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用蛋白质组学iTRAQ技术分析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张成骨期新生组织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下齿槽神经缺失大鼠下颌骨张成骨,对照组为正常大鼠下颌骨张成骨,均进行单侧下颌骨,速率:0.2mm/12h,期为10d,下颌骨张成骨期第10d取材.将取材的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理化性分析、蛋白质提取及蛋白质定量检测.应用iTRAQ技术对蛋白质样本进行检测,寻找及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应用iTRAQ技术质谱鉴定出置信度95%的蛋白315种,共鉴定出差异蛋白146个,其中上调≥1.5倍的39个,下降≤0.8倍的58个.结论:感觉神经系统在张成骨的成骨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筛选出多种下齿槽神经缺失下颌骨张成骨期新骨形成相关的差异蛋白,为进一步验证感觉神经缺失对下颌骨张成骨新骨形成相关蛋白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牵张成骨 下齿槽神经 iTRAQ技术 蛋白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自制皮肤器,对 9例皮肤缺损患者行皮肤治疗 7-28d。结果;创面愈合。随访 1年,外观仅有线形瘢痕。结论:自制皮肤器可有效治愈较大皮肤缺损创面,覆盖组织、外观满意。

  • 标签: 皮肤缺损 自制 简易 皮肤牵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自制皮肤器,对9例皮肤缺损患者行皮肤治疗7-28d。结果;创面愈合。随访1年,外观仅有线形瘢痕。结论自制皮肤器可有效治愈较大皮肤缺损创面,覆盖组织、外观满意。

  • 标签: 皮肤缺损 自制 简易 皮肤牵张器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主要是围绕患儿便秘,通过肛门的手法,解决患儿便秘问题,减轻患儿痛苦以及减少治疗费用。方法:选择2023年03月至2023年11月入住我科共79例患儿,其中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出现便秘的患儿一共21例。针对这21例患儿,进行一系列护理措施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使用常规解决办法和加用肛门手法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明显,给患儿减轻痛苦,治疗费用减少,患儿家属满意。

  • 标签: 便秘 患儿 肛门牵张 开塞露通便
  • 简介:目的:探讨腭骨外固定两维器在腭裂修复中关闭骨裂隙和后退腭骨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并制作两维硬腭骨器,在离体犬颅骨模型上制造人工腭裂模型,根据机械移动原理和张成骨原理,在硬腭后部设计2块可相对移动的转移盘,在一定范围内使骨块向内和向后移动,进行两维张成骨,并进行了手术模拟。结果:研制的两维缝器可将转移盘前后方向移动16mm,近中方向左右各移动4mm,器固定牢靠,转运盘稳定,控制准确,在离体模型上可实现关闭裂隙、后退硬腭的设计要求。结论:设计的外固定两维器可以向后、内腭骨,从而达到关闭裂隙和硬腭后退的目的。

  • 标签: 外固定牵张器 牵张成骨 腭裂
  • 简介:在两条平行线中间放一个铁环,小朋友两两一组,各执一小棍,用小棍拨动铁环向己方运动。发令后两人同时用棍牵引,谁先把铁环的大部分拉到本方线后,老师即宣布为获胜者。

  • 标签: 幼儿教育 游戏 初等教育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犬牙槽骨张成骨(alveolardistractionosteogenesis,ADO)区新骨生长和改建的规律,为ADO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建立萎缩下颌牙槽骨动物模型。3个月后随机选择一侧萎缩下颌骨行牙槽骨切开术,植入2枚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器,经过7d的间歇期,以每天1次,每次1mm的频率进行垂直向增高,连续5d。在固定期的第4、8和12周各处死4只犬并取材,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联用仪观察区新骨超微结构和测定其Ca、P元素含量。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区新骨不断钙化的过程,0~4周为新骨形成早期,〉4~8周为中期,〉8~12周为后期;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了区骨成熟的过程,Ca、P含量逐渐增高,12周时和宿主骨含量相当。结论在牙槽骨张成骨的固定期,新骨逐渐形成并改建,至12周时成熟。

  • 标签: 牙槽骨牵张成骨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 简介:背景:较大面积的皮瓣移植取皮部位皮肤缺损是临床中常见且较难解决的问题,常用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减缝合、植皮、转移皮瓣等,但均存在二次损伤、感染和低成活率等问题。目的:探讨力可调式皮肤器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应用力可调式皮肤器治疗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5~56岁,平均(36.1±12.1)岁;下肢创面17例,上肢创面4例。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18cm×9cm~31cm×13cm,术中均难直接缝合,应用力可调式皮肤器闭合,术后3d开始调节力可调式皮肤器,每日2~3次,压力控制在29.4N,直至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闭合。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2月,平均(8.5±3.5)个月。20例痊愈,1例治疗过程中创面部分缩小,但出现针道红肿,停止应用力可调式器,残余创面行植皮修复创面。结论:应用力可调式皮肤器治疗股前外侧皮瓣供区难以直接缝合的创面,术后通过力可调式皮肤力逐渐闭合创面,可避免术中取皮植皮,术后皮瓣侧肢体活动不受影响,治疗整体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皮肤牵张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弹性骨膜侧方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方法:采用改良1/3圆5孔锁定钛板及1枚锁定螺钉弹性固定在胫骨上,通过缓慢、持续、稳定的牵拉骨膜治疗Wagner分级为2-4级糖尿病足43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比较手术前后足趾足温、足趾血氧饱和度(Spo2),Wagner分级,VAS评分及CTA评估患肢血运情况。 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6个月。术后患肢静息痛明显改善,双下肢皮温平均升高1.5摄氏度,血氧饱和度平均升高12%,末梢血运及感觉明显改善。 结论:改良胫骨弹性骨膜装置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易操作、费用低及不限制病人术后活动的特点。符合Ilizarov肢体再生与功能重建理论,具有比传统骨膜侧方技术更灵活方便的优点,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改良弹性牵张装置 骨膜牵张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颅骨成型术后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全程进行疼痛的护理管理,咬合关系变化之后的饮食指导,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术后并发症,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进行口腔护理和康复训练,并提供心理支持。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恢复颌面功能。经过实施专项的护理,患者于一个半月结束治疗,随访至6个月,已改善患者面型,口腔咬颌关系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牵张颅骨成行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骨膜侧向术治疗糖尿病足和脉管炎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采用胫骨骨膜侧向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3例(16足)患者资料,男9例(12足),女4例(4足);年龄39~77岁,平均66岁;左足7例,右足9例;5例为糖尿病足,1例为糖尿病足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术中将胫骨骨膜切开并置入装置,其中3例双足溃疡者胫骨骨膜器安置于较为严重的一侧。术后第3天起开始骨膜,速度约0.75 mm/d,调整时限为2周,2周后手术取出装置。评价术后足部毛细血管充盈和创面恢复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足部皮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足末梢血氧饱和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采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观察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周,平均3.85周;术前13例患者VAS评分为(5.31±1.84)分(范围2~9分),术后2周为(2.46±1.39)分(范围1~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4,P<0.001)。术前1例患足血氧饱和度未测出,其余12例为87.83%±14.83%(范围50%~98%),术后2周为92.33%±7.91%(范围75%~9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4,P=0.285)。术前10例患者足部皮温为(35.68±0.85)℃(范围34.00~36.60 ℃),术后为(36.23±0.46)℃(范围35.50~36.90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8)。术后2周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示毛细血管充盈反应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A检测,11例患者术后2周取出装置后复查CTA,与术前CTA相比手术侧肢体可见明显的新生血管显影。除1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患足疼痛为主,无创面症状)外,其余12例患者中2例因合并心衰或肾衰而致创面未愈合、另外10例于术后1个月创面明显好转。结论胫骨骨膜侧向术可用于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胫骨 伊利扎罗夫技术 骨膜 糖尿病足
  • 简介:摘要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内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目的是利用内固定物分担髋关节传导的负荷。当前开展的研究大多围绕股骨近端的外侧壁、内侧壁、尖顶距及棘轮机制等学说,基于这些学说设计的单一头颈螺钉或双头颈螺钉的髓外、髓内设计均无法完全避免股骨头穿透的发生。根据股骨近端骨小梁的分布及骨折前后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提出的杠杆平衡重建理论可阐明内固定术后头颈螺钉所受应力的动态变化趋势,在该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稳定的支撑-效应,阐明了骨折术后内固定螺钉穿透股骨头的发生原因和机制。根据支撑-效应理念,建议采用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以预防螺钉穿透股骨头,为未来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并胫骨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双束重建方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急性股骨附着端撕裂的ACL损伤患者,在外伤后6周之内进行保留残留纤维的ACL双束重建。双束重建方法为采用八股胭绳肌肌腱的反向构型的四隧道重建,术中残留纤维近端用PDS线穿缝,将缝线从深束股骨隧道拉出以维持张力。术后随访1年以上,按照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最后随访时,55例患者(98.2%)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I度阳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0.48mm±1.41mm)(术前8.09mm±1.86mm,t=36.09,P〈0.01);其中29例(51.8%)〈0mm,即患侧关节稳定度高于健侧;26例(46.4%)为0~2mm;1例(1.8%)〉2mm。所有患者轴移实验检查均为阴性。活动度检查发现49例伸屈活动度均正常,1例有5°屈膝欠缺,1例患者有10°屈膝欠缺,4例有5°过伸欠缺。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分析,55例(98.2%)IKDC评级为正常,1例(1.8%)评级为接近正常。综合分析,51例(91.1%)IKDC评级正常,5例(8.9%)为接近正常。术后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为(94.9±3.7)分,Lysholm评分为(93.71±3.3)分。受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7.3,最后随访时为6.9。结论在亚急性期进行保留并胫骨残端的ACL双束重建,能够建立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膝关节,使所有患者获得IKDC评级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结果。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重建 临床应用 患者
  • 简介:   【摘要 】 总结了1例新生儿皮罗综合征患儿行术后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做好喂养和体位管理、伤口及皮肤护理、疼痛管理等。术后28天患儿康复顺利出院。随访5个月,患儿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奶粉经口喂养,未再出现呛奶呼吸困难症状。

  • 标签:    皮罗综合征 牵张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反射性肠淤X线诊断对临床价值的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间收治的反射性肠淤患者共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X线诊断与临床价值分析。结果50例患者采用X线腹部平面的诊断方法均成功检出,诊断率为100.00%。结论采用X线诊断反射性肠淤具有突出意义,能够明显提高急腹症的诊断率,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 标签: 反射性肠淤张 X线诊断 临床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指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指骨pilon骨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平均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为(5.0±1.2)周;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0±1.1)周。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对患者手指功能评分进行划分,其中优10例、良18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3%。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指骨Pilon骨折临床效果显著,优良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闭合复位外固定 支架牵张固定 指骨 Pilon骨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对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指骨Pilon骨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进行治疗的40例指骨Pilon骨折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分析,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其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部分患者在术后4个星期后开始拆除外固定架,骨折开始愈合,患者手指在固定期间,没有出现感染,通过手指关节总活动度标准对患者的手指功能进行评定,有优22例,良14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针对指骨Pilon骨折患者的治疗,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今后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闭合复位 外固定架 牵张固定 指骨 Pilon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反射性肠淤X诊断对临床的参考价值。方法对我院10-11年的100例放射科诊断反射性肠淤住院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临床诊断胆、肾绞痛及胰腺炎的病例35例,急性阑尾炎的有28例,腹部外伤的有24例,腹部肿瘤的4例,肺炎1例,其它的8例。结论可以进一步提高传统X线急腹症中对“反射性肠淤”诊断的认识,并为临床进一步针对性检查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急腹症 反射性肠淤张 X线诊断 临床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皮肤闭合器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以四肢创面修复患者 60例为对象,研究时间为 2019年 2月 -2020年 1月,分为 A组 30例与 B组 30例, A组实施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 B组实施皮肤闭合器缝合创面,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B组深 II度创面愈合时间优于 A组, 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B组二次手术率低于 A组, 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A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 B组, 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四肢创面修复患者可采用用皮肤闭合器治疗,操作简单,缩短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愈合时间,降低二次手术率,但与负压封闭引流术相比,感染风险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 标签: 皮肤牵张闭合器 四肢创面修复 负压封闭引流术
  • 简介: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式,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于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东部医院甲乳外科的符合入选标准的92例甲状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均拟行一侧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 标签: 弹性牵张 混合建腔 腔镜 甲状腺癌 胸乳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