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情况,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利用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情况的连续性监测数据,对2012—2019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流失情况进行统计描述。结果2012—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率总体为1.5%~2.0%。2015—2019年,各类机构自然减员率为0.44%~0.70%,人员转行率为0.06%~0.12%。流失人员主要是离退休和进入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约占流失人员总数的30%。各类机构中,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流失情况最为突出。结论卫生人员流动出现一些新特点,总体上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适应,市场机制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显现。针对人员流失严重的机构,需要强化政策集成,引导卫生人员合理流动。

  • 标签: 卫生人力 人员流失 自然减员 离退休 转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荣县县级医疗机构近5年人才流失的现状,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人才发展战略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以荣县5所县级医疗机构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的方式对近5年人才流失情况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流失的岗位、学历、年龄、职称等分布特征。结果 流失人员以护理和临床医师为主,占比82.1 %;编制以编外人员为主,占比74.0%;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占比50.5 %;年龄以30周岁及以下为主,占比74.5 %;工作年限以5年及以下为主,占比76.0%;职称以初级为主,占比78.1%;离职后去向,以市级和市外医疗机构、其他行业为主,占比68.9%;离职原因,以爱人、恋人在外地为主,占比24.5%。结论 荣县县级医疗机构人才流出日趋活跃。人才流失导致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医院应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县级医疗机构  人才流失  改善路径
  • 简介:摘要区域长寿现象是指某一地区(按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在某一时点或一段时间内长寿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并且就全国范围来看,其长寿水平名列前茅的一种人口年龄分布现象。近些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个体长寿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区域长寿水平的评价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从评价指标及研究发现、研究尺度及数据来源等方面对国内外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3个方面对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研究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第一,充分利用人口死亡监测数据开展区域长寿水平评价;第二,在多源数据充分整合、校核的基础上基于复合评价指标开展区域长寿水平的综合评价,以精准描述各地区长寿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第三,从区域长寿水平评价向区域健康长寿水平评价转变,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建设。

  • 标签: 长寿 百岁老人 多角度综合指数 健康
  • 简介:[摘要] 目的:在医联体背景下,以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调研为基础,探索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发展建设工作。方法:采用申康中心自制问卷,以本市36家市级医院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市36家市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至11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主要分布在郊区,分别为崇明区、松江区、奉贤区、金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普陀区。结论:区域医疗中心可以有效改善郊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从而可以满足郊区群众就医需求,提高患者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同时改善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发展。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立创 张扬 崔永刚 周俊 景峰 陈尔真 尚寒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长治医学院,长治 046000,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3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 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海南博鳌研究型医院)神经外科,琼海 571437
  • 简介:摘要创伤中心是创伤救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创伤患者得到专业的一体化救治、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创伤救治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使医疗资源布局更加合理化、创伤救治更加规范化。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区域内创伤患者数量、人口数量、地面交通情况、地理信息等大数据进行分析,科学规划区域内创伤中心数量及位置,对进一步优化创伤救治中心地理布局、统筹区域创伤救治资源、提升整体救治能力至关重要,有利于优化创伤救治资源,提高区域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和病残率。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调研,探讨如何利用GIS优化我国的创伤救治体系,以期对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标签: 创伤诊治中心 急救医疗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 创伤救治体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提升县域医院创伤救治能力,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6月2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要求,作为最基本的县域医院,还没有标准化的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模式。就我院于2020年10月成为区域性的创伤救治单位后在组织架构、创伤救治团队,救治流程、规范化的培训及创伤信息系统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基层县域医院创建创伤中心提供借鉴。

  • 标签: 县域医院 创伤救治体系建设
  • 简介:摘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无菌消毒物品的质量安全,本文就消毒供应中心常见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联合区域化管理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以周期为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服务优化管理参考。

  • 标签: 区域化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 服务管理 管理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在编护理人员流失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非在编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对流失的原因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并分析应对策略。结果:内外因素均可能造成非在编护理人员流失,内源性因素主要包含职业压力、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等,外源性因素主要包含薪酬待遇、家庭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重视对非在编护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尽可能的减少人员流失,储备更多的高素质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

  • 标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非在编护理人员 人员流失
  • 简介:摘要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是一种成年起病的遗传性小血管病,由位于染色体19p13区域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特点包括反复缺血性卒中、进行性认知损害、偏头痛以及精神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与CADASIL的病程、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存在联系。文章就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基因型、CADASIL临床表型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CADASIL的早期诊断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 标签: CADASIL 受体,Notch3 蛋白质结构域 基因型 表型
  • 简介:摘要与全身吸入麻醉相比,区域阻滞和外周神经阻滞不仅具有麻醉/镇痛双重作用和吗啡节俭效应,而且还能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削弱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区域阻滞是绿色麻醉的主要引领,故又称"绿色区域"阻滞。区域阻滞将成为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重要抓手。相反,笑气(N2O)和卤化吸入麻醉药不仅污染大气还会破坏臭氧层。我们应当努力减少麻醉气体和蒸汽向大气释放,从而减少GHG产生。

  • 标签: 区域阻滞/镇痛 绿色麻醉 温室气体 吸入性全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培训在超声引导区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0名麻醉科学员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名学员。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联合模拟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包括理论考核、解剖绘图评分、模特超声图像获取及解剖结构识别的熟练度评分、单纯神经识别评分和猪肉模型超声引导下靶区穿刺。主要观察指标是猪肉模型靶区穿刺时间。考核评分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试验组学员猪肉模型靶区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188.0(53.5)秒比219.0(70.5)秒],试验组学员错误累积评分总和低于对照组[5.5(4.5)分比10.0(8.5)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6和0.001)。试验组学员解剖绘图、超声图像获取及解剖结构识别熟练度和单纯神经识别评分均高于对照组[(33.8±5.4)分比(28.5±6.1)分,(37.8±5.9)分比(24.5±7.4)分,(7.1±1.9)分比(4.6±2.3)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模拟培训有助于提高麻醉科学员超声引导区域麻醉的技巧和能力。

  • 标签: 麻醉学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模拟培训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应用于婴幼儿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0例心动过缓婴幼儿(年龄≤3岁)为研究对象,均具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记录术中资料(起搏参数、影像及心电图资料),完善心脏超声检查,术后门诊规律随访。术前及术后资料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0例患儿(男6例、女4例),年龄(1.6±0.7)岁,体重(10.3±2.5)kg,均成功接受左束支区域起搏治疗。术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为(100±9)ms,心室起搏比例为(97±7)%。术后随访时间为6(6,12)个月。术后1周时,10例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较比术前明显缩小(1.3±0.6 比3.6±1.1,t=9.37,P<0.001),随访期间10例患儿心功能均保持良好,末次随访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6±4)%。末次随访时起搏电极阈值较比术中稍有升高但均≤1.0 V,在临床可接受范围[(0.8±0.1)比(0.5±0.1)V,t=-5.27,P=0.001];电极感知及阻抗与术中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5)比(14±4)mV,(584±88)比(652±86)Ω,t=-0.83、2.26,P=0.426、0.050]。随访期间未见电极脱位、电极故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婴幼儿,起搏QRS波时限窄且术后心功能保持良好,电极参数稳定。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儿童 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4例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术患者进行实时超声引导,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药物用量,与传统区域神经阻滞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完成超声引导下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术84例,麻醉效果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区域神经阻滞麻醉提供可靠穿刺引导,实现可视化精准麻醉,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麻醉穿刺时间,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麻醉安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区域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区域医学检验中心作为促进医疗联合体政策落地的重要举措和组成部分之一,在提升区域医学检验质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降低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减少政府财政重复投入、实现区域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及区域医学检验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对区域医学检验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影响深远,在面临新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新机遇。基于此,本文将对后疫情时代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建设新发展进行简单分析。

  • 标签: 后疫情时代 区域医学检验中心 建设发展
  • 简介:近30年来,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日渐成熟,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人工晶状体技术不断革新,尤其是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 focal intraocular lenses,MFIOL)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视力及视觉质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MFIOL通过光的折射或者衍射原理,使远近不同物体的光线均能成像在视网膜上,当两个相差3D或3D以上的屈光系统同时成像时,大脑可选择清晰的像、抑制模糊的像,从而达到适应不同距离视力的需求。目前市面上可供使用的IOL有一百余种,其中MFIOL可分为折射型、衍射型、折衍射结合型[1],MFIOL有一定的适应征,例如对眼底情况、囊袋稳定性、角膜像差、Kappa、Alpha角等有一定的要求,故部分患者无法使用MFIOL。区域折射IOL因其无“同心圆”设计,故受kappa角、Alpha角影响小,且视敏度高[2]、视觉质量好[3]、屈光度范围广,故适应征宽,可为更多患者带来恢复全程视力的希望,另外,因无衍射环设计,术后进行眼底检查或治疗干扰性更小。一把情况下无需特殊处理,但在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划,故本文就其设计原理、植入方法、术后检查、术后屈光意外处理做一综述,为临床在植入该IOL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坐骨神经区域脉管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收治的采用手术治疗的坐骨神经区域疼痛、有功能障碍的脉管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进行随访,包括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和术后出院时疼痛强度,0%为无痛,10为剧痛。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前、术后随访时疼痛和肢体功能,0%为正常,越接近100%,功能障碍越严重。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男32例,女44例,年龄2~55岁,其中静脉畸形(VM)48例,动静脉畸形(AVM)9例,淋巴管畸形(LM)6例,纤维脂肪性血管性病变(FAVA)13例。76例中有13例VM曾行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4例AVM曾行介入栓塞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加重。FAVA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13.33±30.11) min、(81.67±22.29) ml、(3.83±0.98) d,均少于其他3种脉管性疾病,手术损伤最小、恢复最快;AVM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88.33±33.71) min、(981.67±164.85) ml、(11.17±1.47) d,均多于其他3种脉管性疾病;VM与LM病例手术时间接近;VM病例术中出血量[(396.67±85.71) ml]相差较大,最少为150 ml,最多为1 100 ml。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大血管、神经损伤,术后71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4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切口丙级愈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73例疼痛完全缓解,3例疼痛部分缓解;72例下肢功能恢复正常,4例改善;磁共振或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70例瘤体消失,6例瘤体有残存。VM、AVM、LM、FAVA病例术前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00(1.00,3.75)分、2.00(1.00,3.50)分、4.00(0.75,6.25)分、4.00(1.50,6.00)分,术后均为0.00(0.00,0.00)分;术前ODI分别为17.78%(15.56%,22.22%)、17.78%(13.33%,35.56%)、50.00%(31.67%,84.44%)、42.22%(31.11%,56.67%),LM术后ODI值为4.44%(0.00%,22.22%),其他均为0.00%(0.00%,0.00%),各种病变类型组内手术治疗前、后VAS及O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引起坐骨神经区域疼痛、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脉管性疾病采用手术治疗安全而有效,手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

  • 标签: 坐骨神经 脉管性疾病 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疫情对于区域经济以及医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我国的区域医药公司在国内外的经济压力下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后勤时代,医药与经济的社会发展受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区域医药市场动荡以及债务危机等风险极为明显,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区域医药公司迫切的需要强化国际合作,以更大的力度不断推进自身经济的医药结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疫情后的医药与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最大限度的保障我国的社会发展对于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和未来的医药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标签: 疫情后 经济与医药 发展状况 医药风险 区域医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