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根据病理学分析,特异皮疹的发生,有动物抗原或半抗原进入皮肤,形成大于抗体数量的抗原,体内可溶性混合物增多,导致血管中活性物质的释放,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章分析致病因,阐述发生及流行。而诊断,结合典型症状~一在病猪的腹部、胸部、大腿部、耳廓部等处皮肤,出现明显的芝麻大、黄豆大的红色圆环形丘疹,确诊不是难事。文章重点阐述治疗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皮疹 诊断 治疗
  • 简介:将含有苯环结构和硫代膦酸键的杀螟硫磷作为基本机构,经氨基化衍生反应,制备得到了有机磷半抗原。通过紫外、质谱、核磁共振鉴定,表明半抗原合成成功。通过重氮化反应,将半抗原偶联到载体蛋白上,进行紫外扫描、红外波谱和PAGE电泳鉴定,结果显示半抗原和载体蛋白偶联成功。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半抗原和载体蛋白的偶联比为7.61:1,达到免疫要求。该方法为研究有机磷农药多残留免疫检测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有机磷 半抗原 人工抗原 杀螟硫磷
  • 简介:以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为实验对象,探讨自组中药方剂(复方A)水煎剂对鲟鱼体内部分非特异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将1+龄施氏鲟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每日按1.1g·kg-1体质量口灌给药,连续7d。给药结束后,每组取10尾鱼高温30℃热刺激2h后,与常温22℃实验组共同采样,测定鱼血浆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及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连续7d口灌复方A有效提高了施氏鲟血浆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及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促进了白细胞吞噬作用;在高温应激条件下能调节机体做出快速应激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对部分组织中溶菌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复方A 施氏鲟 非特异性免疫 影响
  • 简介:利用对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数据库进行比对和搜索分析,并通过RT-PCR的方法从烟草中克隆到一个包含1218bp开放阅读框的新基因NtDSK2。NtDSK2编码了具有典型的双特异激酶特征的蛋白。此蛋白与花生的STY激酶属于双特异激酶的同一个亚家族。基于EST的数字化组织表达特征分析推测NtDSK2在烟草组织中广泛表达。运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烟草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侵染后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NtDSK2的表达量在TMV处理后随时间稳步上升,并在48h达到最大。推测NtDSK2是参与烟草抗胁迫调控的重要激酶基因。

  • 标签: HZNH 烟草花叶病毒 双特异性激酶
  • 简介:我国畜牧业高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规模化、集约化,随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应激和疾病,普遍采取的对策是添加抗生素或其它药物,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添加剂以达到防病保健和促生长作用已成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界的普遍举措,但长期、高剂量使用甚至滥用和乱用抗生素和药物将导致动物肠道菌群平衡的破坏、动物体内药物残留和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给动物健康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对消费者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由此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

  • 标签: 动物健康 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表达调控 抗菌肽 药物添加剂 食品安全问题
  • 简介:以草鱼、鳙和尼罗非鲫互为供体和受体,研究其特异代谢物对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草鱼“代谢水”中,草鱼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鳙和尼罗非鲫耗氧率均显著上升(P<0.001);②鳙“代谢水”中,鳙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草鱼耗氧率无显著变动(P>0.05);③在尼罗非鲫“代谢水”中,3种鱼的耗氧率均无显著变动(P>0.05)。实验揭示了鱼类特异代谢物对代谢影响的存在,且这种影响因种而异。

  • 标签: 特异性谢物 草鱼 尼罗非鲫 耗氧率
  • 简介:PCV2阴性母猪免疫PCV2疫苗后,可以将母源PCV2特异淋巴细胞被动转移给仔猪。本研究分析了PCV2特异淋巴细胞被动转移对仔猪PCV2攻毒的保护效应。与未免疫PCV2疫苗母猪产下的仔猪相比,

  • 标签: 细胞免疫应答 PCV2 保护效应 仔猪 异性 攻毒
  • 简介:肌动蛋白基因3(Actin3)是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检测组织cDNA模板质量常用的标志基因之一。我们在用实验室通用的Actin3引物扩增检测家蚕不同茧色品种(白血白茧品种夏芳、金色茧品种金一、黄血白茧品种03—000、锈色茧品种03—520)中肠、血液、丝腺组织cDNA时,发现以不同茧色品种丝腺组织cDNA为模板都能扩增出一条非特异的小片段,而在中肠和血液组织cDNA的扩增产物中不存在。本研究对该丝腺特异的扩增小片段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鉴定,分析了其出现的原因,并探索了A3引物扩增的最佳扩增条件。

  • 标签: A3引物 非特异性片段 鉴定
  • 简介: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以来,无数中国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从不同方面和层次对其进行验证和探索,取得了诸多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成果,丰富和充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同时,基于该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植物细胞离体培养技术在各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就植物细胞全能性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

  • 标签: 植物细胞全能性理论 中国 细胞培养 离体培养
  • 简介:无情草又称蝎子草,属荨麻科多年生常绿半常绿草本植物,茎直立,多分枝,叶掌状对生。该草的茎叶虽有许多细毛无硬刺,但人或畜禽的皮肤一接触到其茎叶,就会引起刺痛,如电击火烧一般。凡触及到该草的猪、马、牛等动物,绝不敢再碰第二次。若老鼠见了该草,定掉头转向逃之夭夭,故该草又有"植物猫"之称。若将其栽于果园、菜园或苗圃四周,其防护效果妙不可言;且一次种植,多年受益。粘虫菊也称食虫菊、粘糊花,属菊科草本植物,高80cm,花小、黄色,一株数百个头

  • 标签: 一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植物 蝎子草 防护效果 属菊科 多分枝
  • 简介: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形卵的卵壳表面及断面构造,发现卵中央部表面构成网状卵纹的多边形小室呈长形,其长轴方向与卵的长轴方向是一致的。而其断面构造与正常卵完全相同。著者认为:这表明长形卵基因(elp)的作用影响了滤泡细胞的形状,而对其分泌机能的影响较小。同时,形成长形卵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由于滤泡细胞变长之故。另外,从卵壳构造与其生理机能来看,似乎表明:卵壳的生理机能由其断面结构所决定,而断面构造与滤泡细胞分泌机能密切相关,受其形状的影响较小。

  • 标签: 家蚕 卵壳构造 长形卵(elp)
  • 简介:本研究以新颖的极端粗茎水稻材料R404及细茎品种日本晴为亲本杂交构建的F2分离群体(152个单株)为作图群体,对控制水稻茎秆粗、茎壁厚以及穗颈粗3个茎粗度相关性状的QTL进行定位分析。通过QTLIciMapping分子标记作图软件分析,在水稻3、8、11以及12号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7个QTLs,其中茎粗和穗颈粗的2个QTLqSDM8.1和qRDM8.1可能为同一基因位点调控,茎粗和茎壁厚的2个QTLqSDM3.1及qSWT3.1也定位在相近的位置,这2个染色体位置可能存在控制茎粗的一因多效的基因。qSWT3.1(15.39%)、qRDM3.1(44.66%)和qSDM8.1(19.16%)在其所控制的相应性状(茎粗,茎壁厚和穗颈部粗)中的贡献率是最大,是主效QTL。除了定位于3号染色体的QTLs外,其他与粗茎性状相关的QTLs均为新发现的QTLs。本研究结果为粗茎QTL的进一步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也为粗茎QTL应用于水稻抗倒伏品种的培育及种质创新提供重要的基因来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水稻 茎粗 穗颈粗 茎壁厚 QTL定位
  • 简介:对156个朝天椒种质材料的形态特征、主要园艺性状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朝天椒种质材料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株型、果形、果色、果实着生特征、叶形、叶色、花型、花色、茎杆色等方面;主要园艺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全生育期、苗期、花果期,株高、株幅、茎粗、始花节高、侧枝数、叶长、叶宽、果长、果宽、果肉厚、单株挂果数、单果重、单果种子数、种子千粒重等性状,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59%、6.32%、10.25%、15.31%、19.31%、13.44%、13.66%、55.52%、7.36%、15.01%、47.90%、37.93%、30.77%、61.34%、62.32%、34.11%、1.32%。.

  • 标签: 朝天椒 种质材料 园艺性状 差异性
  • 简介:目的探讨关苍术的须根与根状茎是否具有相同的药用有效成分,为开发利用其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关苍术的根状茎和须根的主要成分进行初步比较研究,并用高效液相法对二者进行具体分析。结果关苍术须根与根状茎中的化学成分有相似之处,并不完全相同,多数成分含量明显低于根状茎。结论关苍术须根不宜与根状茎等同人药。

  • 标签: 关苍术 须根和根状茎 化学成分 HPLC法
  • 简介:沙棘种起源于亚洲和欧洲的温带地区。沙棘是一种很重要的植物,因为它对土壤和空气污染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可以种植于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沙棘品质的好坏取决于果实的营养价值,因为它富含高价值的健康成分(胡萝卜素、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本文阐述了不同沙棘品种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实验样品是在秋季的不同时段,从罗马尼亚不同区域采集的。果实和种子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99%~45.35%和1.12%~171.10%。地理位置、海拔和土壤类型等因素影响着植物的代谢过程。

  • 标签: 沙棘可溶性蛋白 沙棘种 可溶性蛋白
  • 简介:为说明林冠截留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空间异质性,采用网格状机械布设采样点测定穿透降雨量。结果表明:穿透雨的变异系数随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冠层达到饱和后变异系数趋于一稳定值,接近林冠叶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0.18。认为冠层叶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是穿透雨量变异系数的极限值。由于油松针叶的特殊排列方式,并且下层枝干下垂引起林冠截留负值,出现林冠截留负值的穿透雨样本占总样本数的13%,其中最大超出林外降雨高达70%。

  • 标签: 油松林 林冠截留 穿透雨 变异系数 叶面积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