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损害,早期肾损害常表现为尿蛋白增高.我院对82例高血压患者尿蛋白阳性患者分别给予科素亚和卡托普利治疗,观察其降压幅度对尿蛋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82例高血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6例,女性26例,年龄31岁~68岁,病程8年~20年.24h尿蛋白定量大于150mg,并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为人选对象.2分组与治疗随机分为科素亚组41例,给予科素亚50~100mg/d.卡托普利组41例,给予卡托普利25~50mg/次,每日3次.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和血压分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观察方法观察治疗8周前后血压、24h尿蛋白(Upro/24h)、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4统计学方法实验室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t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 标签: 高血压 降压幅度 治疗 蛋白尿
  • 简介:从数以千计的药材品种中挑出几个乃至十几个可能升价的品种,对长期经营药材的朋友来说可能是易事,但如果选出在较短时日内升幅较高的品种相对来说就比较困难,能否准确的判断取决于对这些品种供求关系的全面了解,综合信息的客观对称,经过较长时间的跟踪与捕捉,推荐以下品种供经营者参考。

  • 标签: 药材品种 预测 供求关系 综合信息 经营者 长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佩戴膝关节护具和不同种类的膝关节护具对普通男大学生膝关节外翻幅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首都体育学院18~22岁的男大学生20例,使用三维红外摄像系统监测20例受试者佩戴两种不同款式的常用膝关节护具在相同跑步速度下的下肢膝关节外翻幅度。结果佩戴膝关节护具可有效减少膝关节外翻幅度。佩戴膝关节护具1,膝关节外翻幅度与无防护措施相比左侧下降6%、右侧下降4%;佩戴护具2后,膝关节外翻幅度与无防护措施相比左侧下降28%、右侧下降26%。佩戴护具2和无防护措施下时进行对比,两组组间出现统计学差异(左侧P=0.002<0.05,右侧P=0.011<0.05)。受试者佩戴护具2膝关节外翻幅度与佩戴护具1相比分别左侧下降23%、右侧下降20%,佩戴护具1和佩戴护具2时进行对比,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18<0.05,右侧P=0.023<0.05)。结论佩戴适合的膝关节护具可有效防止出现动态膝关节外翻角度过大而导致的损伤。带有两侧硅胶支持带和髌骨缓冲垫片的膝关节护具可更好地防止膝关节外翻。

  • 标签: 膝关节护具 膝外翻 运动捕捉
  • 简介:目的分析听神经病患者耳蜗电图中-SP、AP的幅度,探讨该病患者-SP/AP比值增高的原因.方法用银球电极放置在鼓膜后下方,记录听神经病患者和正常人的耳蜗电图,分别测量两组中-SP、AP的幅度.结果听神经病患者-SP幅度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AP幅度两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听神经病患者-SP/AP比值增高的原因是由于AP幅度的明显降低而造成.

  • 标签: 听神经病 耳蜗电图 SP幅度 AP幅度 听力学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的CT增强幅度与其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50例周围型肺癌,其中鳞癌16例,腺癌19例,小细胞未分化癌9例,大细胞癌6例,对增强幅度与病理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3.0mL/s的速率,注射100mL对比剂,分3个时间段测量病灶兴趣区的密度变化,以其峰值减去平扫时的平均CT值,即得出其增强幅度.结果50例周围型肺癌的增强幅度为39.5HU±15.8HU,其中鳞癌增强幅度为39.1HU±15.4HU,腺癌增强幅度为42.1HU±16.7HU,小细胞未分化癌增强幅度为37.2HU±11.3HU,大细胞癌增强幅度为35.8HU±8.1HU.结论周围型肺癌的增强幅度与其病理类型无关.

  • 标签: 肺癌 周围型 CT增强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涂改液对家兔呼吸幅度和频率的影响。方法家兔戊巴比妥钠麻醉后进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一侧连接BL-410生物记录仪,另一侧靠近装有涂改液的容器,每1min观察吸入涂改液挥发气后家兔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共持续50min。结果涂改液对呼吸幅度无影响,对呼吸频率的变化是先上升再下降。

  • 标签: 涂改液 呼吸幅度 呼吸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呼吸状态下,不同呼吸频率、运动幅度对CT扫描图像与CBCT图像的配准偏差。方法使用QUASAR呼吸运动模体,改变运动频率和头脚方向上的运动幅度,模拟不同状态下的自由呼吸运动。在模体静止时、各种运动状态下分别行定位CT扫描和CBCT扫描,获取相应配准结果及CT定位靶区体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模体静止时的定位CT图像为参考进行配准,当运动幅度一定时,频率的变化对图像的配准误差无明显影响。运动幅度分别为5 mm、10 mm、20 mm、30 mm时,配准误差分别为(0.213±0.020)cm、(0.351±0.009)cm、(0.654±0.010)cm与(0.972±0.022)cm。当运动幅度为5 mm、10 mm时,定位靶区体积变化为-16.92%~18.78%。当运动幅度为20 mm、30 mm时,定位靶区体积变化为-16.44%~81.70%。结论自由呼吸运动下频率变化对CBCT与定位CT图像之间的配准误差无明显影响。运动幅度为5 mm、10 mm时,配准误差小,定位靶区体积变化小;当运动幅度为20 mm、30 mm时,配准误差可超过0.5 cm,定位靶区体积变化可>20%。

  • 标签: 自由呼吸 图像配准 靶区体积 锥形束CT
  • 简介:近三年来花类药材不断飘逸出沁人的芳香,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金银花、菊花、玫瑰花、红花、款冬花、辛夷花、野菊花,西红花。以下是2010,--2013年5月部分品种价格变化对比表。

  • 标签: 花类药材 品种 药市 价格变化 野菊花 西红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效提升门诊患者满意率的新模式。方法门诊通过(网络、电话、现场)预约挂号系统实施及大力倡导“以患者为本”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实践“以人为本,科技至上,全方位服务于患者”的医疗原则。结果大大提升了门诊患者满意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科技为引领、人性化的护理为支撑,使门诊患者满意率大幅度提升,为医院赢得了良好赞誉及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预约挂号 人性化服务 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屈光矫治方式对近视眼单眼调节幅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60例我院在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治疗的近视眼患者,根据患者屈光矫治方式不同分为角膜接触镜组,框架眼镜组,未矫正组,屈光手术组。再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为正视组。各组的患者均使用近点尺检测单眼调节幅度的情况。结果在近视眼的单眼调节幅度方面,框架眼镜组,角膜接触镜组,屈光手术组以及未矫正组,正视组之间比较差别较大(P<0.05)。其中,框架眼镜组,角膜接触镜组,屈光手术组,正视组的单眼调节幅度高于未矫正组,比较差别较大(P<0.05)。屈光手术组与角膜接触镜组的单眼调节幅度与正视组相比,没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近视眼的单眼调节幅度受到屈光矫治方式的影响,其中实行合适的屈光矫治方式有利于维持正常的单眼调节幅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屈光矫治方式 近视眼 单眼调节幅度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自我血糖监测(SMBG)点血糖计算不同的血糖波动指标与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系统获得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住院同时接受48~72 h CGM及7点(三餐前、三餐后2 h以及睡前)SMBG的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点SMBG数据计算以下血糖波动指标: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血糖变异系数(CV)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由SMBG计算所得)。分别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由SMBG计算的血糖波动各指标与由CGM获得的MAGE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前者对后者的预测能力。结果10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7点SMBG计算的SDBG为(2.02±0.77)mmol/L、PPGE为(2.75±1.13)mmol/L、LAGE为(5.62±2.13)mmol/L、CV为(25.92±0.77)%及MAGE′为4.11(2.84,5.92)mmol/L,均与CGM获得的MAGE[4.00(2.65,5.00)mmol/L]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614、0.499、0.588、0.533和0.473,均P<0.01)。以MAGE为因变量,SDBG、PPGE、LAGE、CV和MAGE′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SDBG进入方程(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SDBG为0.795[95%可信区间(CI)0.708~0.882]、LAGE为0.782(95%CI 0.692~0.872)及CV为0.769(95%CI 0.677~0.846),均大于PPGE[0.718(95%CI 0.620~0.816)]和MAGE′[0.704(95%CI 0.607~0.789)]的ROC曲线下面积。结论由7点SMBG数据计算的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E、PPGE、CV和MAGE′)与CGM获得的MAGE相关性好,其中,SDBG准确性更高。

  • 标签: 糖尿病,2型 血糖波动 自我血糖监测 持续葡萄糖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糖值高低及其波动幅度与患者并发症的关系,为防治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按血糖值高低分为高血糖组(GLU≥120mmol/L)和一般血糖组(62mmol/L≤GLU≤120mmol/L);同时分别根据各组中血糖值波动幅度是否超过正负两个标准差的患者,分为高波幅组和一般波幅组,再分别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高血糖组33例,其中高波幅者29例;一般血糖值组47例,其中高波幅者33例。高血糖组中有明显心血管并发症的28例,占高血糖组的848%,其中高波幅者26例;一般血糖值中有明显心血管并发症的29例,占该组的617%,其中高波幅者24例。结论高血糖患者较一般血糖值患者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血糖值高波幅者较同类患者有更大的并发症风险。控制血糖浓度及其波动幅度,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机率。

  • 标签: 血糖 糖尿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初产妇孕妊娠期糖尿病(GDM)血糖波动幅度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定期产检的100例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组后第1周行72h持续性动态血糖监测,随后给予为期4周血糖控制,入组5周时行第2次72h持续性动态血糖检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GDM患者血糖波动和孕妇妊娠结局及婴儿生长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入组第5周各项血糖指标波动情况明显低于入组第1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GDM患者中11例发生母体不良妊娠结局,12例。结论  GDM患者血糖波动会引起母体及婴儿产生不良结局,加强对患者血糖的监测及血糖波动的监测,有效地控制血糖是减少母婴不良的妊娠结局重要措施。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筛查及诊断标准 血糖的波动 初产妇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信号增强幅度定性诊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可疑残余强化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的168例患者的168个残余可疑强化灶,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无残余癌组(59例)和残余癌组(109例),再对168个残余可疑强化灶根据分子分型与基线强化形态进行分层。根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记录残余可疑强化灶在新辅助治疗前(基线)MRI上病灶强化形态、肿块样强化边缘及非肿块样强化分布;以动态对比增强MRI第2个时相(注入对比剂后1 min 45 s~2 min)作为早期时相、第5个时相(注入对比剂后5~6 min)作为晚期时相,测量患者动态增强早期和晚期的残余可疑强化灶信号强度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计算信号增强幅度比值(SE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比较残余癌与无残余癌组的临床特征及SER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ER区分残余可疑强化灶为残余癌与无残余癌的效能。结果无残余癌组与残余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级别、激素受体状态、基线MRI病灶强化形态及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残余癌组增强早期SER[31%(23%,61%)]、晚期SER(72%±43%)均低于残余癌组[分别为49%(28%,71%)、88%±38%,Z=-2.26、t=-2.43,P=0.024、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激素受体阴性合并单肿块样残余可疑强化灶中,无残余癌组增强早期SER(33%±16%)和晚期SER[64%(42%,74%)]均低于残余癌组[分别为59%±30%、84%(77%,106%),t=-2.86、Z=-3.17,P=0.008、0.001]。增强早期和晚期SER区分可疑残余强化灶为残余癌与无残余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606和0.637,Z=2.16,P=0.031)。结论对于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MRI上主观难以定性的可疑残余强化,尤其是激素受体阴性合并单肿块样病变,SER可以作为辅助判断方法且增强晚期的分析是必要的。

  • 标签: 乳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新辅助治疗 残余癌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三维后装放射治疗中一种可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算法的实现方法和结果。方法逆向优化算法(GBPO)使用标准的二次目标函数,在目标函数中增加一个可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项,用驻留时间调制因子(DTMF)调节驻留时间的变化幅度。回顾性研究15例使用了三管施源器(Nucletron part#189.730)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分析DTMF与驻留时间标准差的关系,统计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HR-CTV D100%、V150%,危及器官D0.1 cm3、D1 cm3、D2 cm3),评估GBPO计划和商用计划系统(采用IPSA算法)计划之间的差异。结果当DTMF<20时,驻留时间标准差迅速减小,在DTMF增加到100之后,驻留时间标准差无明显变化。GBPO计划的D100%(3.63±0.36)高于IPSA计划( 3.53±0.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 P<0.05),两种计划之间其他DVH参数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后装放射治疗中控制驻留时间变化幅度的方法是可行的,采用GBPO制定的计划在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方面与IPSA计划相似,GBPO可集成在三维后装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

  • 标签: 后装放射治疗 逆向计划 治疗计划系统 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