,谁都能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为什么,你只是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形同虫蚁?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简介:本文探讨了造成孙武在春秋时期不显世,不为《左传》、《国语》所载的主要原因:孙武没担任过统帅或主将;孙武没有《左传》、《国语》已经记载过的伍员等人的地位高、权力大;孙武没担任正式的国家机构官职;孙武没有被封为卿或大夫;孙武相当于“军师”(或高参)职务位尊、显赫,但却是非正式国家或军队职务,不为外界所知;孙武及其兵法为吴国强大起了指导性作用,但兵法是为他人而作等等。

  • 标签: 孙武 春秋之世 不显赫 《左传》 《国语》
  • 简介:我所在的企业拥有10多名研究生,100多名本科生,200多名专科生,可谓产、供、销、人、发、财各部门皆人才济济。特别是开发部门,拥有设计总监3名,副总监4名。

  • 标签: 副总监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 简介:<正>卫灵公问陈(同阵)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军旅,一是子

  • 标签: 孔子 儒家 诗经 洪范 文事 史记
  • 简介:《孙子兵法》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也包含着高超的思维艺术,对思维科学也有一定的贡献。本文从经验思维、程序思维、系统思维三个方面略作分析,以探寻其思维艺术之魅力。

  • 标签: 孙子兵法 思维艺术
  • 简介:<正>公元前四世纪初,齐国发生了一场改姓移祚的大事变,统治集团中的田氏经过长期精心准备,终于取代姜氏而有齐国。关于这次事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康公)贷立十四年,淫酒、妇人,不听政。太公(田和)乃迁康公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史记·六国年表》和《齐太公世家》也都以大略相同的文字记载了此事。这个“海上”的具体地点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历史之谜,留下诸多猜测与传说。

  • 标签: 历史之谜 墓群 田氏 史记 齐国 烟台市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诗”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诗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诗》”以道德意涵,即借《诗》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诗》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亲,则民兴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爱斯坦的后期电影理论中的几个要素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般审美;选取爱斯坦理论关注中的几个看似是马克思主义的要素,用乌托邦想象的方式来进行评论;探寻爱斯坦的电影和美学理论中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它影响了苏联官方美学理论,但又不仅仅如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爱森斯坦 乌托邦 观看行为 审美集体性
  • 简介:"比德玉"的相关说法见于《礼记·聘义》、《荀子·法行》、《孔子家语·问玉》。关于"比德"多见于美学的讨论中,就"比德"出现的文本语境来看,"比德"原本不是一个文学的话题,而是一个伦理学的话题。"比德"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比喻的手法,而是一个伦理学的方法,是一个说明美德的方法。"比德"的方法具有伦理学上的自然主义的某种特征。"

  • 标签: 比德 “子曰” 君子 文献 文学比喻 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