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关于中华文化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在孔子家乡对儒学和中华文化作出的空前高度的评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如果说1984年中央批准谷牧同志组建中国孔子基金会是高层率先打破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思维模式,还原孔子“杰出思想家、伟大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世界古代思想文化巨人”的历史地位,认为孔子思想和儒学的精华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中华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孔子思想 文化激进主义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有深刻的背景,不仅有助于为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持和凝聚精神、在世界文明格局中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而且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和需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核心理念、发扬中华文化内在品格、立足中华文化思维方式。树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正确思路,关键是在"指导"下做到"坚守",在继承中体现时代性,在保持民族性时具有世界性。

  • 标签: 新时代 坚守 中华文化立场 价值
  • 简介:当今世界,动画既是经济的一大支柱,同时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形式。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动画市场被国外动画占领了大部分江山,这确实让人遗憾。国产动画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与国外动画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实,国产动画的起点是相当高的,初期的国产动画把中华文化完美地融合到动画之中,成为当时动画界的一枝奇葩,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很高的赞誉和嘉奖。在各国大打文化战的今天,国产动画如果想在国内乃至国外立足和发展,除了要向国外动画学习,取长补短外,关键就是要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结合起来,树立自己的品牌,追寻自己的特点,使国产动画和中华文化相辅相成,在国产动画发展的同时,也让中华文化借助动画的力量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 标签: 国产动画 中华文化 世界范围 传播文化 动画市场 取长补短
  • 简介: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共产党自90年代以来一直坚持不变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2012—2017年中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的现状为考察对象,本文发现,中华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呈现了两个特点。在贸易总量以及贸易总金额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候表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在贸易进出口对象方面,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地域对象是亚洲。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亚洲,走向亚洲,克服贸易逆差,本文从情感的视角分析了中华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情感挑战,并以这种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了可以帮助中华文化更好、更顺利地"走出去"的情感路径。

  • 标签: 中华文化 走出去 亚洲 情感挑战 情感路径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要求,高瞻远瞩,为我国宗教健康发展指出一条光明宽广的道路,我们宗教界人士衷心拥护,积极响应。

  • 标签: 中国化 中华文化 伊斯兰教 宗教工作 社会主义社会 宗教界人士
  • 简介:今天,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criticalthinking)。审辩式思维是最值得期许的、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国际教育领域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怎样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教育词汇之一。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教育中如果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可以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再是一个记忆和复制的过程。审辩式思维能力不同于分析性推理(analyticreasoning)能力。审辩式思维可以作为一个学习的指挥棒,我们需要开发审辩式思维能力测试,考查一个人能否理解做出不同决策所依赖的不同前提条件和假设,能否理解决策者对所做决策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审辩式思维不是'大批判思维',而是接受多种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包容别人的真理。审辩式思维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如果说西方文化的突出优势表现在形式逻辑和分析性推理,那么,东方文化的突出优势则表现为非形式逻辑和审辩式思维。对东方文化中审辩式思维的再发现,意义不仅局限于中国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不仅局限于中华文化的重建,而且可能拓宽人类的未来发展道路,增大人类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 标签: 审辩式思维 心理测量 考试
  • 简介: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思想,旨在维护各民族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文明理想。这种思想提出了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发展本民族文明、如何处理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如何构建未来世界文明的全球问题;同时也存在忽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轻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缺乏文化与综合国力结合的整体视角,以及无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等缺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理论缺陷,阐述崭新世界文明观,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顶层设计,为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前提、基础和途径。

  • 标签: 文化自觉 世界文明观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 简介:在历史转型时期,在通俗文学和快餐文化颇受大众青睐的今天,绝大多数的读者无意去古代典籍或学者们严肃的学术著作中了解这一切,人文素质的下降和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是一种不争的现实。青年学者李生龙基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出于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在十余年对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 标签: 青年学者 人文素质 读者 人文精神 探索 自觉意识
  • 简介:由胡适等发起的“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的意义。胡适执笔的《(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的“文化”的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子、集等在内的一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的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的文化专史。“文化”既是“整理国故”的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的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研究存在一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的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大纲》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的哲学框架,形塑中国的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的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法则,他所建立的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的求证”的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学术的革命和裂变。

  • 标签: 国学 文化史 整理国故 范式 胡适
  • 简介:当我看到和中华明同年龄的文明逐一消:失在废墟之间,就觉得我们的祖先真不容易。但是中华明的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环顾现代文明,很少有东西是中华明创造的。为什么近几百年中国大大地落后于西方?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整体形象连我们自己都不太满意?中华明的毛病究竟存在于哪些方面?走了欧洲的96个城市后,我归纳为四点。

  • 标签: 中华文明 转载 经济发展 现代文明 整体形象 中国人
  • 简介:2017年5月26日,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协办的"汉藏佛学交流交融与中华文化"学术会议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内召开。与会嘉宾围绕汉藏佛教交流互动相融的必要性和现代意义、汉藏佛教交融的历史经验、汉藏佛教交融的可行性、汉藏佛教交融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深入研讨,会议取得重要成果。

  • 标签: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 简介:为了说明中华明,我先在国内考察,写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但是身在庐山可能不识其真面目,我又去国外做对比。首先是和中华明同年龄的文明对比。我从埃及、中东、伊拉克到尼泊尔等地,经历半年,写出了《千年一叹》。这些文明如今大多已不可收拾,而中华明跌跌撞撞一路走下来了,觉得非常非常不容易。为什么那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全灭亡了,而中华明却一直活到今天?

  • 标签: 中华文明 《文化苦旅》 转载 秘密 《山居笔记》 《千年一叹》
  • 简介:世界是从多个国际体系和多样文明共存演变到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体系,再向一个多样文明比较平等共存的全球性世界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华明的伟大复兴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紧密相连,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以中华明的复兴为旨归,要以文明的方式克服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实现中华明的跨越式发展。国际体系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文明的兴衰决定着国际体系的兴衰和转型。中华明的复兴将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中最重要的“软实力”,会对国际体系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将给国际体系带来新的理念,引起国际力量结构的调整,促进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 标签: 文明对话 中华文明复兴 中国对外战略
  • 简介:中华明历史上曾长期领先”命题影响大传播广,但似是而非。该命题受到李约瑟之谜的影响。李约瑟关于中国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的观点失之片面。当前我们应以人民幸福民族繁荣为最高目标和价值,扬弃中化还是西化的两分法,把一切有用的东西拿来所用,即融中西文化所长,在现代化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本体。

  • 标签: 文明 科技 领先 现代化
  • 简介:蔡方鹿教授的《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在中国大陆出版,无疑是一件嘉惠学林的好事。本人才识浅陋,对于被牟宗三称为“中国文化生命”的所谓“道统”问题本来没有多少发言权,这里不揣冒昧,简单谈谈拜读后的一点感受。

  • 标签: 《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 蔡方鹿 儒家思想 民族文化
  • 简介: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有关中华明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演讲。3月29日,在北京肿瘤医院,我颇为激动地向住院中的恩师方立天教授介绍了这篇讲话,并拿出手机为老师诵读。3月31日,当我再次来到病房的时候,方老师拿出了一张刊载习主席讲话的《光明日报》,上面密密麻麻地划了重点,做了标记;并坚决要求出院。那天还有几位师兄在,人家都劝说方老师,好不容易住进一间条件比较好的病房,就在医院安静养着吧。方老师话语不多,但不以为然。4月1日8点多钟,当我再次来到病房的时候,发现方老师和师母已经把所有的行李都打包整理好了,说是6点多钟就起来收拾了,现在就等着医生查房,出院回家。那天医生很忙,接近中午才办完了手续。方老师就一直坐卧不宁地在病房等着。

  • 标签: 中华文明 方立天 教授 恩师 传承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简介:<正>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上,我们的祖先曾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古代的礼,即以礼经(《周礼》、《仪礼》、《礼记》)为主的礼,是指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和各种礼节仪式,它几乎囊括了所有社会领域,凡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一切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人们在生活中一切行为所应遵守的礼节仪式,都属于礼的范畴。因此,中国古代的礼,在中国社会政治、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中,有着极为重大而独特的文化意义。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文化史 宗法制度 礼记 礼经 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