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引起输血不良反应抗体因素以及降低其发生的机率的措施和手段。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近年33例输血反应样本进行血清学的分析,对其血液中的红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以及HLA抗体进行筛查,并分析出现输血反应的原因。结果患者如果进行多次输血后容易产生红细胞抗体和HLA抗体的机率比较高,而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率较小,而且输血反应主要以发热最为多见。结论医院内部建立比较规范的输血制度并严格要求执行,重视输血技术的提高和方法的巧合应用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 标签: 不良反应 输血 抗体分析
  • 简介:药物抗体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反应是指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体内产生相应的药物抗体,导致机体出现溶血反应,从而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ruginducedimmunehemolyticanemia,DIHA),严重的DIHA导致的血管内溶血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我国,DIHA的个案也时有报道,然而,现有的检测药物抗体的方法还不够规范,对于药物抗体检测结果的意义在认识上也不统一,导致我国对于DIHA的关注度和检出率远低于欧美等国。本文就药物性抗体引起免疫性溶血反应进行探讨,以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药物抗体 溶血反应 免疫性
  • 简介: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的预防性诱导治疗能否提高肾移植术后1年内的人、肾存活率。方法以1996年10月~2004年12月进行的同种异体肾移植并且术后使用单克隆抗体(OKT3)的153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h内预防使用OKT3,每日5mg。其中111例术后5~10d内未发生排斥反应,使用OKT325~50mg,作为预防性诱导治疗。其后改为环孢霉素(CsA)、强地松(P)、硫唑嘌呤(AZA)或霉酚酸酯(MMF)维持治疗。另外40例在5d内因出现排斥反应的征像: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1.5,同位素肾血流图和同位素肾胶体显相及彩色超声均提示排斥反应,使用OKT3总量60~100mg。确诊排斥反应的当日及第二日使用OKT3每日10mg。使用OKT3的总量根据临床症状是否缓解及CD4/CD8〈0.5或比值倒置而停药。结果2例术后24h内出现经病理证实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40例均逆转。151例人、肾存活的随访时间均达1年,只有12例(7.9%)因再排斥而住院治疗。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OKT。作为诱导性治疗,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效果良好。肾移植术后即便用OKT3作诱导性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仍达36%(40/111)。但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较轻,且可完全被加量的OKT3逆转。OKT3不能预防超急性排斥反应。另外本文也对OKT3常见的副作用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措施。

  • 标签: 肾移植 排斥反应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各医疗机构初复检反应性样本的再复检及确证结果,探讨初复检与本实验室再复检结果符合率,以及再复检结果与确证结果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徐州市辖区内医疗机构送至徐州市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HIV抗体初复检反应性样本710份作为研究材料,分别从来源、人群、再复检结果、确证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医疗机构、疾控机构、采供血机构再复检阳性率分别为62.12%(269/433)、96.53%(167/173)、14.42%(15/104)。再复检试验双反应性样本当次或随访均确证为阳性,再复检一有一无反应性样本经当次或随访均确证为阴性。Bio-Rad假阳性率为0.23%(1/443),Alere假阳性率为1.78%(8/450)。结论再复检符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疾控机构送检样本可以不做再复检直接进行确证试验。对于复检双反应性样本应重点追踪。复检一有一无反应性样本未发现有确证阳性或者随访进展为阳性的,即未发现漏检。本研究Bio-Rad试剂特异性优于Alere试剂。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抗体检测 确证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流式磁珠技术进行群体反应抗体检测的应用。方法选择血液样本共100份,使用Luminex100流式磁珠仪以及Labscreen流式磁珠试剂盒进行PRA检测。结果在所有血液样本中,阳性20例,阳性率为20%;其余80例血液样本均显示阴性。其中20例阳性血液样本中,8例有输血史,12例有妊娠史。结论为了能够保证输血安全,在对患者进行输血的同时应当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以及病史,对于有输血反应者以及曾经有过输血史的患者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严格行交叉配血。

  • 标签: 流式磁珠 群体反应 抗体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接受输血的13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免疫意外抗体进行筛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和免疫意外抗体产生情况。结果输血不良反应患者56例(4.0%)。其中非溶血性38例(2.7%),发热11例(0.8%),过敏20例(1.4%),头痛及胸闷共7例(0.5%);溶血性18例(1.3%),产生最多的是IgG类抗体。女性免疫意外抗体检出率高于男性,意外抗体的检出率与输血史和妊娠史有关,不同人群意外抗体检出率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明确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加强意外抗体筛查,合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意外抗体 筛查
  • 简介:摘要:单克隆抗体药物自发行后,便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促进了医药行业的进步,目前主要用于体外免疫组织研究,在生物组织评估交叉反应,但试验中需要一定的质量控制标准。因此本文从试验质量标准规定出发,提出了试验的设计思路,又提出了对报告书写以及相关组织的质量控制措施,希望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 标签: 单克隆抗体药物 组织交叉反应 试验质量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92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反应者90例,总阳性率为97.8%,其中以蟹、虾、蛋清/蛋黄阳性率最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体内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高,提示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对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饮食指导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过敏性皮肤病 食物不耐受 IGG抗体
  • 简介:摘要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目前晚期实体瘤新药研发的热点,ADC药物在晚期乳腺癌、尿路上皮癌、胃癌等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但其眼毒性、肺毒性、血液学毒性、肝脏毒性等不良反应不可忽视,有效处理ADC药物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 标签: 抗体药物偶联物 不良反应 发生机制 处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与肾移植体液性排斥反应(HR)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月检测了非HLA抗体水平的40例肾移植受者资料,选取活检证实发生HR,并且发生HR时供者特异性HLA抗体阴性或者弱阳的受者入组HR组(11例),选取术后2周至检测非HLA抗体时移植肾功能稳定的受者入组稳定组(29例)。采用Luminex单抗原微珠法检测HLA抗体、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32种非HLA抗体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抗体水平。分析两组受者非HLA抗体阳性率和阳性非HLA抗体数量的差异。结果24例受者具有阳性非HLA抗体,剩余16例受者的非HLA抗体全为阴性。HR组分别有3例受者的肌动蛋白(ACTIN)抗体、Ⅲ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Ⅲ)抗体、谷胱甘肽硫转移酶θ1(GSTT1)抗体和γ干扰素(IFN-γ)抗体阳性,而稳定受者的这4种非HLA抗体都是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例HR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而仅1例稳定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HR受者的Collagen Ⅱ抗体阳性率高于稳定受者(P=0.023)。HR受者的平均阳性非HLA抗体数为2.36个,而稳定受者为0.90个,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高水平非HLA抗体增加肾移植HR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肾移植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体液性排斥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抗体阳性患者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站用吡喹酮治疗血吸虫抗体阳性患者426例,通过临床表现,对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按照类型、系统逐一登记统计。结果治疗后有103例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17%,不良反应大致分为神经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过敏反应四种类型。结论针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要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 标签: 吡喹酮 血吸虫抗体阳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CD134抗体封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抗CD134抗体抑制共刺激途径,研究排斥反应出现免疫耐受的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SD对Wistar组存活时间因有排斥反应致存活时间短,平均7±2.3天;移植治疗对照组抗CD134组肝移植因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存活时间长,平均12±2.5天,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CD134抗体可以诱导免疫耐受的产生。

  • 标签: 共刺激分子 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抗CD134抗体 免疫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意义。方法对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600例预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600例标本中共筛查出抗体阳性14例,阳性率2.33%。Rh系统抗体2例,阳性率0.33%。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预防有临床意义抗体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输血反应 微柱凝胶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肾移植术后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e-novo donor specific antibody,dnDSA)介导排斥反应的临床资料。对儿童移植术后dnDSA产生的风险因素与预防策略、晚期发生的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进行总结和分析。

  • 标签: 儿童 肾移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 作者: 陈楠 柴立辉 肖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 简介:摘要针对登革病毒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因黄病毒属之间的序列同源性而产生交叉反应,如靶向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的抗体等。这些交叉性中和抗体可与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结合,发挥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在体内引起抗体依赖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效应。本综述就近年来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交叉反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登革病毒 交叉反应 中和性单克隆抗体
  • 简介:目的:研究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群体反应抗体(PRA)和肾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可追踪到具有PRA结果的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于2012年10月采用美国GTI公司提供的ELISA筛选HLA-Ⅰ类、Ⅱ类混合抗原板,检测肾移植术后PRA。肾移植术后未发生恶性肿瘤的肾移植患者为正常对照组,共计902例。肾移植患者移植手术时间最早在1995年11月,最迟移植患者手术时间为2008年3月。结果63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的患者中,PRA阳性患者11例,占17.46%(11/63),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5例,占45.45%(5/11)。902例正常对照组的肾移植患者中,PRA阳性患者94例,占10.42%(94/902),移植肾功能下降患者83例,占88.30%(83/94)。肾移植术后正常患者与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患者肾移植术后产生PR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33,P〉0.25)。结论虽然免疫抑制剂可抑制移植肾的排斥反应,但在肾移植术后发生恶性肿瘤和正常患者间产生PRA的几率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肾移植 恶性肿瘤 群体反应性抗体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BMR)的远期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cABMR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73m2)受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 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73m2)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49例cABMR受者纳入研究,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51)个月,109例(73.2 %)达到随访终点。Kaplan-Meier方法得到的cABMR诊断后移植肾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3 % [95 %置信区间(CI),81 % ~ 86 %]和32 %(95 %CI,27 % ~ 38 %)。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Banff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ci + ct)评分[风险比(HR)3.0;95 % CI 1.9~4.7]、Banff移植肾肾小球病(cg)评分(HR 1.9;95 % CI 1.1~3.1)、eGFR(HR 2.0;95 % CI 1.3~3.2)、蛋白尿(HR 2.0;95 % CI 1.3~3.2)是影响cAB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GFR、蛋白尿水平和Banff ci + ct和Banff cg是影响cAB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移植物排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措施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预输血的1000例在输血前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组)与1000例在输血前未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照组)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产生率。结果:经不规则抗体筛查的试验组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率明显比未经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对照组低,差异对比度大,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可有效避免发生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提升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输血前 不规则抗体筛查 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摘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暨肝移植中心收治1例肝移植术后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受者,排查肝功能异常原因并移植肝穿刺活检后考虑急性排斥反应,给予增加免疫抑制剂、激素冲击治疗后效果欠佳;考虑受者可能为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给予完善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检查、移植肝C4d染色后明确诊断,给予血浆置换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外周血DSA显著下降,随访时间>18个月,期间肝功能平稳,外周血DSA进行性下降、术后第18个月再次行移植肝穿刺活检发现小叶间静脉内膜和肝窦周C4d沉积仍为阳性染色,但组织学无排斥反应证据。

  • 标签: 肝移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