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在心脏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手术后入住ICU的患者200例,将2019年1—4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2019年5—8月收治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气管插管留置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转出ICU前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气管插管留置时间为(25.93±2.42) h、首次排气时间为(28.44±1.62) h、入住ICU时间为(38.63±4.91) h,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5.932、78.464、32.702;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出ICU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57.58±1.15)分,对照组为(49.32±1.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20,P<0.01)。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有利于心脏手术患者的早期康复,并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康复护理 心脏外科手术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 心脏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电双频指数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实施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所发挥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3月~2020年4月接诊的4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应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照组24例,应用常规治疗。对比指标:两组患者器官衰竭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器官衰竭发生率低,死亡率高,组间数据经过比较存在差异,P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模式下护理交班表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呼吸内科2018年11~12月收治的11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选取呼吸内科2019年4~5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目标导向模式下的护理交班表交班。比较两组的交班质量、交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信息质量、效率、互动与支持及护理交接班评价量表(HES)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交班表填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交班遗漏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模式下护理交班表的使用能够提高呼吸内科的交班质量,提高交班效率。

  • 标签: 目标导向 交班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以及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以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19年8月发表的有关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与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效果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语言、国家、地域不限。采用两人独立评阅、交叉核对的方式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结果最终仅纳入2项英文RCT研究。由于2项RCT中超声组分别使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VCCI)和超声评分指导液体复苏导致临床异质性,故无法合并,仅进行系统评价,不进行Meta分析。2项RCT分别存在测量偏倚和选择偏倚,文献质量等级分别为B级和C级。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EGDT组相比,超声组脓毒性休克患者7 d病死率明显降低(15.0%比35.0%,P=0.039),24 h液体平衡量明显减少(mL:900比1 850,P<0.01);由于超声易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与心功能,因此肺水肿发生率也较EGDT组明显降低(15.0%比37.5%,P=0.022)。但超声组患者28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与EGD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侵入性EGDT治疗方案相比,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7 d内使用超声指导下液体复苏方案可能是有益和实用的,但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也不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超声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容量复苏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肺叶切除术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年龄35~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C组维持MAP 65~90 mmHg,CVP 8~12 cmH2O,尿量>0.5 ml·kg-1·h-1;G组实施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持CI>2.5 L·min-1·m-2,SVV≤11%。分别于气管插管术后即刻(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1 h(T3)和术毕即刻(T4)时记录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台压(Pplat),并于上述时点和术后24 h(T5)时抽取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测定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于T1和T4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颈内静脉血样,测定IL-6和IL-10浓度,并计算IL-6/IL-10比值。使用超声测量下腔静脉呼吸变异指数(IVCrvi)。记录患者术中总输液量、胶体液用量、尿量和术中出血量情况,记录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比较,G组T2-4时Ppeak和Pplat、T2-5时A-aDO2、T4时肺泡灌洗液IL-6浓度和IL-6/IL-10比值降低,总输液量和尿量减少,胶体液用量增加(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改善肺叶切除术患者术中呼吸动力学,抑制肺部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 标签: 补液疗法 肺切除术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受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方案后,检测脓毒性休克(SS)患儿乳酸清除率,对其进一步采取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BP)时机选择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阳、厢竹院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接受EGDT方案后,乳酸清除率<10%,并且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36例S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21,立即进行CBP治疗)与对照组(n=15,先进行集束化治疗,若患儿器官功能进行性恶化,再进行CBP治疗)。采集2组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时(d0)、入院后第3天(d3)、入院后第5天(d5)血浆白细胞介素(IL)-6、10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血浆乳酸浓度达标时间、尿量达标时间、CBP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并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与原发感染部位构成比及治疗前血浆乳酸浓度、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等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医学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审批[审批文号:(2017-1)4-16号]。本研究与纳入研究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2组患儿d0、d3、d5血浆IL-6、IL-10、TNF-α水平,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血浆IL-6、IL-10水平,不同处理措施与时间因素有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14.937、P<0.001,F处理×时间=5.314、P<0.001),而对于血浆TNF-α水平,不同处理措施与时间因素无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2.918、P=0.092)。进一步固定时间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d3血浆IL-6、IL-10、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57、P<0.001, t=-6.545、P<0.001,t=-2.638、P=0.012)。进一步固定处理措施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研究组、对照组患儿血浆IL-6、IL-10、TNF-α水平均呈进行性下降趋势,组内不同时间血浆IL-6、IL-10、TNF-α水平两两比较,除研究组患儿d3与d5血浆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患儿血浆乳酸浓度达标时间、尿量达标时间、CBP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分别为(4.7±1.2)d、(4.3±1.5)d、(3.4±1.2)d、(7.1±1.7)d、(10.1±2.4)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3±1.4)d、(5.4±1.3)d、(4.3±1.1)d、(8.4±1.8)d、(12.8±2.5)d,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48、2.192、2.397、2.173、3.294,P=0.001、0.035、0.022、0.037、0.002)。结论SS患儿接受EGDT方案后,对其中乳酸清除率<10%者早期进行CBP治疗,可快速降低患儿炎症反应强度,控制病情,缩短病程。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SS患儿接受EGDT方案后,乳酸清除率对SS患儿进一步采取CBP治疗的时机选择指导作用,仍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血液透析滤过 乳酸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α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乳酸清除率 连续性血液净化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妇早起活动对剖宫术后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在 2019 年 1 月 至 2020 年 1 月期间,选取入驻陕西省人民医院的 100名产妇。 将其随机的分为两组,观察组50名、对照组 50名。观察组的产妇在剖宫产手术后期阶段进行早期活动。对照组则进行常规的恢复护理。最后将两组产妇康复时间和康复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中产妇的康复时间要比对照组的快。而且产妇的阴道出血量、胃肠恢复程度和初次下床时间都要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的肠胃病症发病率为 8%。对照组的肠胃病症发病率为 24%。以上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所得的数据对比不难得出,早期活动在对剖宫产术后快速恢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早起活动 剖宫产 快速康复
  • 简介:摘要: ICU 患者由于病情危重需要长时间卧床修养,部分患者同时需要辅以深度镇静、适当束缚等,容易造成肌力丧失,且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因此,就需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帮助患者进行简单肢体活动,鼓励患者早期离床,从而促进预后恢复。本文简单探讨早期离床活动的重要性,影响早期离床活动的因素,并介绍早期离床活动的护理措施,目的在于提高护理质量,加快患者康复,使患者能够更好恢复肢体功能,回归社会。

  • 标签: ICU 早期离床活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护理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共450例,按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225例)和观察组(2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目标导向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情况。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无一例发生严重缺氧、高血压、严重恶心呕吐、低氧血症、躁动、心率减慢以及疼痛难忍例数,与对照组发生上述症状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目标导向护理 腹腔镜全麻手术 常规护理 麻醉苏醒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肝切除患者组织灌注及预后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择期行开腹肝切除的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输液组(常规组)43例、目标导向液组织灌注(GDFT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液体治疗后,GDFT组患者术中CBF为(129.16±15.89)ml/min、SV为(71.69±8.36)ml、SVV为(10.21±1.45)%、CVP为(8.16±4.89)kH2O、MVP为(90.35±4.29)mmHg以及HR为(89.36±11.36)次/min,均优于常规组,除MVP、HR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81%,GDF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可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缩短肝血流阻断时间,且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术后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肝切除 组织灌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目标导向护理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常规组。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目标导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压及心率水平、不良情绪程度、躁动发生情况、苏醒、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在静息期均无显著差异。苏醒期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有所提升,研究组更为稳定,与常规组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术后24 h患者SAS及SD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及手术前,患者躁动发生率(10.67%)显著低于常规组(29.33%),躁动发生程度也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主要为压力性溃疡、出血、皮肤损伤及非计划性拔管等,研究组患者发生率(10.67%)显著低于常规组(3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腹腔镜全麻手术患者进行目标导向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麻醉苏醒质量,对稳定患者血压及心率、改善其不良情绪,避免躁动的发生及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标签: 目标导向护理 腹腔镜 全麻手术 麻醉苏醒质量 躁动 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早期活动对 ICU 机械通气谵妄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 2017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在我院进行 ICU 机械通气的 73 例患者作为实验样本,依照摸球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为 35 例患者,研究组为 38 例患者。对照组以常规护理 + 镇痛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研究组以早期活动的方法进行干预,评比谵妄发生率上两组存在的不同。 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的谵妄发生率分别为 37.1%/10.5% ,其中研究组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早期活动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 ICU 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谵妄,具有在临床中全面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ICU 机械通气 早期活动 谵妄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 分析脑梗塞患者康复期心理特征,同时采用针对性护理,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方法: 选择我院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脑梗塞 康复 期患者 94 例 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 研究 组和对照组,每组 47 例。 研究 组采取有目的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 87.2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2.3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 93.6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7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对于脑梗塞康复期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应给予积极、及时有效地,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具有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 标签: 脑梗塞 康复期 心理分析 目标性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所发挥的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在2019年4月到2020年4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作为护理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研究组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6min步行距离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短,6min步行距离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数据与对照组相比有意义,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康复 早期护理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液体治疗。对实验组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根据每搏量变异度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麻醉诱导前、切开硬脑膜后1小时、术毕、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采集患者颈内静脉血,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血清中S100-β浓度,于麻醉诱导前到术后48小时分别记录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结果:在术毕、术后6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实验组血清NSE浓度以及S100-β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颅脑损伤 开颅患者 围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在大面积烧伤手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9月-2019年12月接受的82例烧伤案例为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是41例,前者实施的是常规方式治疗,后者实施的目标导向液体方式治疗,治疗后对数据资料分析和对比。结果:两组案例的MAP、HR、CVP、CI等指标分析,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值趋于正常。分析和对比两组案例的液体出入量指标,对比分析晶体、胶体、输液总量等对比,治疗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分析和研究两组案例治疗前后的SAS评分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大面积烧伤手术的案例采取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有突出的作用,能减轻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心脏负荷,提升心输出量,确保良好的微循环灌注,值得实施和借鉴。

  • 标签: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大面积烧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FloTrac/Vigileo监测系统用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观察术中常规补液方案与GDFT方案对老年人直肠癌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行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Dixon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GDFT组(G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C组术中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液体治疗,术中输入液体总量=生理需要量+累计缺失量+继续损失量+第三间隙丢失量。G组术中液体治疗目标:心脏指数(CI)2.5~4.0 L·min-1·(m2)-1,每搏量变异度(SVV)<13%,平均动脉压(MAP)65~110 mmHg;当CI<2.5 L·min-1·(m2)-1、SVV>13%时,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3 mL/kg(输注时间10 min);当CI<2.5 L·min-1·(m2)-1、SVV<13%时,静脉输注多巴酚丁胺使CI≥2.5 L·min-1·(m2)-1;当MAP<65 mmHg、CI≥2.5 L·min-1·(m2)-1时,输注去甲肾上腺素使MAP>65 mmHg;两组持续背景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3 mL·kg-1·h-1;术中等容量输注6%羟乙基淀粉补充失血量。记录术中总液体入量、出血量、尿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排气及进食时间)、术后肠道并发症(术后炎性肠梗阻、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分别于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 h(T2)、术后24 h(T3)采集静脉血2 mL,使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测定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结果术中液体入量,C组(2 051±466)mL,G组(1 811±413)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39)。G组术后排气时间28.6(23.3,32.1)h、住院天数10.2(9.9,12.1)d,均短于C组的32.6(27.1,40.9)h、11.6(10.7,12.2)d(Z=2.321,P=0.020;Z=2.435,P=0.015)。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0),G组为1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后T1、T2时点iFABP均明显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45、3.098,P=0.018、0.003)。结论GDFT可减少术中晶体液输注,促进老年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减轻围术期肠黏膜缺血性损伤。

  • 标签: 直肠肿瘤 补液疗法 心指数 每搏输出量 脂肪酸结合蛋白 肠黏膜 术后并发症 老年人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8月-2020年6月收治的93例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样本,依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试验组(47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早期活动护理,对两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各自为97.9%、84.8%,组间行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别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护理可显著提高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病情康复,具有在临床中进行全面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重症呼吸衰竭 早期活动护理 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