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研究对贵州喀斯特地方4个用芥菜品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研究其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抗旱性。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三大渗透调节物质Pro、SS、SP含量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干旱胁迫加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也呈逐渐增大趋势。贵州地方4个用芥菜品种综合抗旱性评定结果为:2号≧1号>3号>4号。因此本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对用芥菜生理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喀斯特地区种植的高抗旱品种,提高芥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贵州筛选高抗旱芥菜品种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 标签: 叶用芥菜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 抗氧化物酶 抗旱性评价
  • 简介:猕猴桃发生黄化病的叶片,除叶脉为淡绿色外,其余部分均发黄失绿。叶片小,树势衰弱。严重时叶片发白,外缘卷缩枯焦,果实外皮黄化;果肉切开呈白色,丧失食用价值。长时间发病还会引起整株树干死亡。1发生原因1)缺铁。由于土层中的各种盐类随水分通过毛细管向地面蒸发,水分蒸发量越大,各种盐分在表土层积累越多,越是干旱越会加重土壤盐碱化。在偏碱性的土层中,游离二价铁离子易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而被固定,不能被猕猴桃根系吸收利用。加之猕猴桃根为肉质根,分布层相对较浅,更容易发生缺铁性黄化病。

  • 标签: 猕猴桃根 原因 缺铁性黄化病 水分蒸发量 防治 桃叶
  • 简介:研究分析了尖胡枝子不同时期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分枝期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较高,分别为18.56%和7.25%,而现蕾期和开花期的较低;粗脂肪含量以现蕾期最高,为1.84%,分枝期最小为1.28%;植株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在不同时期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标签: 尖叶胡枝子 物候期 营养成分
  • 简介:2018年11月21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果蔬茶类收获机械创新团队完成的“6种茎类蔬菜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在江苏南京通过成果评价。相关机械设备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0~30倍,机具利用率提高了7~10倍,综合效益提高30%,实现了茎类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茎类蔬菜有序收获装备技术,能有效解决蔬菜收获散乱的难题,收获的茎类蔬菜商品性好;创制的跨行高地隙通用型动力平台及模块化割台,通过更换割台或关键部件,可收获小白菜、甘蓝、芦蒿、芹菜、苋菜、菠菜等多种蔬菜。

  • 标签: 叶类蔬菜 收获机械 装备技术 技术开发 种茎 有序
  • 简介:本研究以菠萝叶片为材料,从中克隆到一个可能与菠萝刺形成相关的基因AcSPL14(Ananascomosussquamosapromoter-binding-likeprotein14)。该基因cDNA全长为1330bp,开放阅读框为1086bp,编码362个氨基酸。结构域分析结果显示AcSPL14蛋白序列具有SPL蛋白家族共有的功能结构域--SBP(SQUAMOSApromoterbindingprotein-like)结构域,且与石刁柏(Asparagusofficinalis)、铁皮石斛(Dendrobiumcatenatum)、月季(Rosachinensis)和麻风树(Jatrophacurcas)的SBP序列相似性分别为53%、51%、47%和46%。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pBI121-AcSPL14过表达载体,获得了工程菌。本研究为AcSPL14在菠萝中的生物学功能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入研究菠萝刺发生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菠萝 叶刺 AcSPL14 基因克隆
  • 简介:为了探讨脲类细胞分裂素PBU和嘌呤类细胞分裂素6-BA对尾桉愈伤分化、愈伤组织POD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影响,将尾桉幼苗下胚轴切段接种在添加PBU+IAA、6-BA+IAA和PBU+6-BA+IAA三种激素组合的SPCa培养基中,通过统计愈伤组织分化情况、检测POD基因表达差异和酶活性变化来开展研究。6-BA+IAA的组合条件下,愈伤组织褐化率高达84.71%;PBU+IAA组合下,愈伤组织褐化率为30.56%;PBU+6-BA+IAA组合时,褐化率最低,为24.09%,胚性愈伤组织时的比例最高,达47.73%。与6-BA相比,PBU诱导出的愈伤POD酶活性显著升高。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quantitativePCR,qPCR)检测6个POD基因的表达变化,设6-BA+IAA诱导所得愈伤的相对表达量为1,PBU+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1,BP4,BP5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63、2.01;PBU+6-BA+IAA诱导所得愈伤中BP3、BP4、BP6表达上调,分别为1.88、1.96、1.93。从实验结果分析,PBU和6-BA有协同效应,通过增强POD酶活性,减轻褐化、促进胚性愈伤分化。PBU和6-BA对不同POD同工酶表达的影响不同。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PBU和6-BA协同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参考。

  • 标签: 尾叶桉 PBU 6-BA POD 基因表达差异
  • 简介:项目以乌拉盖严重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沙化程度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风蚀坑采用埋置机械沙障+生物沙障+人工撒播+枯草铺设,缓坡区采用人工撒播+苇帘铺设,陡坡区采用人工撒播+枯草铺设+固沙网铺设,在平坦区采用围封四种技术方案。结果显示:治理后草群高度平均增幅131.54%,盖度平均增幅159.22%,密度平均增幅225.45%,治理效果十分显著,可在乌拉盖及周边草原沙化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 标签: 沙化草地 风蚀坑 治理 效果
  • 简介:2018年11月6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获悉,利用麻类副产品工厂化栽培灵芝、羊肚菌、榆黄蘑等珍稀食用菌,产量高、周期短、成本低、品质好。长期以来,麻类作为传统的纤维原料作物,占生物量约85%的副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麻类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限。利用麻类副产品做栽培基料,可有效促进麻类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利用麻类副产品工厂化栽培灵芝、羊肚菌、榆黄蘑、猴头菇、茶树菇、秀珍菇、真姬菇等珍稀食用菌,与未加入麻类副产物培养基相比,栽培周期缩短11%~21%,栽培生物学效率可达70%左右,高于棉籽壳栽培效率50%左右。首次发现麻类副产品培养基能提高木质素降解酶蛋白表达水平与酶活性,木质素降解酶的活性与产量呈正相关,为筛选合适的培养基、提高食用菌生物学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工厂化栽培 珍稀食用菌 麻类作物 副产品 木质素降解酶 中国农业科学院
  • 简介:水稻生产具有作业环节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等特点。水稻生产投入可分为物化劳动投入与活劳动投入,其中活劳动投入主要指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时间消耗。农业机械对劳动力具有替代性质,其实质是物化劳动替代活劳动过程;因此,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有助于降低人工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自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由于大田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生产机械是该政策的补贴重点,杭州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稳定全市水稻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合理估算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经济效果,对科学指导水稻生产“机器换人”工作,以及促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水稻生产机械化 经济效果 合理估算 杭州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农业机械化
  • 简介:葡萄根瘤蚜是葡萄生产上毁灭性的害虫,筛选高效低毒的防控药剂是十分必要的。试验通过6种药剂在田间灌根处理得出,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吡丙醚、噻虫嗪和辛硫磷对葡萄根瘤蚜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荐使用。

  • 标签: 葡萄 葡萄根瘤蚜 田间防治
  • 简介:近些年来,饲料企业和养殖户越来越重视镰刀菌属霉菌毒素的污染,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不同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猪对其最为敏感。但是,饲用谷物一般都存在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污染,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肉鸡、奶牛等其他畜种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敏感性。通过分析奥特奇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多年来的检测数据发现,中国饲用谷物存在多种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现象。其中,饲料的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达到93.60%,不同省份检出率略有差异,但均高于87.50%,云贵川和两广地区的饲料样品玉米赤霉烯酮类检出率最高,达到100%和99.06%。玉米副产物仍是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最严重的饲料原料,平均值达到198.49μg/kg。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市场应用证实,酵母细胞壁来源的酯化葡甘露聚糖(E-GM)可以有效地吸附玉米赤霉烯酮类霉菌毒素,降低养殖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带来的风险,对各畜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玉米赤霉烯酮 酯化葡甘露聚糖 吸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