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溃疡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病变,大量研究表明,UC肠黏膜损伤与紧密连接蛋白改变有关。目的:探讨实验结肠炎大鼠结肠中claudin-1、-2、-4的表达。方法:将4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大鼠7.5mg/mL恶唑酮灌肠制备实验结肠炎模型,以等量0.9%NaCl溶液灌肠作为正常对照。造模7d后,行大体评分和结肠组织学评分,以ELISA法检测血清和结肠中细胞因子TNF-α、IL-4、IL-5、IL-10含量,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2、-4蛋白表达,实时PCR法检测claudin-1、-2、-4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结肠大体评分和组织学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和结肠组织IL-4和IL-5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TNF-α和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claudin-1、-4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claudin-2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实验结肠炎大鼠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2、-4的分布和表达发生改变,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有望作为UC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紧密连接蛋白质类 恶唑酮 结肠炎 溃疡性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目的出血性脑损伤不仅存在血肿的占位效应对周围脑组织的直接破坏,继发性损伤也是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脑出血继发性损伤。脑血肿在凝固、溶解、吸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生物活性蛋白激活并直接启动凋亡信号传导。细胞凋亡是一个受严格调控的能量依赖的自杀程序。凋亡过程的启动直接决定了细胞的命运。研究药物对脑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可能有助于临床脑出血的治疗。故本实验拟通过建立脑出血模型,并予以神经节苷酯干预,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内凋亡调控蛋白Bax蛋白以及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以探讨神经节苷酯对脑细胞的凋亡的影响机制。

  • 标签: 实验性脑出血 细胞凋亡 神经节苷酯 Bax Bcl-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雷公藤内酯醇对实验变态反应脑脊髓炎(EAE)大鼠外用血清SIL-2R表选的影响。方法模型组采用豚鼠髓鞘蛋白匀浆和福氏完全佐剂诱发大鼠急性EAE,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予以不同剂量雷公藤内酯醇0.2me/(kg·d),0.4mg/(kg·d),观察临床表现并评分;HE染色和Loyez氏髓鞘染色观察病理和髓鞘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的SIL-2R水平。结果高剂量组未出现临床症状;低剂量组EAE临床症状较模型组轻。高剂量组SIL-2R浓度为(36.43±5.43)mg/mL,与模型组和低剂量Tri组比较P<0.01和p<0.05;脑和脊髓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髓鞘结构完整。结论雷公藤内酯醇对EAE的治疗有剂量相关。其作用机制与抑制SIL-2R表达有关。

  • 标签: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雷公藤内酯醇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 简介:摘要实验脑出血后会在血肿周围和相邻及远隔区域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和生理变化,特别是以上区域会发生迅速、明显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从而导致缺血性损害,造成大量脑组织细胞外钙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最终发生脑细胞死亡。所以,临床在早期治疗过程中,减轻缺血性损伤程度,可有效挽救或保护濒死脑组织,改善临床预后效果。以下综述实验脑出血缺血性损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为临床预防和改善这种缺血性损害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实验性脑出血 缺血性损害 防治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验肝癌中微量元素铜和锌所存在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实验室SD大鼠80例,依随机分组标准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SD大鼠血清中微量元素铜和锌的含量运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有效观察。对SD大鼠肝细胞中微量元素铜和锌进行原位定量定性时,一般运用分析电镜进行分析处理。从大鼠血清中微量元素铜和锌水平、肝细胞中微量元素铜和锌水平两方面入手,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分析。结果观察组大鼠清微量元素铜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鼠血清微量元素锌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血清微量元素铜与锌比值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细胞中微量元素铜和锌原子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验肝癌中微量元素铜和锌所存在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显著,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受微量元素铜和锌含量变化的影响,且血清微量元素铜与锌比值在肝癌诊断中意义显著。

  • 标签: 微量元素铜 微量元素锌 实验室肝癌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肥胖问题作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更为突出。本文就改善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通过调整饮食、加强运动、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等综合干预措施来控制体重进行综述。

  • 标签: 肥胖 影响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肥胖相关基因多态肥胖和胆管癌的相关,为肥胖、胆管癌的风险分析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2月~2016年8月,以邢台医专附属二院外科接待的肥胖症患者、肿瘤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单纯肥胖症患者146例,纳入单纯肥胖组,单纯胆管癌患者31例,纳入单纯胆管癌组,胆管癌合并肥胖患者43例,纳入合并组,同期接待的体检卡健康人群50例,纳入对照组。进行rs8050136、rs9939609基因分析。结果单纯肥胖组、单纯胆管癌、合并组的rs8050136的CC、AC、AA比重与rs9939609表达TT、AT、AA比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组rs9939609TT比重低于对照组,AT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 标签: 基因多态性 肥胖 胆管癌
  • 简介:目的观察硫酸乙酯肝素疗法在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硫酸乙酰肝素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背部皮肤创面模型,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将30只糖尿病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n=15)采用皮下注射0.5ml硫酸乙酰肝素(0.3mg/L),对照组(n=15)则采取皮下注射0.5ml生理盐水,术后不同时期处死取材,并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研究两组大鼠创面炎症反应和FGF、KGF、TGF-β和IL-6含量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后5天中性粒细胞相对于对照组较少,肉芽组织无明显水肿;术后10天中性粒细胞较前减少,伴有局部毛细血管增生;术后15天新生肉芽组织基本完成修复,而对照组创面仍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提示:术后第10和15天,实验组FGF和TGF-β阳性表达含量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5天,实验组KGF阳性表达含量水平较对照组高,而IL-6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乙酰肝素可能通过抑制糖尿病创面炎症反应,调节FGF、KGF、TGF-β和IL-6含量水平,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从而达到创面愈合。

  • 标签: 硫酸乙酰肝素 糖尿病大鼠 创面愈合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角化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 简介:201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人群达到4.4亿,超重率从2004年的23.8%上升至30.6%,超重比从3.6∶1发展到2.6∶1~([1])。众所周知,超重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1-2]),因此,控制体重,避免超重肥胖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体质与超重肥胖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3-5]),本研究拟通过探讨超重肥胖与9种中医体质的相关,为体质调理以防治肥胖提供依据。

  • 标签: 体质 肥胖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复方不同剂量给药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的影响。方法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各9只,均进行心梗后心力衰竭处理,A组采用益气活血复方中药灌胃,B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组,两个月后检测两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结果A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与B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活血复方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TNF-α、IL-6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病情发展。

  • 标签: 益气活血复方 慢性心力衰竭 大鼠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了解学龄前单纯肥胖儿童运动行为特征,为制订肥胖儿童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海门市市区、农村各4所幼儿园共30个班级中所有单纯肥胖儿童,按照1∶1配对正常儿童,调查运动行为特征。结果发现肥胖儿童园外体育运动的频率低于非肥胖儿童(χ~2=10.766,P〈0.05),放学后留在幼儿园参与大型玩具活动也少(χ~2=45.006,P〈0.01),非肥胖儿童的平均体育运动时间为22.5min,而正常儿童为28.6min,肥胖组儿童喜欢散步、跑步、玩球,非肥胖组儿童更喜欢玩球、骑车、跳舞,肥胖组大运动发育商较低。结论肥胖儿童的日常体育运动水平较低、活动时间较短,更倾向于身体移动较小、技巧较低的运动项目23。

  • 标签: 学龄前肥胖儿童 运动 大动作 分析
  • 简介:摘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由此也诞生出了小儿单纯肥胖等问题,并且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个现象不仅在我国,在全世界的范围中都十分明显,它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健康,同时肥胖的状况也延续到了成人时期,导致各种疾病的不断产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儿童期肥胖的病因、危害和它的预防进行探讨是具有关键的意义。

  • 标签: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 原因 危害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单纯肥胖儿童的血脂检测结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确诊的86例单纯肥胖儿童,随机选择同期与其性别、年龄及身高匹配的86例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肥胖组与对照组的身高、体重及BMI、血脂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f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orol,LDL-C)。结果肥胖组的体重及BMI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对照组的身高比较,差异不显著。肥胖组的TC、TG及LDL-C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肥胖组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儿童存在脂质代谢紊乱,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因此,应对肥胖儿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于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性肥胖儿童 血脂 干預 BM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单纯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灸针灸推拿减肥的作用原理。方法遵照中医基本理论按辨证施治取穴治疗,针刺和推拿耳贴相结合,加用电针。结果总有效率为94.64%。结论针灸与推拿相结合治疗单纯肥胖症疗效满意。

  • 标签: 针灸 推拿 单纯性肥胖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针治疗单纯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观察。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6年11月在我院针灸科门诊进行治疗单纯肥胖者290例,对这些肥胖患者采用腹针疗法进行治疗,每隔日1次进行一次,治疗的疗程为1个月,之后观察3个疗程。结果经3个疗程观察后,痊愈95例,显效130例,有效47例,无效18例。痊愈率占32.75%,总有效率占93.79%。结论对单纯肥胖患者采用腹针疗法治疗取得效果好,并且此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运用中进行推广。

  • 标签: 腹针疗法 单纯性肥胖 临床疗效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针灸治疗肥胖并发高脂血症不同肥胖度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2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依据患者的肥胖程度进行分组,其中52例轻度肥胖者为A组,50例中度肥胖者为B组,50例重度肥胖者为C组;三组患者均依据其证型取穴进行针灸治疗。结果三组中,A组的肥胖治疗总有效率最高为98.08%,B组为88.00%,C组最低为76.00%,组间比较P<0.05;三组患者的TC、TG、LDL-C、HDL-C等血脂指标均有所改善,C组的改善程度要优于B组,B组优于A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为肥胖并发高脂血症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既可起到减肥功效,还具有一定的调脂作用;对于轻度肥胖者的减肥效果最佳,对重度肥胖者的调脂效果最佳。

  • 标签: 针灸 肥胖 高脂血症 不同肥胖度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对阻塞睡眠呼吸(OSAS)暂停综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31例确诊为OSAS的男性患者,根据身体体质指数(BMI)是否大于28kg/m2将131例男性OSAS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分析比较两组间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有无差异。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确定OSAS的严重度,记录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的相关指标、低通气次数、呼吸暂停次数和平均呼吸暂停时间等OSAS相关指标。结果根据BMI分组,131例OSAS患者分为77例正常体重者和54例肥胖者,在睡眠结构上,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而AHI、氧饱和度、低通气次数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肥胖与OSAS有密切关系,肥胖可导致OSAS病情加重。

  • 标签: OSAS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门诊干预在学龄儿童肥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从来我院健康查体的学龄儿童中抽取 60例,随机分为门诊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 30例。门诊干预组接受门诊专项干预措施,对照组未接受专项干预。追踪随访 1年,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 6个月后门诊干预组的 BMI、肥胖度降低( P<0.05)。随访 1年后,门诊干预组的 BMI、肥胖度、 LDL-C均降低( P<0.01)。结论 门诊干预可有效改善学龄儿童肥胖状况。

  • 标签: 单纯性肥胖 门诊 干预 学龄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胖与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相关。方法以2016至2017年我院收治的OSAHS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86例与非肥胖组7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呼吸监测指标、嗜睡评分、肥胖相关指数与OSAHS严重程度。结果肥胖组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持续时间(AD)、总呼吸事件(TRE)、ESS嗜睡评分明显高于非肥胖组(P<0.05),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明显低于非肥胖组(P<0.05)。肥胖组患者的颈围、腰围、腰臀比、BM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SAHS严重程度相比非肥胖患者明显加重(P<0.05)。两组患者的颈围、腰围、腰臀比、BMI与AHI均保持正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肥胖与OSAHS有密切的相关,同时还可以影响OSAHS的严重程度。

  • 标签: 肥胖 阻塞性睡眠 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