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在一种特殊情境下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主义”,有学者把它过度解读为马克马克主义关系的切割一一“马克不为马克主义背书”。这句话实际是马克对不能正确对待他的思想的方式的否定,而不是对他的马克主义身份的否定。同“什么是马克主义”的提问一样,马克主义发展史上一直有关于“什么是马克主义”的提问,形成马克主义身份认同规律性现象。这一现象构成科学马克主义史观的经验基础,启发了我们关于马克主义发展主体意识自觉,也丰富了我们关于马克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身份认同 经验基础 主体意识自觉
  • 简介:2018年5月5日是马克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说——马克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马克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脉来说,已进入到了中国马克主义理论的新时代。本文就谈谈从马克主义中国马克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对中国马克主义的理论定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诞辰200周年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主义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自从马克主义诞生以来,在马克主义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无产阶级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历史命运 中国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世界范围 无产阶级政党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先高度评价了马克的一生为创立马克主义科学理论所展现出来的伟大人格、崇高精神、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马克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开放的理论,是普遍的真理;进一步地,习近平总书记又从九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马克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教条 中国共产党人 习近平 伟大人格 崇高精神
  • 简介:中国当代马克主义美学教材的建设大体上与马克主义美学理论的发展同步。在第一次美学论争的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了马克主义美学教材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在'美学热'的气氛中,形成了美学教材建设的高潮,主要是实践美学和反映论美学两派的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践美学内部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21世纪初产生了新实践美学,相应地形成了新实践美学的教材群。中国当代马克主义教材作为中国美学主流教材,其创制和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唯物论美学教材、实践论美学教材、新实践美学教材的消长,都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美学回应,同时展现了中国美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教材 唯物论美学 实践美学 新实践美学
  • 简介: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央高度关切、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理论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围绕这个热点话题,存在不少学术争论,甚至形成针锋相对的思想观点。认清这些争论的本质,需要我们跳出文化领域剖析文化自信的现实根源,把文化问题放到整个社会有机体之中辩证考察。只要尊重历史、尊重实践、尊重科学,那么就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坚定马克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 标签: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传统文化 先进文化
  • 简介: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由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由国务院学院委员会马克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主义理论学部、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马克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指导,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 改革开放
  • 简介:把坚持马克主义和发展马克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马克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并不断走向成功的奥妙所在。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只有坚持马克主义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主义,只有不断发展马克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主义马克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坚持发展 成功奥妙
  • 简介:《李达全集》的编纂出版是马克主义理论界的一件大事,对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对李达研究的里程碑式推进,也是对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传承与发展.《李达全集》的编纂出版有力拓展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研究领域,深化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内容,促进了马克主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自觉.

  • 标签: 李达全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术传承 方法论自觉
  • 简介:中国马克主义实践观美学是中国马克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理论产物。刘纲纪的实践自由论美学理论在推动中国马克主义美学实现实践转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刘纲纪从理论性质上将马克美学确证为'实践观点的美学',不仅将'实践'确证为中国马克主义美学的逻辑起点,促进中国马克主义美学逻辑起点的实践转向,而且还促使了中国马克主义美学从反映论模式向实践论模式的转向,实现了中国马克主义美学逻辑架构的实践转向。同时,得益于刘纲纪对马克实践观的本体化阐述,使得中国马克主义实践观美学在逻辑起点上实现了现实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理论逻辑架构上实现了唯物性与辩证性的统一。

  • 标签: 刘纲纪 实践转向 实践美学
  • 简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结出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四川是中国的缩影,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人才、环境和空间等资源,为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四川为马克主义政权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广阔空间,为马克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供了生动案例,为马克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提供了优秀人才,为马克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提供了新鲜经验,为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闪光智慧,为马克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做出了四川贡献。当前,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四川实践,全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 标签: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川资源
  • 简介:习近平在指导广东省工作时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的“四个坚持”高举了中国马克主义旗帜,守护了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当代建设发展实际相结合,从多方面充实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高度契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度统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适应,坚持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高度融合。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精神、中国的国家自信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信精神,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进一步推进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境界。

  • 标签: 四个坚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秦正为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奠基理论,是马克主义生命力发展史上的卓越代表。关于什么是马克主义、怎样对待马克主义,毛泽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从而赋予马克主义以新的生命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生命 哲学社会科学版 大学学报 发展史
  • 简介:对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纪念马克诞辰200周年有着非常重要的特殊意义。第一,尽管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依然在引领我们矢志不渝地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

  • 标签: 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 国际形势 人类社会 自身解放 历史规律
  • 简介: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主义,既是立足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自觉,又是基于当今世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理论创新,基于推进世界马克主义创新发展的勇敢担当,基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教训的经验总结,基于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智慧结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 标签: 21世纪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视野
  • 简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必须大力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如何梳理马克主义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历程,如何阐述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何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主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一、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马克主义中国的传入传播看,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的名字。梁启超在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的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出版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 《万国公报》
  • 简介:陈金龙在《马克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新时代与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新机遇》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机遇。主要表现在:其一,新时代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动力:新时代意味着新特点,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催生新实践,新时代意味着作用空间的拓展,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诉求为马克主义中国化提供新动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主要表现 意味着
  • 简介:主体的生成及其能动性发挥,关系到马克主义能否指导中国实践以及同中国实际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学界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薄弱环节,尚与整个马克主义中国化学科的发展不相适应,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俞吾金指出,在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已有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去提出和追问“谁”把马克主义中国化,代之以“匿名主体”的方式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一定程度上使得“马克主义中国化”问题的前提性反思不够。靳书君也指出,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体研究 述评 国内 能动性 化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