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作者: 张伟 谢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南开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300020
  • 简介:摘要旋转性斜视的诊断和治疗始终是斜视专业较为复杂、令眼科医师即使是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也感到困难的临床问题之一。旋转性斜视的临床表现不同于水平性或垂直性斜视直观,而且检查方法相对特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易漏诊或误诊。本文从警惕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旋转性斜视入手,着重对旋转性斜视的分类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眼科医师临床认识和处理旋转性斜视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35-240)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旋转不良最重要的并发症是肠扭转,后者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肠缺血和坏死。本例患者因腹胀伴恶心、呕吐入院,腹部CT和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扩张、积气、积液,局部肠系膜和肠系膜上动脉旋转;直立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示近段空肠呈螺旋状;小肠镜检查进一步证实中肠扭转。根据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做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从而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肠梗阻 肠旋转不良 中肠扭转 腹痛
  • 简介:[摘要 ] 目的:观察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收治的头位难产产妇中选取 80例,起止时间是 2017年 3月~ 2019年 12月。按照入院编号分成 2个小组:对照组 40例,给予常规助产护理;试验组 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徒手旋转胎头。比较 2组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新生儿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产妇的顺产率更高( 57.5%vs30.0%)、剖宫产率更低( 7.5%vs25.0%),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5.0%vs20.0%),差异显著( P< 0.05)。 2组新生儿的 Apgar评分差异不明显,但试验组产妇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间更短( P< 0.05)。结论: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徒手旋转胎头能提高顺产率,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徒手旋转 分娩方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以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头位难产产妇为例,按1:1比例随机纳入两组,A组(n=45)接受常规助产护理,B组(n=45)在上述基础上实施徒手旋转助产,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产妇的阴道助产率比较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产妇的顺产率、剖宫产率较A组均明显占优,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疾病实施旋转DSA技术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选取在我院41例接受脑血管疾病鉴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鉴别的技术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41)患者采用常规DSA检查技术鉴别诊断,研究组(n=41)在常规DSA造影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旋转DSA技术鉴别诊断,对两组检测结果(静/动脉畸形、脑外伤后二次出血、脑动脉瘤、烟雾病)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检测结果(静/动脉畸形、脑外伤后二次出血、脑动脉瘤、烟雾病)相对比对照组稍高一些,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对接受脑血管疾病鉴别的患者进行旋转DSA技术鉴别诊断,可以有效提高静/动脉畸形、脑外伤后二次出血、脑动脉瘤、烟雾病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旋转DSA技术 鉴别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枕颌带牵引治疗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护理效果。方法:将 2017年 8月 -2019年 7月在我院接受枕颌带牵引治疗的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 64例纳入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奇偶分组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2例患儿,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牵引时间为( 11.58±1.04) d、佩戴颈托时间为( 16.27±1.48) d,与对照组患儿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接受枕颌带牵引治疗的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提升康复效果,值得被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寰枢椎旋转半脱位 枕颌带牵引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徒手旋转在头位难产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难产产妇6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32例接受常规助产护理,其余32例接徒手旋转助产护理,并分别命名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产程时间,实验组均短于参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徒手旋转 头位难产 助产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眼睑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睑肿瘤50例(6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眼睑肿瘤切除后,应用单个或数个带蒂皮瓣进行修复。随访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合。末次随访未出现肿瘤复发。眼睑闭合功能良好,所有患者对眼睑外观满意。结论应用旋转带蒂皮瓣修复眼睑肿瘤切除后的眼睑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肿瘤,眼睑 缺损,眼睑 修复,移植,皮瓣,带蒂旋转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伴或不伴椎体旋转半脱位(rotatory subluxation,RS)的脊柱畸形患者矫形术中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RS与术中神经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8月术前合并RS的脊柱畸形接受矫形内固定手术且术前未行牵引及术中三柱截骨手术37例患者(RS组)的病历资料,另选取37例不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测量的影像学参数包括主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balance,CTB)、最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冠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coronal rotatory subluxation,CRS)、矢状位椎体半脱位距离(sagittal rotatory subluxation,SRS)、RS椎体轴面旋转角度(axial rotation,AR)等。记录患者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唤醒试验阳性的发生率。结果RS组患者年龄为(42.4±17.9)岁(12~7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2.7±18.3)岁(12~74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13,P=0.943)。RS组术前主弯Cobb角、CTB、GK、SVA分别为75.4°±29.7°、(38.4±28.4)mm、52.8°±25.2°、(40.3±36.8)mm,对照组分别为75.1°±27.6°(t=0.045,P=0.964)、(34.8±24.4)mm(t=0.584,P=0.560)、49.8°±22.5°(t=0.540,P=0.591)、(38.7±25.3)mm(t=0.219,P=0.828),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主弯侧凸Cobb角、CTB、GK、SVA、CRS、SRS和AR均得到明显矫正(P值均<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矫正丢失(P值均>0.05)。术前合并下肢神经功能损害,RS组6例(16.2%)、对照组4例(10.8%)(F=0.463,P=0.496),Frankel分级均为D级。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RS组5例(13.5%)、对照组1例(2.7%)(F=2.902,P=0.088)。2例RS组患者(5.4%)术中唤醒试验阳性(F=2.056,P=0.493)。结论伴RS的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前神经损害发生率,术中出现神经电生理监测不良事件及神经损害加重的风险高于对照组,术前合并RS是脊柱矫形手术中发生神经损害的可能危险因素。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脱位 手术中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术护理在难产助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该院产科进行治疗的头位难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徒手旋转胎头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分娩情况、胎儿并发症以及患者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在重度疼痛以及无痛这两个等级上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20,5.500;P=0.025,0.019);研究组患者剖宫产例数少于对照组,自然分娩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4.350;P=0.339,0.037);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1 min Apgar评分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09,P=0.000),两组患儿5 min 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60,P=0.035)。结论在对头位难产患者护理的过程当中,徒手旋转胎头术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 难产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不同分级静脉侧支循环与症状、脑实质损伤、预后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8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纳入32例CVT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20~60(39±1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个性化延迟旋转造影,将静脉侧支循环分为4类,根据侧支循环的数量、直径以及对比剂的流空延迟的现象,制定脑静脉侧支循环量表(CVCS),并分为3级。CVCS 0级9例,CVCS 1级13例,CVCS 2级1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病程、临床症状)、影像资料(脑实质损伤、血栓部位)、治疗(血管内治疗、去骨瓣减压手术)和预后。比较不同CVCS分级患者临床资料、影像表现、脑实质损伤、预后之间的差异,并采用Gamma法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与CVCS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CVT患者中,出现神经功能缺损19例,脑实质损伤17例。不同CVCS分级患者比较,病程、神经功能缺损、局灶性运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孤立性头痛、深静脉血栓、皮层静脉血栓、预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VCS分级与病程、孤立性头痛呈正相关(r=0.724、0.637,P<0.001),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局灶性运动障碍、意识障碍、脑实质损伤、深静脉血栓呈负相关(r=-0.797、-0.451、-0.782、-0.697、-0.427,P<0.05)。第90天随访结果显示mRS 0分18例,mRS 1分6例,mRS 2~4分各2例,mRS 5~6分各1例,CVCS分级与第90天的mRS评分呈负相关(r=-0.732,P<0.001)。结论CVT患者脑静脉侧支循环越差,脑实质损伤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发生率越高,临床预后越差。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侧支循环 静脉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计划靶区(PTV)的前列腺癌质子调强放疗(IMPT)计划与光子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的剂量学特性,评估其计划质量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10例前列腺癌患者,分别用RayStation和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基于PTV设计IMPT和快速旋转容积调强(RapidArc)计划,前者采用两平行对穿野进行多野优化(MFO),分别用笔形束(PB)和蒙特卡罗(MC)进行最终的剂量计算,数据模型源于IBA Protues Plus(IBA Group,比利时)笔形束扫描(PBS)质子治疗系统;后者采用双全弧计划,数据模型源于美国瓦里安Clinac iX直线加速器。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剂量分布等比较两种治疗技术靶区和危及器官受量。结果对于靶区而言,PB-IMPT和MC-IMPT计划的均匀性指数(HI)均要略优于RapidArc计划,但适形度指数(CI)均要略低于RapidArc计划;PB-IMRT计划的D1%要明显的优于MC-IMPT和RapidArc计划,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805、-2.803,P<0.05);PB-IMPT和MC-IMPT计划在直肠V30(Z=-2.191、-1.988,P<0.05)和Dmean(Z=-2.599、-2.497,P<0.05),膀胱V30(Z=-2.701、-2.701,P<0.05)、V40(Z=-2.395、-2.395,P<0.05)和Dmean(Z=-2.701、-2.701,P<0.05)的保护上要优于RapidArc计划,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前列腺癌PB-IMPT和MC-IMPT计划,除了靶区D1%(73.86±67.34)Gy(RBE)vs.(75.45±2.01)Gy(RBE)和HI(0.040±0.010 vs. 0.058±0.020)有较明显差别外,其余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不同的治疗技术均能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但IMPT计划相比RapidArc计划明显地降低了危及器官的受量,更好地保护了周围正常组织,提高了计划的质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剂量学优势。

  • 标签: 前列腺癌 质子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快速旋转容积调强 笔形束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徒手旋转胎头辅以对侧卧位处理头位难产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将本院收治的96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分组法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对侧卧位处理,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48例的阴道顺产率、阴道助产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48例的剖宫产率小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徒手旋转胎头 对侧卧位 头位难产 分娩方式 产妇不良事件 新生儿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头颈部肿瘤容积调强旋转放疗(VMAT)和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4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取仰卧位做CT模拟。勾画两个处方剂量水平的计划靶区(PTV),PTV70和PTV54,35次分割。使用同步加量计划。每例患者分别制定VMAT和IMRT计划,比较两者的剂量学差异。结果VMAT计划PTV70的适形性指数(CI)95%高于IMRT计划(0.91±0.02 vs. 0.8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3,P=0.004)。VMAT计划PTV54的均质性指数(HI)95%优于IMRT(0.09±0.04 vs. 0.2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8,P=0.038)。VMAT的脊髓D1%低于IMRT(37.62±4.34 vs. 40.9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5,P=0.045)。VMAT的左腮腺剂量为(21.28±8.13)Gy,右腮腺剂量为(22.39±7.42)Gy,比IMRT[(22.73±11.42)Gy和(24.25±7.91)Gy]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3,P=0.322;t=1.134,P=0.315)。与IMRT相比,VMAT可大幅降低机器跳数(521±112 vs. 2 129±564),明显缩短患者治疗时间[(2.12±0.39)min vs.(9.18±2.6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57,P<0.001;t=18.213,P<0.001)。结论VMAT技术的剂量分布优于IMRT,危及器官受量降低,并且可减少机器跳数,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放射治疗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加速器机架旋转角度、机器跳数(MU)、准直器到位和多叶准直器(MLC)叶片到位等误差对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剂量验证γ通过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已行VMAT的直肠癌和宫颈癌各10例,分别引入加速器各参数运行误差。通过比较引入误差计划与临床计划的剂量验证γ通过率,分析各参数误差对γ通过率的影响及其敏感性。结果评价指标取3%/3 mm、3%/2 mm和2%/2 mm时,引入机架旋转误差、机器跳数误差和准直器到位误差后的直肠癌和宫颈癌计划相比临床计划的剂量验证γ通过率变化均<7.0%,引入两侧MLC叶片反向、相向、同向运动误差后,每毫米误差导致绝对剂量验证γ通过率变化分别<19.13%、18.53%、0.19%,19.87%、20.01%、0.42%和23.11%、23.45%、0.65%。结论执行VMAT计划时,相比机架旋转角度误差、机器跳数误差、准直器到位误差和MLC叶片同向偏移误差,MLC叶片反向或相向运动误差对绝对剂量验证γ通过率的影响更加明显,评价指标取3%/3 mm、3%/2 mm和2%/2 mm时绝对剂量验证γ通过率受加速器各参数误差影响依次递增。执行特定患者剂量验证时,应适当使用评价指标并以绝对剂量验证γ通过率为评估计算和测量剂量分布一致性的参考指标。

  • 标签: 剂量验证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到位精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头位难产产妇应用徒手旋转助产联合体位干预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头位难产孕妇共9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徒手矫正胎位助产法,观察组采取徒手旋转助产联合体位干预法。对比两组产妇的胎位扭转成功率与分娩结局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总转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头位难产 徒手旋转胎位 体位干预 阴道分娩 分娩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旋转联合推进形式的臀上下穿支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臀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臀部褥疮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35~79岁。所有病例均进行一次清创负压治疗,控制局部感后,根据拟修复创面与臀上、下穿支动脉穿出部位及局部软组织情况,选择相应穿支动脉为蒂,形成岛状皮瓣,以旋转及推进联合的方式转移修复创面。结果37例伤口经一次清创负压引流后局部感染均控制,二期皮瓣修复术后33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其中4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局部伤口裂开,经2期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后局部外观良好,无明显隆起畸形。所有病例均随访,最长随访时间2年,电话随访患者,局部均无褥疮复发。结论旋转联合推进形式的臀上、下穿支动脉岛状皮瓣是修复臀部褥疮一种良好方法。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褥疮 旋转联合推进 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肘内外侧联合入路治疗成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20例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6~65岁,平均46岁。尺骨冠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ⅡA型15例,ⅡB型4例,ⅡC型1例。内侧入路给予冠状突骨折直视下复位、克氏针或空心螺钉固定,然后置入冠状突专用钢板辅助支撑固定;20例患者的肘关节外侧不稳,常规给予外侧入路带线锚钉缝合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记录患者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术中平均出血85 mL,平均住院时间12.5 d。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5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冠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全部患者肘关节活动稳定,无内置物松动、断裂。2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3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患者肘关节功能:屈曲平均113.2°,伸直平均10.3°,前臂旋前平均72.4°,前臂旋后平均83.4°。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20/20);评分平均88.5分。结论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为肘关节损伤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内侧入路复位并坚强固定冠状突骨块同时修复内侧副韧带,外侧入路探查修复外侧副韧带,指导患者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肘关节 冠状突骨折 骨板 外侧副韧带 肘关节半脱位 缝合锚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