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脊柱骨折病患采用有效治疗方案 -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 诊疗时间 201 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选择我院罹患 脊柱骨折 的病例 78 例,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 39 例予以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观察组 39 例予以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治疗 。 结果: 对比参照组,观察组VAS评分情况、临床治疗情况、临床疗效均更加理想, P < 0.05 。 结论: 脊柱骨折病患采用有效治疗方案 -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疗效确切。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患有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状患者通过采用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 2019年 4月~ 2020年 4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本院接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治疗的 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两个研究组,对比组( n=21)采用常规手术法,观察组( n=21)采用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以及术后椎间隙高度。结果:观察组手术各项指标以及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要优于对比组( p<0.05)。结论: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能够有效提高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治疗效率,改善患者手术指标和术后椎间隙高度。

  • 标签: 选择性显微减压融合术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4月我院收治的 58例三节段颈椎病患者,依照入院单双次序分为对照组( n=29)与观察组( n=29)。对照组行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的 JOA、 NDI以及 Nurick评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JOA、 NDI以及 Nurick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前路融合手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颈椎间盘置换;颈前路融合;三节段颈椎病;生活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ree level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 58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three segm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29) and observation group (n = 29).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JOA, NDI and Nurick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JOA, NDI and Nurick scor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cervical fus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three segments, which can be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前颅底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神经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9例前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将患者的头颅CT、MRI以及CT血管成像(CTA)图像进行融合,根据影像融合结果行术中神经导航辅助手术切除肿瘤。分析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对前颅底病变及其毗邻解剖结构的显示效果。结果术中多模态融合影像可清晰显示前颅底肿瘤病变及其毗邻的神经组织、血管、骨性结构、蝶窦以及气房分隔。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6例达到肿瘤全切除,3例达次全切除。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性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鼻漏发生。结论在神经内镜经鼻切除前颅底肿瘤手术中,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结合术中神经导航可清晰显示肿瘤及其毗邻的重要结构,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安全性、有效性。

  • 标签: 颅底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导航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多模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FTS)在接受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的腰椎脱滑症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行FTS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围手术期各项康复指标及术后康复情况及疼痛数字评分法(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结果试验组护理后的疗效为优为27例占72.97%、良7例占18.92%、中2例占5.41%、差1例占2.70%,对照组优为18例占48.65%、良8例占21.62%、中6例占16.22%、差5例占13.51%,2组疗效为优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593,P<0.05)。试验组围手术期间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的值分别为(205.44 ± 22.85)min、(185.71 ± 12.21)ml、(2.52 ± 0.82)d、(11.64 ± 3.32)d,对照组分别为(213.73 ± 17.12)min、(253.58 ± 16.01)ml、(4.15 ± 0.97)d、(14.56 ± 4.43)d,2组失血量、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504、7.806、3.208,P均<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2.26 ± 0.93)、(32.35 ± 5.36)分,对照组为(4.50 ± 1.09)、(20.62 ± 6.2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509、8.682,均P<0.05);护理满意度试验组为86.49%(32/37),对照组为67.57%(25/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742,P<0.05)。结论FTS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的不适症状,促进围手术期患者各项康复指标的恢复,对患者腰椎功能及下肢功能障碍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围手术期 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通过脊髓神经功能及手术成功率判定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比对照组(80.00%)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0.0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2月、3月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降低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建议临床广泛采用。

  • 标签: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代谢手术可以定义为:基于特定生理机制,为获得健康受益而针对正常器官进行的手术操作。因此,代谢手术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手术的特点,即对正常器官操作、强调认知、重视评价健康受益。减重代谢手术是最常见的代谢手术,笔者从上述三个角度浅谈外科医师眼中的减重代谢手术,认为代谢手术本质上是认知手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7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其中男33例,女40例;年龄(66.80±7.94)岁(范围:39~85岁)。病变部位位于L3/45例,L4/568例。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组:采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斜外侧组);采用后方肌间隙入路双侧通道下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后路组)。对比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比例、病史时间及病变部位的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38例斜外侧组手术时间为(99±8.96)min,35例后路组为(96.8±9.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斜外侧组术中出血量(80±24.72)ml,后路组(261±52.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1,P<0.05)。7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5±2.58)个月(范围:12~24个月)。斜外侧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1.21±0.55)分,后路组(1.70±0.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3,P=0.028);后路组ODI指数由术前的48.6±6.1恢复至末次随访10.2±2.2,斜外侧组由术前49.0±5.7恢复至9.3±1.8,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2,P<0.05;t=9.211,P<0.05)。斜外侧组与后路组的组内手术前后的椎间孔面积有统计学差异(t=10.753,P<0.05;t=11.631,P<0.05);椎管面积亦有统计学差异(t=9.152,P<0.05;t=9.344,P<0.05);两组术后椎间孔面积和椎管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椎间隙高度:斜外侧组与后路组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2,P<0.05;t=8.443,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且与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5;t=5.291,P<0.05)。术后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横向移位。后路组融合率为97.1%,斜外侧组融合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22.86%,斜外侧组发生率23.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与后路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前者优势更为明显,包括出血少、神经损伤风险低、良好的椎管间接减压,可作为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较好选择。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钛板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治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6月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因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而再次行手术治疗的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54.15±8.60)岁(范围41~68岁)。责任节段包括C2,3 1例,C3,4 3例,C4,5 9例,C5,6 6例,C6,7 7例。采用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术(零切迹组)12例,颈前路减压钛板cage内固定术(钛板组)1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吞咽困难Bazaz分级、植骨融合Eck等级、C2-C7 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33.38±21.26)个月(范围12~71个月)。零切迹组手术时间为(95.83±5.47) min(范围89~105 min);较钛板组的(121.28±8.24) min(范围106~131 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2,P=0.000)。零切迹组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较钛板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126.000,P=0.022);术后3个月两组均无残留吞咽困难患者。零切迹组JOA评分由术前(9.50±1.31)分增至术后3个月(14.00±1.21)分、末次随访时(14.33±0.78)分,钛板组由术前(9.14±1.79)分增至术后3个月(14.29±1.07)分、末次随访时(14.71±0.73)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7.343,116.448,P=0.000)。零切迹组VAS评分由术前(5.33±1.67)分降至术后3个月(1.42±0.51)分、末次随访时(0.83±0.72)分,钛板组由术前(5.43±1.55)分降至术后3个月(1.86±0.66)分、末次随访时(1.43±0.76)分,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355,88.500,P=0.000)。零切迹组NDI由术前43.62%±9.31%降至术后3个月15.38%±3.23%、末次随访时14.99%±3.26%,钛板组由术前43.76%±8.47%降至术后3个月14.35%±4.61%,末次随访时14.22%±4.5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4.358,99.307,P=0.000)。零切迹组C2-C7 Cobb角由术前8.26°±2.92°改善至术后3个月15.69°±4.06°、末次随访时14.80°±4.18°,钛板组由术前5.53°±9.04°改善至术后3个月15.51°±6.75°、末次随访时14.68°±6.89°,两组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2.014,53.315,P=0.000)。随访期间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及食管损伤。结论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和钛板cage内固定术治疗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零切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软组织损伤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方面更具优势。

  • 标签: 颈椎 脊髓压迫症 脊柱融合术 再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 42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 21 例, 分析观察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中的临床效果及 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在 住院时间 的比较, 观察组 和对照组 患者 差异明显,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在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的比较, 观察组 和对照组 患者 差异明显, 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 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中的并发症发生,确保手术效果,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中采用手术室细节护理对降低手术不良事件、提升手术安全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中抽取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9年 3月至 2020年 3月。运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两组各 60例,对照组以手术室常规护理为主,观察组以手术室细节护理为主。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手术时间以及护理综合分数等指标作为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提升, 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缩短,护理综合分数明显提升, P<0.05。结论:为手术治疗患者提供手术室细节护理措施,可提升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质量,保障患者手术安全性,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 标签: 手术室细节护理 不良事件 手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3月 ~2019年 3月收治的 76例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管天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无差异 (P>0.05)。结论 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带管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安全性较高,且无复发现象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自发性气胸 微创手术 胸腔镜 腋下小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估医务人员在手术室使用能量驱动平台的风险和后果。方法 通过对 2013年 -2018年,手术室能量平台安全性相关的 315篇文献进行量性内容分析,得到较为全面的信息,并且分析了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以及每种能量平台的非选择性重复操作的适应症。结果 共采用了五种不同能量平台的不良事件,其中单极电凝 231例,高级双极电凝 42例,超声设备 18例,传统双极电凝 16例,冷光源 8例。报告中的不良事件包括皮肤烧伤、绝缘缺陷、内脏烧伤或穿孔、火灾、出血以及误用。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误用、培训不完善、与购买或维修设备有关的费用等。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能量平台使用的风险及其对后果的影响。绝大多数病例与医疗或辅助医疗小组对使用的持续误解有关,但并发症也与购买和维护这些设备的行政决定有关。

  • 标签: 手术室 能量平台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脊柱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 ~2019年 6月期间收治脊柱骨折手术患者 86例,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表现类型,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结直肠,其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癌变及反复发作引起梗阻。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不同,溃疡性结肠炎是可以通过手术而达到根治的,且手术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率都较低,手术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而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的管理与手术的效果及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对外科医生的经验及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集中探讨外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等问题。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 围手术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