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在水温(18±1)℃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了氟苯尼考及其主要代谢物氟苯尼考在体质量(100±10)g鲤(Cyprinuscarpio)体内的代谢及残留规律,以制定休药期。实验鱼间隔24h按15mg.kg-1体质量的剂量口灌给药,连续给药3次,在给药后0.5h、1h、2h、4h、8h、12h、24h、2d、3d、5d、7d、10d、15d、20d检测肌肉、皮肤内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的含量。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鲤体内的代谢速度快,2~4h出现峰值;肌肉中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的残留浓度高于皮肤,肌肉和皮肤中氟苯尼考的含量均高于氟苯尼考,皮肤中的代谢速度较快。按欧盟标准相应的休药期不少于2d,按日本标准则不少于10d。

  • 标签: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残留 液-质联用
  • 简介: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系统测定了烯啶虫对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成虫持效性、抗性风险评估和不同施药方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对烟粉虱低龄若虫和高龄若虫均表现出较高毒力,对成虫也有一定毒力,而对卵效果较差。烯啶虫水剂100mg/L处理时对烟粉虱成虫1~15d的校正死亡率在80.18%~92.13%之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烯啶虫对烟粉虱的防效降低。烯啶虫喷雾和灌根方法效果较好,从速效性来说,喷雾好于灌根,从持效性来说,灌根优于喷雾,两种方法均显著高于单叶施药和涂茎法。经过8代6次选育,烟粉虱对烯啶虫抗性发展缓慢,与选育前相比敏感性降低2.653倍,烟粉虱对烯啶虫的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1025,在50%~90%的筛选压力下,要获得10倍抗性,需要9~21代,表明烟粉虱对烯啶虫有产生抗性的风险。

  • 标签: 烟粉虱 烯啶虫胺 生物活性测定 使用技术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1~5mg/L和0.1—5mg/kg,在植株和糙米中的添加水平为O.2~5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7.2%~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9%一12.9%之间。烯啶虫在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1mg/L和O.1、0.2、0.2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mg/L和O.04、0.08、0.08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的20倍(有效成分1500g/hm。)施药,烯啶虫在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的1.5倍(有效成分112.5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为7d,距最后一次施药7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的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mg/kg)及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mz/kg)。

  • 标签: 烯啶虫胺 水稻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据《ScientiaHorticulturae》(2012年)的一篇研究报告,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柿中可能参与原花青素合成调节的碱性螺旋一一螺旋转录因子进行了分离和特性描述。原花青素可以保护植物免受食草动物和紫外线的伤害,对许多水果的口感也有影响,且对人体健康有益,柿果实中积累了大量的原花青素。

  • 标签: 原花青素 转录因子 柿果实 螺旋 特性 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