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历史无主"是阿尔都塞在批判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主体辩证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所作出的结构主义式解读。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时间上连续发生的同质过程,而是社会结构合规律地转变的历史。共时性在方法论上应该被赋予高于历时性的优先地位。由此,阿尔都塞把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解读成在社会结构中通过人与结构的双向作用而推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表面看,"历史无主"使人淹没在结构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荡然无存,但事实上,结构没有人就无法运动,结构需要人。阿尔都塞正是在结构与人的张力下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并且仍然致力于给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以恰当的地位。

  • 标签: “历史无主体” 阿尔都塞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 结构主义
  • 简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深刻认识到历史无主义的巨大危害性,历史无主义言行远没有党的十八大以前嚣张。但是,历史无主义分子不甘失败,又以新的手法、面目继续出现,这正是反击历史无主义斗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体现。因此,要真正取得彻底胜利,就必须科学认清、准确把握历史无主义的本质,既看到历史无主义是背离实事求是基本原则的唯心史观,又看到历史无主义不是一种学术思潮而是一种政治思潮,还要看到我们与历史无主义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 标签: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刘仓在2015年9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无主义,是通过丑化毛泽东的民族英雄形象和抛弃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来达到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走西方道路的政治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 标签: 毛泽东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四项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 英雄形象 政治目的
  • 简介:张明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撰文认为,当前毛泽东研究领域中历史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关键原因在于毛泽东影响的持续性“在场”。历史无主义思潮从经验事实到思想基础两个维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否定处理,其中基于感性经验与具体史料层面所展开的情感宣泄、道德谩骂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版 批判 大学学报 两个维度
  • 简介:历史是在思想之中得到把握的人类生存活动之整体。它不是一般的过去,而是有意义的、能被我们所理解的过去。而历史无主义就是对这种整体意义的一般否定。虚无主义并不是泛泛地关注于“无”本身,而是要将一切存在者在根据或结果上归结为“无”。它是一般的、普遍的东西,是消灭了内在结构与自身发展的东西,是可以被想象出来的最为一般的无规定性的东西。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种类 整体意义 生存活动 一般否定 内在结构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在意识形态领域抵制和反对历史无主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深刻揭露剖析历史无主义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而且立足实际,指导党内外有效组织开展抵制历史无主义的工作,对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对历史无主义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党和国家领导人 意识形态领域 抵制 反对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尚庆飞在《学术界》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就目前毛泽东研究领域历史无主义思潮的表现而言,许多讨论都是以所谓客观中立性学术讨论的面貌加以出现的,似乎呈现出所谓的“去政治化”之倾向。我们以为,毛泽东研究中的历史无主义思潮的实质绝非是单纯的学术讨论,而在本质上关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思潮 本质 “去政治化” 学术讨论
  • 简介:孙帅在《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撰文认为,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或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来否定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地位和伟大贡献;或通过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

  • 标签: 毛泽东思想研究 历史虚无主义 国外学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批判 思潮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党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对党史国史的正确认识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如何认识历史无主义的实质并消除其不良影响,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大问题。本组文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坚持正确历史观和反对历史无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我们提供了与历史无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的锐利思想武器。

  • 标签: 习近平 历史观 党史国史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施蒂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蒂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蒂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施蒂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蒂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施蒂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 标签: “施蒂纳-尼采”问题 虚无主义 唯一者 超人
  • 简介: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作品 高校意识形态
  • 简介:中国学界往往把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解读为启蒙已经、也必然转化为自己的反面,即转化为神话、迷信和野蛮。启蒙辩证法只有这一条不归路径。这种颇成问题的解读与讲究操作和手段的当代中国操作主义思维相结合,促生和加重着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按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解读《启蒙辩证法》,对于正确理解《启蒙辩证法》、中和日趋严重的虚无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启蒙辩证法 解读 操作主义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
  • 简介:尼呆基于价值论视角将虚无主义界定为“最高价值的废除”,海德格尔由“存在”的遗忘进而将虚无主义描述为现代人无家可归的状态。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对于引导人类走出虚无主义更具现实针对性。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经验世界,并揭示了经验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人的物质实践,从而克服了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的二元对立;马克思力图透过资本主义社会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而透视资本的虚无化本质;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是理想与现实运动、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的统一,是虚无主义的积极克服。

  • 标签: 虚无主义 马克思 资本 共产主义
  • 简介:福柯打着'我控诉'的战斗口号,否定一切善恶与人道主义;宣传各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令人生畏的观点;认为人世间没有一个必须遵守的道德罗盘.围绕'生死爱欲、抒情内核、生命顶点和肉体黑箱',通过同性恋、施虐/受虐性行为,及至可怖的艾滋病的'极限体验'来认识扑朔迷离的性本性,发现未曾感受过的性快感;向陈旧腐朽的道德观、性爱观挑战;以将传统观念中各种'邪恶的'性行为变得可以接受;推动性意识、性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制约,通过性话语转向性科学.

  • 标签: 性话语 性权力 同性恋 极限体验
  • 简介: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这三位思想家以其各自独有的方式揭示了现代世界的虚无主义本质,他们三人都在现代文化之中看到了某种走向毁灭和衰落的趋势。将尼采、海德格尔与福柯的不同观念联结的线索是这样一个信念:虚无主义是现代性自身的结果,更是内在于西方历史之中的各种不同的遮蔽和遗忘的结果。这些遮蔽或遗忘在尼采那里被表达为在我们的道德化解释模式背后的被压抑了的谱系,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则表现为西方形而上学中对"存在"问题的取消。福柯和海德格尔都在尼采的著作中发现了超越虚无主义的最有效的早期表达,尽管他们三人的路径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强调解蔽的"治疗"属性,并立志通过揭露被西方哲学传统掩盖起来了的原始经验来克服虚无主义的危机。

  • 标签: 尼采 海德格尔 福柯 虚无主义 现代性 形而上学
  • 简介:通过批判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柏拉图形而上学传统,尼采把颓废和虚无的缘由归结为"反自然",又将"反自然"的缘由归结为"真实世界"与"虚假世界"二分。尼采称自己为"自由精神"和"积极的虚无主义者"。"自由精神"的任务是价值重估,而"积极的虚无主义者"的任务则是促成"虚无主义的自我克服"。尼采通过提倡价值重估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给未来哲学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尼采 敌基督者 反自然 虚无主义 颓废
  • 简介:本文通过对审美主体和伦理主体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伦理层面的含义.首先考察了老庄和海德格尔的后现代宗教式的主体和儒家形而上的宗教主体,以及儒家就伦理问题对于老庄的挑战.结论是他们都缺乏把他者的生存作为自己的绝对的责任的伦理含义,因而是审美主体.其次,通过对于环境主体和伦理主体及审美主体的关系的讨论,阐释了这样一个哲学基本问题:伦理存在必须以有限性存在为前提;而后者只是一个哲学的抽象.片面地强调人的有限性(尼采),片面强调有限存在与超越者的关系(老庄和海德格尔),或否认人的有限性,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伦理责任.后现代伦理学是指我,作为一个个体(me),对于他者的一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标签: 审美主体 伦理主体 环境主体 有限性 责任
  • 简介: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利益主体理论产生背景和内涵入手,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中利益主体的构成,指出利益主体协调机制是实现旅游利益主体融合的途径和基本保证。这一机制的核心主要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和激励、分配机制。

  • 标签: 利益主体理论 旅游利益主体 协调机制
  • 简介:价值相对主义否认普遍价值和价值一般,只讲价值的相对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其实质是价值虚无主义。从西方哲学史来看,探讨普遍定义的方法,始于苏格拉底,也是柏拉图“相”论的来源。苏格拉底的探索并非相对主义、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的,而是由怀疑开始而终于确定。

  • 标签: 正义 定义 价值相对主义 价值虚无主义 苏格拉底
  • 简介: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体的学说。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现代技术革命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工作,是我们面对的两种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新技术革命进一步发展了人的能力,改革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促进了主体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毛泽东关于认识主体的科学思想,具有更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认识主体 毛泽东选集 认识客体 主体能力 个体认识 马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