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调强补偿剂量中两种计划方案的剂量差异,为更好地制定调强补偿剂量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已接受调强补偿剂量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20例,腔内照射计划相同,调强补偿计划分为两种,第一种不考虑腔内照射剂量对调强补偿计划剂量优化的影响,第二种基于腔内照射剂量进行调强补偿计划剂量优化,这两种调强补偿计划与腔内照射计划相加后分别称为A方案和B方案,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A,B两种方案高危靶区(high 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HRCTV)的D90%、适形度指数(conformal index,CI),膀胱、直肠、小肠的D2cc,评估两种方案的差异。结果在HRCTV剂量分布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B方案HRCTV的CI平均值比A方案提高,并且B方案中膀胱、直肠的D2cc平均值比A方案分别降低了43.19 cGy、35.94 c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方案小肠D2c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方案小肠D2cc的平均值比A方案降低28.64 cGy。结论调强补偿剂量中基于腔内照射剂量进行调强补偿计划剂量优化这一方案能有效提高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并能显著降低膀胱直肠的D2cc。

  • 标签: 后装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宫颈癌 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强放疗配合同期腔内放射治疗在宫颈癌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至2015年对收治的84例中晚期(ⅡB期以上)宫颈癌患者采用调强外照射配合剂量192Ir治疗(治疗组)与普通外照射结合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近期疗效、急性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近期疗效好,急性放射性反应轻,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无统计学差异,2、3年生存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剂量192Ir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低。

  • 标签: 宫颈癌 调强放疗 后装治疗
  • 简介:摘要近距离放射治疗在局限期前列腺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剂量近距离放疗经过几十年发展,作为单纯治疗或结合外照射增量治疗,与其他治疗相比,具有众多优势:精确提升靶区剂量,降低危及器官受量等。前列腺癌α/β值较小,单次剂量HDR会诱导肿瘤基因的转录,提高放射敏感性。本文从HDR近距离放疗发展历史、患者选择、技术应用、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展开综述。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近距离放疗 高剂量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研究治疗级电离室用于短脉冲剂量X射线的快速测量。方法利用内插法测量某电子加速器装置所致脉冲X射线半值层,估算其等效能量;采用治疗级电离室和热释光测量方法,对比设备周围同一方向不同距离处相同数量脉冲辐射的累积剂量;分析电离室剂量仪测量结果与源距离之间的关系,对比不同频率下同一位置相同数量脉冲辐射的累积剂量。结果工作状态下,距设备外壁1~12 m累计接收100个脉冲辐射,热释光测得空气比释动能范围0.08~9.65 mGy,电离室剂量仪所测范围0.08~9.85 mGy,两者相差在10%以内;距设备正前方2 m处,不同频率(1~10 Hz)下,电离室剂量仪所测100个脉冲所致X射线空气比释动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实验所涉加速器装置的剂量和脉冲频率范围内,治疗级电离室剂量仪可用于短脉冲X射线辐射剂量的快速测量。

  • 标签: 短脉冲X射线 高剂量率 空气比释动能 治疗级电离室剂量仪 热释光剂量计
  • 简介:摘要放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过去数十年间,放疗技术取得了进步,适形性、均质性不断增强,放疗效率提高,结果令人鼓舞。尽管如此,正常组织最大耐受剂量成为制约肿瘤区域放疗剂量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如果能够减轻正常组织不良反应,则可给予肿瘤病灶较高的放疗剂量,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近年来,超高剂量放疗(FLASH-RT)诱导的FLASH效应,使得保持相同的抗肿瘤效果的同时,对正常组织能够降低放疗诱发的不良反应。因此,成为国内外放疗界热门研究领域。目前,部分学者倾向于采用急性氧消耗学说解释FLASH效应,但FLASH-RT的正常组织保护作用仍有待阐明。此外,FLASH-RT的临床研究已初步展开,结果令人期待。本文基于现有的证据,对FLASH-RT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该项新技术的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超高剂量率放疗 FLASH 正常组织 肿瘤组织 放射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架角度和剂量对调强验证通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6月所接收的8例恶性肿瘤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机架角度为0度与非0度(主要为40、80、280、320度)。每角度使用2种剂量(200与400MU/min)。对比不同条件下调强验证通过。结果当机架角度为0度时,使用不同剂量出束,调强验证通过无较大差异。当机架角度为280与320度时,以较高剂量出束时,调强验证通过较低。结论为确保加速器调强验证通过的准确性,应定时对其进行检测,保证剂量输出在剂量以及非0度机架角度时的精准性。

  • 标签: 机架角度 剂量率 调强验证通过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一套独立放疗剂量验证软件的实现方法和结果。方法放疗剂量验证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以Visual C++为开发平台,剂量计算算法采用AAPM TG 43报告推荐的公式。回顾性选择已完成治疗的宫颈癌患者6例,每例患者都使用了不同的施源器,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和γ通过(0.1cm,5%)评估验证软件和计划系统剂量计算结果的偏差。结果与计划系统剂量计算结果相比,验证软件剂量计算结果的γ通过均>98%。靶区D100%和D90%的偏差最大值分别为0.29%和0.53%,危及器官D0.1cm3、D1cm3、D2cm3的偏差均<0.5%。结论仅需极少的人机交互,该剂量验证软件能验证临床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准确性。

  • 标签: 后装放疗 剂量验证 治疗计划系统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前国内新型冠状病毒病疫情总体呈现散发状态,防范疫情任务仍然艰巨。近距离治疗(BT)在肿瘤患者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部分恶性肿瘤放疗过程中,BT不能被替代也不可过度延迟。而对于疫情期间BT推荐或指导的相关报道较少。本文总结国内外可检索到的较少几篇关于疫情期间BT的推荐,结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治疗科在前期疫情期间的工作经验,希望可以给同行们提供疫情期间恶性肿瘤剂量BT的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病 恶性肿瘤/近距离疗法 治疗推荐
  • 简介:摘要脉冲式低剂量放射治疗模型早期是由Wisconsin大学建立的,模型将常规分割的2Gy的照射剂量分成10个亚分割(脉冲),每个脉冲0.2Gy,脉冲间间隔3分钟执行,总体形成0.0667Gy/min的照射剂量。该模型现作为复发肿瘤患者姑息性治疗手段在国内外临床机构广泛开展。本文将以综述的形式从脉冲式低剂量模型的实验基数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 标签: 脉冲式低剂量率 复发肿瘤 再程放疗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对于子宫切除术后高级别阴道上皮内瘤 ( HG-VAIN ) 采用剂量腔内 近距离 ( HDR - ICR )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后在我院接受 HDR-ICR 治疗的 27 例 HG-VAIN 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观察所有患者接受 HDR-ICR 治疗的临床结果。 结果 :通过对 27 例 患者进行随访, 26 例患者治疗无复发,治疗总有效率为 ( 26/27 ) 96.3 % 。 1 例患者于治疗 34 个月复发,经手术治疗控制病情。 27 例 患者经治疗出现近期不良反应 2 例,分别为直肠炎 1 例,膀胱炎 1 例,远期不良反应 3 例,泌尿系统炎症 1 例,阴道黏膜改变 1 例,阴道硬化致狭窄 1 例。所有不良反应患者除阴道硬化致狭窄 1 例外 , 其余患者均在对症治疗得到改善, 其余 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于 HG-VAIN 患者采用 HDR-ICR 治疗治疗成功率高达 96.3 % ,同时治疗的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得到有效改善,可耐受,表明 HDR-ICR 疗法对 HG-VAIN 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 标签: HG-VAIN , HDR-ICR 治疗,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对辐射诱导的基因表达水平改变的影响。方法60Co γ射线照射3例正常人离体外周血,剂量分别为0.2、1.0和2.0 Gy/min,照射剂量为0、1、2、4和6 Gy,照射24 h收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11个基因(CDKN1A、MDM2、PCNA、FDXR、GADD45A、PHPT1、ASTN2、TNFSF4、POLH、GDF-15和PPM1D)mRNA表达水平进行相对定量检测;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剂量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结果不同剂量0.2、1和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辐射诱导的11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R2=0.744~0.998,P< 0.05);0.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2 Gy,CDKN1A、FDXR、PHPT1和TNFSF4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1和2 Gy/min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3、5.73、2.44、2.77、3.53、2.68、2.43、2.05,P< 0.05);2 Gy/min 60Co γ射线照射6 Gy,PPM1D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剂量组(t=3.82、2.54,P< 0.05);不同剂量基因组合表达模型由2~3个基因组成,回归方程的R2值为0.951~0.976(P< 0.05)。结论在0.2~2 Gy/min剂量范围内,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可能会影响辐射诱导人外周血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 标签: 电离辐射 基因表达 剂量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术后首次131I治疗后影响辐射剂量降低的相关因素,并预估其住院隔离时间。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并首次行131I治疗的PTC患者167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124例,年龄(37.14± 12.00)岁。将所有患者按治疗剂量分为剂量组(63例)和低剂量组(104例),于治疗24、48、72、96 h时测量距离患者1 m处的辐射剂量,将治疗后患者体内滞留131I活度为400 MBq时的时间点定为出院时间。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辐射剂量降低的相关因素。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或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TC患者首次行131I治疗的辐射剂量随时间推移迅速下降,剂量组治疗的24、48 h辐射剂量[(70.62±34.45)、15.64 μSv/h]明显高于低剂量组[(11.27±5.13)、2.03 μSv/h],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581、−7.952,均P <0.01)。81.0%(51/63)和90.5%(57/63)的剂量组患者分别可在治疗48 h和72 h出院,99%(103/104)的低剂量组患者可在治疗24 h出院。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131I剂量和2 h摄碘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9.23,复相关系数R2=0.212,P<0.01),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与2 h摄碘和131I剂量呈正相关;性别、24 h摄碘和残甲法3对剂量组48 h辐射剂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34.45,复相关系数R2=0.622,P<0.01),48 h辐射剂量与24 h摄碘和残留甲状腺体积呈正相关,与性别呈负相关;131I剂量和24 h饮水量对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12.76,复相关系数R2=0.186 ,P<0.01),低剂量组24 h辐射剂量与131I剂量呈正相关,与24 h饮水量呈负相关。结论PTC术后患者首次131I治疗24 h,影响其辐射剂量降低的主要因素是服用131I的剂量,而48 h的主要影响因素是24 h甲状腺摄碘、残留甲状腺体积和性别。低剂量组和剂量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 d和2 d左右。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碘放射性同位素 住院隔离时间 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
  • 简介:胃癌的发病与死亡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前列。胃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常因压迫胆管而引起严重并发症,放疗虽然可以改善症状,但因肝门部周围组织的结构特殊而使常规放疗的副作用大,患者往往不能耐受。脉冲式低剂量放射治疗(PLDR)可以在不伤害邻近正常组织器官的同时达到病灶区有效治疗的目的。

  • 标签: 胃癌 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脉冲式低剂量率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插植实现影像引导自适应(IGABT)相较于传统A点二维(CP)剂量学优势,明确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全量放疗的宫颈癌患者26例,每例患者行4次治疗。治疗时先徒手置入宫腔管及2根插植针,增加插植针数量并调整方向、深度,分别行CT扫描获得2套图像。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RCTV),A点和危及器官(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在2套图像上分别行CP和IGABT计划设计,并配对t检验、Wilcoxon检验两者剂量参数差异。结果以CP计划的覆盖指数(CI)进行分组,A组(CI≥0.90)包含20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B组(CI<0.90)包含84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A组的HRCTV体积及肿瘤直径明显小于B组(46.7 cm3∶62.1 cm3,P<0.001及3.1 cm∶4.4 cm,P<0.0001)。IGABT显著提高所有及B组D90%及覆盖指数,降低膀胱剂量,减少A组乙状结肠剂量,并改善剂量适形度及均匀性。结论IGABT能提高靶区覆盖、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保护危及器官,且对肿瘤较大的患者仍有优势。

  • 标签: 宫颈肿瘤/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组织插植后装疗法 宫颈肿瘤/传统A点二维后装疗法 剂量学
  • 简介:目的探讨在紫外线总暴露剂量相同情况下,多次小剂量暴露与集中大剂量暴露对生长期大鼠血清25-(OH)D和皮肤效应的影响。方法选用90只21d断乳雄性wistar大鼠,分为1MED组(27只)、1/3MED组(27只)、1/5MED组(27只)及避光组(9只)4组。饲以维生素D缺乏饲料。1/5MED组大鼠连续照射15d,每日照射剂量为1/5MED;1/3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9d,每天照射剂量为1/3MED;1MED组实验期内间断照射3d,每天照射量为1MED;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均为3MED。避光组接受白炽灯照射,实验期内累计暴露剂量为0mj/cm~2。实验期为15d,测定各组血清25-(OH)D水平,观察皮肤改变情况。结果4组大鼠血清25-(OH)D浓度差异明显(F=20.695,P〈0.001)。其中1/5MED组的血清25-(OH)D浓度为(151.97±73.52)nmol/L,高于1/3MED组的(136.21±71.39)nmol/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6);1/5MED、1/3MED组均显著高于1MED组(54.50±20.52)nmol/L和避光组(15.63±0.8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MED组高于避光组(P〈0.001)。1/5MED组在照射5次后背部皮肤开始出现轻度红斑、无水肿;1/3MED组在照射3次开始出现中度红斑,轻度水肿;1MED组大鼠在照射1次开始出现重度红斑,中度水肿;而对照组在实验期间未出现红斑,水肿。结论紫外线暴露能够促进大鼠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多次小剂量暴露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清25-(OH)D水平,且皮肤损伤明显减轻。

  • 标签: 紫外线 暴露频率 25羟基维生素D 皮肤损伤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治疗计划中一种逆向剂量优化算法(GBPO)的实现方法和结果。方法GBPO使用标准的二次目标函数,优化代码基于LBFGS算法。回顾性选择了7例使用不同施源器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和15例使用了三管施源器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先用等剂量线定性评估GBPO计划的质量,然后统计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CTV D100%、V150%,危及器官D0.1cm3、D1.0cm3、D2.0cm3),评估GBPO计划、IPSA计划和Graphic计划之间的差异。结果对于使用不同施源器的7例患者,GBPO都可以优化出适形的剂量分布,GBPO计划、IPSA计划和Graphic计划之间靶区和危及器官的DVH参数相近。对于使用了三管施源器的15例患者,GBPO计划和IPSA计划之间DVH参数也相近,GBPO计划和Graphic计划之间危及器官DVH参数也相近,但是GBPO计划CTV的D100%高于Graphic计划(P<0.01),V150%低于Graphic计划(P<0.01)。结论采用逆向剂量优化算法GBPO制订的计划在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方面与IPSA计划相似,GBPO可集成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

  • 标签: 逆向计划优化 治疗计划系统 宫颈肿瘤/三维后装治疗
  • 简介: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近距离治疗是经典放射治疗在现代跨学科的发展。该技术在给予靶区剂量的同时,能有效地降低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尤其是口底、面部、鼻旁窦、鼻咽、口咽部的肿瘤中应用广泛;复发的头颈部肿瘤及不能完全切除的肿瘤也是其适应证。依据治疗的目的不同,图像引导的组织间持续低剂量近距离治疗可分为:根治性治疗、辅助性治疗、围手术期补充治疗及姑息治疗。

  • 标签: 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治疗 头颈部恶性肿瘤 应用 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成人接种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HBsAb阳转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准备接种乙肝疫苗者240例,均无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史以及接种禁忌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实验室筛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以及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均阴性,年龄在18岁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0,1,6月免疫程序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完成全程免疫1个月后,对HBsAb阳转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根据0,1,6月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者120例,HBsAb阳性者72例,HBsAb阳转为60.00%(72/120);根据0,1,6月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者120例,HBsAb阳性者86例,HBsAb阳转为71.67%(86/120);根据0,1,6月接种20μg乙型肝炎疫苗者的HBsAb阳转明显高于根据0,1,6月接种10μg乙型肝炎疫苗者(P<0.05)。结论采用相同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与低剂量(10μg)相比,剂量(20μg)接种的HBsAb阳转较高,能取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 标签: 乙型肝炎疫苗 HBsAb 阳转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打印支架联合人造金刚石探头测量施源器材料对剂量192Ir源水中吸收剂量的影响。方法将金刚石探头与塑料插植针分别固定在3D打印支架上,金刚石探头的中心轴与塑料插植针的中心轴在一个平面内相互垂直。采用模拟源尺测量实测驻留位置为248 mm,该驻留位置与逐点测量的最大响应位置吻合。测量材料有304不锈钢、聚亚苯基砜树脂(PPSU)材料、有机玻璃(PMMA)材料和3D打印聚乳酸(PLA)材质。测量水中不同厚度或不同填充的材料对吸收剂量的衰减。结果304不锈钢和PPSU材料厚度与相对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分别为y=-0.029 7x+1.000 3,y=-0.002 3x+1.010 2;拟合优度R2分别为0.925 3和0.722 2。10 mm以内PMMA材料对剂量的影响均<1.5%。3D打印材料填充(%)与相对剂量的线性拟合公式为y=-0.000 4x+1.024 6,拟合优度R2为0.854 5。结论施源器材料,尤其是高密度材料(如304不锈钢)和新型技术材料(如3D打印PLA),对192Ir源的吸收剂量影响需引起施源器开发人员和临床应用者的足够重视。

  • 标签: 3D打印技术 人造金刚石探头 施源器材料 剂量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