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催眠疗法对强迫神经症患者进行催眠分析。结果显示:强迫神经症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患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强迫神经症的症状背后不一定具有性内容。

  • 标签: 强迫性神经症 家庭教育 生活经历 催眠疗法
  • 简介: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强迫神经症的患病率、发病形式、发病年龄及文化、智力水平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就强迫神经症的病因学基础,从心理学、遗传因素、相关的危险因素、神经生物化学及神经解剖学基础进行了扼要阐述。其中近年来报告较多的是额叶皮层-纹状体-丘脑-额叶皮层环路是强迫神经症的解剖学基础学说。本文还就强迫神经症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简述和评价。

  • 标签: 强迫性神经症 病因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Y-BOCS评定结果探讨强迫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利用耶鲁布朗症状清单(Y-BOCSCL)收集82例强迫障碍患者临床症状并利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进行症状严重程度评定;t检验、卡方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男性患者发病年龄(20.1±8.7)岁小于女性(27.1±12.4)岁(P<0.05);男性未婚者比例高于女性(女性结婚率较高);强迫症状方面女性患者以强迫回忆和强迫洗涤多见;Y-BOCS强迫思维分量表中强迫思维所致影响项目的得分男性(2.6±1.2)大于女性(1.8±1.3)(P<0.05)。结论强迫障碍在发病年龄,强迫症状以及严重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耶鲁布朗强迫量表 严重程度 性别
  • 简介:摘要强迫行为障碍是一种以无法控制自身频繁的性行为或性幻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还增加感染性病的危险。国外对于强迫行为障碍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加,但国内研究较少,在临床也未受到相应的关注。为增加对强迫行为障碍的认识,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诊断和评估、流行病学、药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读者提供较全面的强迫行为障碍诊疗信息。

  • 标签: 强迫行为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行为障碍
  • 简介:患者女,51岁,已婚,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因不停涮牙和洗涤2周,于1998年8月2日入院.入院前18天无诱因突然出现大小便失禁,伴双下肢乏力.无头痛及呕吐,能独自行走.病后4天出现不停的涮牙,洗脸时不停地洗涤毛巾,喝水时不停地将水含在口中.曾在某院住10天,治疗无效而转入我院.

  • 标签: 梗死 正常 治疗 双侧 查体 乏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神经症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强迫神经症的患者70例,搜集其临床护理及其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70例患者在我院经过积极治疗与有效的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积极的临床治疗与有效的临床护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其中护理因素必不可少。

  • 标签: 强迫性神经症 护理 措施
  • 简介:摘要这是一例因美容手术而导致的强迫神经症案例。本文阐述了对求助者心理诊断和心理疏导的过程,采取了认知疗法。经过3个月12次的咨询和治疗,使求助者改变了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起新的观念,能正确对待自我,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半年后根据来访者的生活状态和本人的回访证明本咨询案例为是有效心理咨询。

  • 标签: 强廹性神经症 认知疗法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强迫障碍患者运用无抽搐电休克技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自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集的强迫障碍的病例中选取40例充当试验对象,以随机分配法为标准分组及对照组,对照组20例常规予抗强迫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20例选择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由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对两组的治疗情况作评估。结果①1个疗程后,观察组在总治愈率上高达85%,相比对照组的65%有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两组的Y-BOCS量表总分比较基本相当,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12周末,观察组的量表总分相比对照组均显著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无抽搐电休克术应用于强迫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荐。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无抽搐电休克技术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1例因青春期发育和性心理发育的矛盾未得到及时解决,长期郁积于心,导致强迫神经症,主动求医,对其诊断后,和其商定咨询目标,并制定三个阶段的咨询方案,分阶段具体落实任务,经过前期药物配合,中后期的解释、指导技术,求助者积极配合,整个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并获得很好的效果。

  • 标签: 强迫性 神经症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强迫症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慢性可致残的焦虑障碍,病程迁延,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帕罗西汀、万拉法新、氟西汀等对强迫症有效,但仍有40%~60%的强迫症患者对此类药物反应不佳。本研究采用舍曲林合并利培酮的方法,探讨此种策略的有效和安全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舍曲林 利培酮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强迫神经症病人的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心理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166例强迫神经症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病例筛查时间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予以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状况,以全国常规为参照,分析心理特征,结果: 强迫神经症病患者阳性均分、躯体功能、人际关系、强迫、焦虑、敌对、抑郁、精神病等维度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P

  • 标签: 强迫性神经症病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从忆溯角度分析研究强迫症的人格发生发展情况。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选取103例强迫症患者(患者组)以及88例在汪卫东忆溯人格发展量表(Wang Weidong memory-tracing personality developmental inventory,WMPI)全国城市人口常模数据库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条件相匹配的正常被试(对照组)。采用WMPI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与比较。统计软件使用SPSS 22.0,数据统计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结果1.人格发展外部影响因素方面:生活事件方面,患者组童年期家庭内部事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教养方式方面,患者组童年期严厉[(5.637±3.463)分]与惩罚[(6.275±4.565)分]得分高于对照组[(4.341±3.092)分,(5.000±3.698)分,t=-2.703,-2.093,均P<0.05]。2.人格要素发展方面:(1)胆气分量表中,在童年时期,自然恐惧[(7.686±3.441)分]、适应能力[(15.000±5.321)分]两维度患者组比对照组[(6.023±3.991)分,(12.841±6.070)分]得分高(t=-3.085,-2.613,均P<0.05)。人际恐惧维度的3个年龄段,患者组[(20.284±8.255)分,(22.804±7.458)分,(22.725±7.145)分]均较对照组[(16.205±7.937)分,(19.841±6.319)分,(18.364±6.277)分]得分高(t=-3.458,-2.929,-4.437,均P<0.01)。(2)人际关系分量表的依恋维度中,童年期患者组[(10.804±3.621)分]得分高于对照组[(8.830±4.850)分,t=-3.205,P<0.01]。(3)发展分量表中,在少年期,异性交往[(11.941±4.878)分]、爱情观[(15.098±4.180)分]与性观念[(8.892±2.988)分]患者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9.125±5.040)分,(11.761±5.202)分,(6.943±3.288)分,均P<0.01]。(4)自我分量表中,在童年期患者组自理性维度得分[(6.465±2.890)分]比对照组[(4.239±2.861)分]得分高(P<0.01),在童年与少年时期患者组自主维度得分[(10.772±2.694)分,(11.347±2.621)分]较对照组[(8.011±4.039)分,(9.818±2.693)分]得分高(均P<0.01)。(5)思维方式分量表中,在童年期,患者组绝对化思维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谨慎维度中患者组在童年期与少年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6)意志力分量表的果断维度中,患者组在少年期与青年期较对照组得分高(均P<0.01)。在青年期患者组自觉维度得分比对照组得分高(P<0.01)。坚持维度中,患者组在童年期与青年期较对照组得分高(均P<0.01)。(7)世界观分量表,动机、事业观与友谊观3个维度中,在少年期患者组比对照组得分高(P<0.01)。价值观维度中,在青年期患者组较对照组得分低(P<0.01)。结论强迫症患者童年时的教养方式中存在较多严厉与惩罚,导致童年呈现出胆气不足、人际关系不良、低自理自主、高依恋、思维绝对化及较多自我压抑等表现;在青少年时期,胆气的缺乏、自理自主差、谨慎固执的思维会进一步加重并显现出较保守的发展与传统的世界观。

  • 标签: 强迫症 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 人格发展 胆气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强迫人格特点、家庭环境因素,以期减少强迫症的发病。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强迫症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5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回顾分析研究组强迫症患者的人格特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功能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家庭教育中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环境中亲密度等正面因子以及家庭整体功能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中的负面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强迫症患者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其发病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 标签: 强迫症 人格特点 家庭环境
  • 简介:摘要强迫症是精神科临床的难题,常被冠以难治的标签,但对强迫症治疗难的认知存在诸多不足。本文简要分析强迫症"难治"及导致这种临床印象的原因。

  • 标签: 强迫性障碍 难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童年创伤与强迫症状、内隐外显记忆之间的相关。方法纳入52例强迫症患者,使用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调查患者童年期创伤经历,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 scale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symptoms,Y-BOCS)评估患者强迫程度,词汇知觉速度测验任务及词汇识别任务测试被试的内隐记忆及外显记忆水平。根据CTQ-SF评分,将患者分为虐待组(n=26)和忽视组(n=26),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虐待组与忽视组患者的强迫症状、内隐记忆、外显记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9~1.839,均P>0.05)。强迫思维得分[(12.52±4.61)分]与CTQ-SF总分[(40.10±10.20)分]呈正相关(r=0.331,P<0.05);分量表中,强迫思维得分与躯体虐待得分[(7.89±3.02)分]、性虐待得分[(6.47±2.28)分]呈正相关(r=0.373,P<0.01;r=0.356,P<0.05)。躯体虐待得分与外显记忆准确[(68.75±13.33)%]呈负相关(r=-0.281,P<0.05);躯体忽视得分[(8.98±2.67)分]与内隐记忆反应时[(4 285.94±2 067.42)ms]呈正相关(r=0.314,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与童年创伤经历,尤其与躯体虐待、性虐待相关。躯体创伤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内隐、外显记忆水平。

  • 标签: 强迫症 童年创伤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