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同等离心条件下储存中的溶血率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3月—2013年8月该站收集的90袋每袋200mL的血液,随机分为3组,悬浮红细胞组(3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I组(30袋)、去白悬浮红细胞II组(30袋),将其3组分别放置4℃冰箱内28d,分别7d、14d、21d、28d分别取样检测溶血率。结果悬浮红细胞组溶血率分别是7d(0.59±0.02)、14d(0.11±0.07)、21d(0.13±0.08)、28d(0.21±0.11);去白悬红I组7d(0.14±0.09),14d(0.20±0.13),21d(0.24±0.14%,28d(0.10±0.22);去白悬红II组7d(0.10±0.06),14d(0.21±0.10),21d(0.32±0.16),28d(0.41±0.18)。结论红细胞溶血与血液在去白过滤的分离中受损有关,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溶血率小于0.8%范围内可以用于临床使用。

  • 标签: 全血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溶血
  • 简介:摘要与电源直接接触的烧伤称电击伤,它可在人体体表上有电流的进出口,在进出口处形成深度的烧伤创面。电击伤可致大量的深部组织如肌肉、神经、血管、内脏和骨骼等损伤。悬浮床是具有疾病治疗效果的病床,其设计原理为气体滚动悬浮,由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明的,在临床中使用展现出了温控抽湿切及悬浮功能,对加速创面干燥及防止创面受压起到了重要作用,减少污染,减轻疼痛,加速了患者的血液循环,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1,被国内外烧伤治疗中心广泛采用。我科自2013年10月—2017年2月使用美国KCI流体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电击伤患者51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电击伤 悬浮床 护理
  • 简介:摘要: 细胞悬浮 培养 技术是利用生物反应器来对动物细胞进行大规模的培养,进而制造生物制品的技术,通过利用筛选驯化的方式来对个性化细胞培养基以及高表达细胞株进行培养,通过对细胞培养过程中有效 控制 ,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这也是当前国家生物制品研究和生产的主要方式。但是我国在生物制药中对悬浮培养技术的应用仍不完善。本文主要对悬浮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发展进行分析。

  • 标签: 悬浮培养技术 生物制药 应用 展望
  • 简介:目的研究联苯菊酯悬浮剂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使用Agilent5HC-C18柱和紫外可变波长检测器,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在203nm波长下检测联苯菊酯悬浮剂中的药物含量。结果联苯菊酯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0,5%联苯菊酯悬浮剂、7.5%联苯菊酯悬浮剂、15%联苯菊酯悬浮剂标准偏差分别为0.049、0.059、0.128,变异系数分别为0.98%、0.89%、0.8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1%、100.64%、99.8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线性关系好,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适用于联苯菊酯悬浮剂的含量检测。

  • 标签: 联苯菊酯悬浮剂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导致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血液分析。方法针对临床输血的不良反应,对血液的保存、血液型号的填写等应仔细关注,对临床输血进行研究,记录输血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血液分类为含白细胞血液有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以及全血,对血液进行过滤,去除血液中的杂质。在针对临床上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预防输血中出现的血液病毒的传播,在一般的输血过程中,采用激素以及其他抗过敏类药物预防,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血液不良反应。临床治疗中对输血的需要正在提高,针对严重失血患者进行补血以及血液坏死患者进行换血,血液的用途在临床中逐渐的提高。结果输全血以及悬浮红细胞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多次输血以及反复的进行输血,输血中不良反应类型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输血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皮肤瘙痒、溶血反应,在输血中易发生细菌感染、急性肺炎的坏损、血小板无效性以及输血后出现的紫癜等,在去除白细胞后可以减低输血中形成的不良反应,输血过程中有效的提高安全和血液的重要。结论在输血过程中去除白细胞血液可以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分析研究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不同储存期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去白悬红)制备的洗涤红细胞中钾离子浓度(K+)、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以及溶血率的检测,了解去白悬红的储存时间对制备洗涤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储存期1周(1w组)、2周(2w组)、3周(3w组)、4-5周(4-5w组)的去白悬红各10袋,手工制备成洗涤红细胞,分别于制备后立即(0h)和(4±2)℃保存24h取样测定其K+、FHb,并计算溶血率。结果:洗涤后0h,4组K+含量分别为(0.38±0.04)、(0.44±0.08)、(0.53±0.23)、(0.65±0.20)mmol/L,3w组和4-5w组明显高于1w组、2w组(P〈0.05);洗涤后保存24h,各组K+分别为(1.89±0.32)、(1.89±0.60)、(2.02±0.45)、(2.62±0.31)mmol/L,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但均低于人体正常K+上限。无论是洗涤后0h,还是保存24h,FHb、溶血率4-5w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5),。而且4-5w组洗涤红细胞保存24h,FHb为(0.90±0.32)g/L,明显高于国标水平。结论:建议尽量避免使用保存期4-5w的去白悬红制备洗涤红细胞,而且制备好的洗涤红细胞应尽快输注,减少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的悬浮时间。

  • 标签: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储存时间 洗涤红细胞 钾离子浓度 游离血红蛋白 溶血率
  • 简介:目的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联苯菊酯微囊悬浮剂中联苯菊酯含量的方法。方法样品用乙腈超声提取20min,分取部分提取液用乙腈定容为10ml。使用WatersXterraC18色谱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以乙腈-水(体积比80∶20)为流动相,流速0.5ml/min,在203nm波长下,对联苯菊酯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研究的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50mg/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16%~100.2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89%~4.69%(n=6)。方法检出限(LOD)为2.6×10^-3mg/L(以信噪比为3计)。结论研究的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精确度和准确度高、线性关系好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分析方法。

  • 标签: 超高效液相色谱 联苯菊酯 微囊悬浮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能否替代洗涤红细胞。方法检测并计算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的血容量、血红蛋白含量、上清蛋白含量、溶血率,并与手工制备的洗涤红细胞进行比较。结果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悬浮组和制备富血小板白膜后悬浮组均符合洗涤红细胞标准(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但洗涤红细胞的上清蛋白的含量要更低(p<0.05)。结论虽然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小板、富血小板白膜后的悬浮红细胞上清蛋白含量比洗涤红细胞要高,但其完全符合洗涤红细胞标准,可以在应急情况下替代洗涤红细胞。

  • 标签: 洗涤红细胞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 制备富血小板白膜 浓缩血小板后的悬浮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