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临床上,各种不能由口腔进食,昏迷患者及早产婴儿等,大多通过鼻饲来供给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以保证病人摄入所需的营养物质。护士在鼻饲后,通常使用夹子或纱布将硅胶胃管末端反折用胶布固定,以避免空气进入,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将输液调节用于鼻饲操作中避免空气进入的方法,效果好。

  • 标签: 调节器 鼻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昏迷病人及肠内营养病人长期经胃管鼻饲饮食,在鼻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再次抽取饮食,为防止胃管内食物反流外溢,传统方法是护士一手反折胃管另一手抽吸,该方法不仅操作困难,容易把胃管拔出。导致重置胃管,增加了病人痛苦。通过在鼻饲管上安装使用输液调节夹,简化了操作。因此,鼻饲管置管成功固定妥当后,

  • 标签: 调节器夹 胃管鼻饲
  • 简介:研究者通过器官型共培养、基因芯片分析、免疫金定位等方法研究周细胞对皮肤组织再生的作用。结果显示,周细胞可以显著提高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而LAMA5是周细胞表达的可能具有增强表皮再生作用的候选基因之一,它编码的层粘连蛋白α5(LM-α5)为ECM组分中LM-511/521的1个重要亚基,在体外和体内均可以促进皮肤再生;

  • 标签: 皮肤组织 周细胞 再生微环境 调节器 表皮细胞 候选基因
  • 简介:本文介绍标准型生物调节的构造、作用原理与适应症,使用时机与方法,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 标签: 矫治器.功能 上颌骨 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双垫矫治与生物调节治疗安氏Ⅱ1类错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功能矫治治疗Ⅱ类错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1类错患者42例,其中双垫矫治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10.3±1.5)岁;生物调节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10.9±1.2)岁。采用头影测量软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骨性和牙性分析,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及组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覆盖及面型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NA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组减小1.65°±1.76°,双垫矫治组减小0.23°±1.16°(P=0.034);两组颌凸角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组减小2.21°±2.16°,双垫矫治组减小4.26°±2.74°(P=0.027);两组上牙槽座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物调节组增大(0.17±1.24)mm,双垫矫治组增大(0.72±1.05)mm(P=0.044);两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切点距过S点做SN平面垂线间的距离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垫矫治组增大(1.07±1.84)mm,生物调节组减小(1.55±1.95) mm(P=0.024)。结论双垫矫治和生物调节对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矫治均有效,但生物调节在矢状向上对上颌骨的抑制作用较双垫矫治更明显,双垫矫治更有利于二类关系的纠正以及患者侧貌的改善。

  • 标签: 双垫矫治器 生物调节器 安氏Ⅱ1类错 头影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不同调节的应用,寻找一种更适合临床患者持续静脉滴注思他宁的给药方式。方法对63例持续静脉滴注思他宁的患者,根据住院号尾数的单双号分为单数组为输液泵组33例,双数组为一次性使用可调节输液(简称调节)组30例。观察比较两种不同输液调节的临床使用效果。结果发生输液针头堵塞者输液泵组1例(3%),低于调节组6例(20%),P<0.05;5d内重新留置套管针者输液泵组5例(15%),明显低于调节组15例(50%),P<0.01。结论使用输液泵持续静脉滴注思他宁优于一次性使用可调节输液,在临床中应推广使用,以保证思他宁药物在使用过程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调节器 输液泵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输液速度调节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静脉输液速度调节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肺部感染、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呼吸道黏膜充血等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 标签: 人工气道 静脉输液速度调节器 气道湿化
  • 简介:目的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方法将100例婴幼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低置输液瓶,打开调节法行头皮静脉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穿刺法;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穿刺时,回血时间、回血量及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静脉穿刺时回血时间快、回血量大、一针穿刺成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置输液瓶,打开调节法可以提高婴幼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

  • 标签: 婴幼儿 头皮静脉穿刺 输液调节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马哈系统在骶神经调节植入术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奥马哈系统为理论依据构建患者的延续护理方案,对35例行骶神经调节植入术的患者,从Ⅰ期术后出院当天至Ⅱ期术后1个月进行连续7次护理干预活动,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在各领域主要护理问题的认知、行为和状况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经延续护理干预,至Ⅱ期术后1个月,患者在生理、心理、健康相关、环境领域、较临时刺激植入术后当天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奥马哈系统为理论依据的骶神经调节植入术患者延续护理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结局,促进患者回归社会。

  • 标签: 骶神经调节器植入术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器械治疗的代表,然而,它并不适用于窄QRS波心衰患者。心肌收缩力调节(CCM)的问世旨在解决该难题。现报道国内植入第5代CCM治疗心衰患者1例并短期随访结果。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肌收缩力调节器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可吸收材料(PDLLA)制成椎间融合通过将其应用于实验动物,观察其在骨融合过程中的降解情况,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利用猪行腰椎椎间融合术,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等方法了解可吸收椎间融合在实验动物体内融合的不同时间对骨融合情况及降解吸收情况。结果术后1月融合颜色变白,周围被纤维组织包裹。3个月融合区域部分完成融合,内部及表面出现塌陷,崩解。6个月融合大部分降解吸收,仅存少量呈细小碎片状,骨融合基本完成。9个月融合完全降解吸收,被骨组织替代融合完成。结论可吸收腰椎间融合是一种具有良好组织相容性,满足植骨融合强度要求的良好的医疗产品。

  • 标签: PDLLA 腰椎间融合器 可吸收材料
  • 简介:目的探讨三种材料(6%β-TCP/PDLLA,12%β-TCP/PDLLA,纯PDLLA)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CASP)植入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变化,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方法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三种材料制成CASP分别植入臀大肌内。术后4、8、12、16及24周取出材料,行肉眼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4周、8周、12周、24周各时间点摄X线片。结果三种可吸收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基本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X线显示随时间推移(6%β-TCP/PDLLA,12%β-TCP/PDLLA)出现明显降解,其降解过程与骨折的愈合过程基本符合。结论三种不同配方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中6%TCP/PDLLA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优于其余两组,12%TCP/PDLLA降解速度快于其余两组。

  • 标签: 组织学 聚-D L-乳酸 Β-磷酸三钙 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 影像学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可吸收材料聚-D,L-乳酸﹙PDLLA﹚腰椎间融合植入椎体后,在降解过程中的变生物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通过手术植入到犬椎体,经过12、24和36周后分别取材,测定不同时间椎体的轴向抗压强度和抗扭转强度。结果轴向压缩载荷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显著下降﹙〈0.05﹚,对照组的抗压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压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压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抗扭转实验显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24周显示,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显著下降﹙〈0.01﹚,对照组的抗扭转强度有所上升,但不显著﹙〉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术后36周显示实验组抗扭转强度无显著性下降﹙〉0.05﹚,实验组的抗扭转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0.05﹚。结论高分子材料PDLLA的椎间融合在植骨融合过程中,其力学强度逐渐下降,但在植骨融合部位获得牢固融合前,能维持较高的力学强度,保证了植骨融合的顺利实现,同时由于其最终降解吸收,不会对骨的生长产生应力遮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腰椎间融合器 可吸收材料 生物力学
  • 简介: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上常见。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目标是恢复髌骨关节面的平整和伸膝装置的连续性,提供坚强的固定以达到允许早期活动。髌骨粉碎性骨折常面临复位困难和固定不够坚强的问题。笔者白2004年4月至2008年11月,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复位加聚髌固定治疗新鲜髌骨粉碎性骨折86例,随访1—2年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髌骨粉碎性骨折 可吸收缝线 手术治疗 聚髌器 伸膝装置 骨关节面
  • 简介:摘要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吸收剂量校准是放射治疗质量控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当前普遍开展的精准放疗,对吸收剂量测定的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的吸收剂量测定规程,相对基于空气比释动能/照射量校准因子的吸收剂量测定规程,具有吸收剂量测定不确定度更小、无需量的转换计算、物理概念更简单、计算公式更简化等优势。本指南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对医用直线加速高能射束基于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的吸收剂量测定方法及相关要求作出了规定,为国内医疗机构基于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测定外照射高能光子束和高能电子束的吸收剂量提供指导,为精确放疗的广泛开展提供支持。

  • 标签: 水吸收剂量校准因子 高能光子束 高能电子束 吸收剂量测定
  • 简介:创伤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压、再植肢体活血药物维持等,均要求用微量泵来控制滴速,这样不仅需要护理人员经常巡视病房,还要注意药物性质与输液速度。为了确保输液的及时、安全,减少因为过量输液而造成的副作用,目前我科采用了可调节输液,无需设备投资,也不存在设备维修,临床效果满意。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可调节输液器 创伤术后 中医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