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危型HPV病毒检测阳性结果的统计分析,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利用HC2HPVDNA检测技术对适龄妇女宫颈分泌物进行高危型HPV病毒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PV阳性检出率16.0%,HPV半年至一年的持续阳性感染率为52.7%,在阳性标本中宫颈高度病变的检出率为7.2%。结论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且持续感染性较大。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HC2 检测 阳性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脉冲-阶跃-正弦(pulse-step-sine,PSS)试验的特点,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2018年7月10日至2020年12月9日招募健康成人志愿者78名,其中男40名,女38名,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44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应用I-portal NOTC转椅系统进行PSS检测,分析阶跃和正弦成分的增益、相位、不对称性以及斜率的临床特点。使用SPSS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8名志愿者均完成检测。在同一年龄组,左向和右向的阶跃增益、斜率和正弦增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老年组相较于青年组,其左侧阶跃增益降低(P=0.006),而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左右两侧的斜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7)。老年组相较于中年组,其左右侧的斜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40、0.014)。青年组和中年组的相对应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S试验在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有良好耐受性,可以检测双侧和单侧水平半规管的中频功能,以及已经代偿的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是一种新型前庭检测手段。

  • 标签: 健康人群 前庭功能试验 脉冲阶跃正弦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头置换术治疗MasonIII、IV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桡骨头置换术治疗12例MasonIII、IV型桡骨头骨折患者。结果随访8~36个月,无切口感染、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按Brobergand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0例,良2例。结论桡骨头置换术适用于MasonIII、IV型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有利于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和伸屈活动及前臂旋转功能。

  • 标签: 桡骨头 骨折 置换术 成形术 假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鼻咽癌治疗中使用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治疗鼻咽癌治疗的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3期间我院收治的230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115名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放疗,余下115名患者则使用调强放射疗法作为治疗方案。根据所有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调强组与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初步放疗结果结果经过调强放射疗法治疗的调强组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比例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组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放疗方法的常规组患者,组间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调强放射疗法对鼻咽癌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并发症风险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生存质量得以大幅提高,调强放射疗法在临床治疗鼻咽癌中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面积推广。

  • 标签: 调强疗法(IMRT) 鼻咽癌 不良反应 局部控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研究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治疗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9年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SBRT治疗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患者2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鼻咽来源12例,非鼻咽来源12例,共34个肺转移病灶行SBR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19.5个月,SBRT后出现新发病灶者13例,其中9例出现在SBRT治疗1年内。1年实际局控率为9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5.2个月,1、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9%、46%;肺转移后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5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位于鼻咽和原发灶治疗后无瘤间期>1年者有生存优势。全组SBRT后均未观察到>3级放射性损伤,轻度放射性损伤发生率为13%。结论SBRT治疗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初步显示安全有效,原发肿瘤来源于鼻咽者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 标签: 头颈部肿瘤,肺寡转移/体部立体定向放疗 治疗结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质子射线放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Ⅰ/Ⅱ级脑膜瘤的初步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治疗脑膜瘤患者26例,其中18例为颅底脑膜瘤。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2岁(范围15~79岁)。病理诊断为WHOⅠ级脑膜瘤的患者8例,病理诊断为WHO Ⅱ级的脑膜瘤患者9例,影像学诊断患者9例。7例患者为术后放疗(Simpson Ⅰ~Ⅲ级切除2例,Simpson Ⅳ~Ⅴ级切除5例),10例患者为术后复发后放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22.2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了既定的质子射线放射治疗,中位等效剂量为54 GyE(范围50.4~60 GyE),单次剂量为1.8~2.0 GyE。治疗后70%患者症状部分缓解,2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总生存率(OS)均为100%。治疗期间急性放射反应轻微,仅出现1级脱发(n=22)和黏膜反应(n=2),无2级及以上急性反应,目前尚未观察到晚期不良反应。结论质子治疗颅内及颅底脑膜瘤安全有效,长期疗效及不良反应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质子治疗 脑膜瘤 不良反应 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人参二醇衍生物和人参二醇的抗肿瘤活性,以寻找抗肿瘤活性更强的化合物.方法:用细胞染色计数法比较人参二醇衍生物人参二醇-3β-琥珀酸酯(Ⅰ)、3β,12β,20(R)-三羟基达玛烷(Ⅱ)、3β,12β-二琥珀酸单酰氧基-20(R)-羟基达玛烷(Ⅲ)和人参二醇的抗肿瘤活性,所用癌株为S180肉瘤,Lewis肺癌,阳性对照为5-氟尿嘧啶,阴性对照是含5%新生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结果:衍生物Ⅲ抗肿瘤活性最强;其次为Ⅰ;Ⅱ和人参二醇抗肿瘤活性最弱且两者活性相当.结论:人参二醇衍生物抗肿瘤活性较人参二醇增强.

  • 标签: 人参二醇衍生物 抗肿瘤活性 人参二醇 实验 人参皂苷
  • 简介:目的分析髋臼骨折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对18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髋关节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13例髋臼骨折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另5例行闭合复位骨牵引治疗;10例因为既往手术的疤痕粘连,关节置换时需行较广泛的软组织松解;9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仍有固定用的内植入物,5例术中需要取出内固定;12例术中用取下的股骨头行结构性或颗粒植骨;16例用非骨水泥髋臼,2例用金属加强环与骨水泥固定聚乙烯髋臼。术后随访行x线摄片评估,髋关节功能作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70个月不等,平均38个月。3例术后发生髋关节周围BrookerⅡ度异位骨化,其中2例行异位骨化切除;1例术中股骨骨折,1例深部感染,1例髋臼松动并移位。最后随访时,12例(67%)患髋没有或仅偶有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例疼痛需要助行工具;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5分到术后平均84分。结论髋臼骨折后髋关节骨关节炎仍可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得到有效治疗,但其手术复杂程度与款臼骨折的处理有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一般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高。

  • 标签: 髋臼 骨折 关节成行术 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测试槽型鞘脑穿刺针用于实验动物脑组织穿刺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兔6只,麻醉后骨窗开颅显露双侧大脑半球,左侧大脑半球以传统脑穿刺针进行穿刺,右侧以槽型鞘脑穿刺针穿刺,完成穿刺、拔出穿刺针留置槽形鞘、置管后拔出槽形鞘等步骤。拔出穿刺针后穿刺道以苏木素染色,观察30 min后处死实验动物,提取脑组织,沿脑组织穿刺道制3 μm厚切片,常规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穿刺道病理解剖学变化(脑组织破损及出血情况),评估损伤程度。结果2种穿刺针穿刺操作后均会造成穿刺道局灶性脑挫裂伤,表现为穿刺道组织缺损、脑组织淤血、水肿。光镜下可见穿刺道脑组织破碎、细胞排列不规则、水肿的细胞体增大和细胞核固缩,穿刺道外围细胞结构正常。2种穿刺针针道脑组织病理特征差别不明显。结论槽型鞘脑穿刺针穿刺操作简便,通过槽型鞘置入引流管方便,脑组织损伤程度与传统脑穿刺针无明显差别。

  • 标签: 脑穿刺针 脑室引流 脑脊液
  • 简介:目的作者自2005年8月至2008年2月对133例食管贲门癌采用“骨骼化”食管贲门癌根治术,本文就有关手术方法、技巧、适应症、并发症及早期结果作一讨论。方法作者应用“电凝锐性解剖”将食管胃周围组织(包括局部区域淋巴结和结缔组织)连同食管或胃整块切除,使食管胃周围不能切除的解剖结构“骨骼化”。结果术后并发症12例(9.0%),围术期死亡3例(2.3%),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5例,顽固性肺部感染4例(其中喉返神经麻痹引起吸入性肺炎2例,支气管内膜坏死脱落2例),心房纤颤2例。结论应用“电凝锐性解剖”,强调食管胃周围不能切除的解剖结构的“骨骼化”,遵循距癌肿上下缘5cm以上切除食管/胃,并在此基础上行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体现了“无瘤”原则,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手术操作安全、可行。

  • 标签: 食道癌 贲门癌 骨骼化 电凝锐性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成骨细胞在细菌纤维素/聚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中的生长和增殖情况。方法将成骨细胞以5×104/ml的密度接种于细菌纤维素(BC)、细菌纤维素/聚乳酸(BC/PLA)、细菌纤维素/聚乳酸/羟基磷灰石(BC/PLA/HA)三种支架中,进行体外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测定1、3、5、7d的成骨细胞增殖情况;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检测3、6、9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复合支架中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1、3、5、7d细胞的增殖量(OD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BC/PLA/HA组的OD值高于其他实验组;第3d至第9d三组细胞的ALP分泌量均呈上升趋势,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复合培养6dSEM观察可见三组材料中均有细胞的粘附,BC/PLA/HA组的细胞生长状态好于其他两组材料。结论BC/PLA/HA较BC/PLA和BC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 标签: 细菌纤维素 聚乳酸 羟基磷灰石 成骨细胞 支架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实用、高效的后腹腔镜下D-J管放置方法。方法采用小儿导尿管管芯替换输尿管导管作为D-J管内支架管改良“双支架管技术”放置D-J管;即将小儿导尿管(8F或10F)管芯作为导丝,自D-J管侧孔分别插入D-J管的膀胱端和肾盂端,自输尿管切口将D-J管置入输尿管内,远端进入膀胱腔内,近端达肾盂,再拔除管芯。结果行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30例,术中均采用“双支架管技术”改良法放置D-J管,均一次性成功.术后复查腹平片示D-J管位置无异常,拔除D-J管1个月后复查患肾积液情况及肾功能等均较术前好转。结论改良后的“双支架管技术”所用导丝取材方便、经济,操作实用、置管耗时短、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后腹腔镜 导尿管管芯,D-J管 放置方法
  • 简介:该文旨在评价晚期头颈癌术中放疗的急性毒性。25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根治性手术,17例行血管化组织瓣重建。放疗在手术室进行。结果:5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出现组织瓣坏死,术后平均随访8个月,6例死亡.所有死亡病例与放疗无关。结论:术中放疗可行.不会增加放疗毒性。

  • 标签: 术中放疗 晚期头颈癌 急性毒性 死亡病例 根治性手术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持续升高,负担重。乳腺癌诊疗及相关预后研究必需的临床队列建设面临诸多瓶颈,国内乳腺癌大型队列研究相对匮乏,存在标准不统一、失访率较高、重复建设、无法共享等问题。本课题为改善我国目前大型临床队列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联合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合作建立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为进行乳腺癌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提供数据平台和技术支撑。方法乳腺癌标准化前瞻性队列专病队列的建立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通过专家论证建立乳腺癌队列标准化入组指标集,收集入组对象的基线信息、诊疗相关信息并采集生物标本。根据大型人群队列终点事件长期随访技术规范、数据安全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形成乳腺癌标准化前瞻性队列的诊疗及预后研究的随访体系。结果基于标准化的数据集,利用北京科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优势,整合动态信息采集终端和社会网络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改善依从性及智能数据质量控制方案,研发出了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数据库,截至2020年2月临床队列数据库中纳入患者12 147名。队列建设过程中采集样本资源,并与山东大学牵头开展的生物样本库多中心质量控制体系及共享评价体系研究合作,构建了开放共享的生物样本库网络,形成了乳腺癌发生发展全链条的研究平台。结论本研究随着"十三五"规划精准医学研究的实施,为乳腺癌精准诊疗提供了研究基础,为国家制定相关医学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 标签: 乳腺癌 精准医学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大子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取 2015年 12月至 2016年 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大子宫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别施行腹腔镜( n= 18)和开腹手术( n=16)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切除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腹腔镜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手术时间,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的又一选择。

  • 标签: 大子宫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 手术治疗
  • 简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一项调查显示至76~85岁,约有1/5的妇女需因盆腔器官脱垂或压力性尿失禁行手术治疗,有研究认为胶原蛋白的代谢异常在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机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临床中也发现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有很多合并压力性尿失禁,因此有人建议对于伴随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在做盆底重建的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而另有研究提示因盆腔器官脱垂行全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与全盆底重建和尿道悬吊术同时进行的患者术后组间压力性尿失禁情况没有差异,且仅行盆底重建的患者有1/3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情况可自愈,还有报道证明在盆底重建的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并不增加多少益处,因此没必要同时行两个手术。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检查结果 尿动力学 患者 压力性尿失禁 盆腔器官脱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上海市胸科医院-胜杰康公司磁性括约肌增强器(SS-MSA)临床试验的纳入排除标准,于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前瞻性入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19例GERD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SS-MSA植入术。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32.2±7.3)岁(范围:22~50岁),身高(170.7±6.2)cm(范围:160~179 cm),体重(65.2±10.3)kg(范围:47.5~90.0 kg)。术后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24 h酸暴露总时间和反流总次数;次要疗效指标为受试者每天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平均剂量,以及手术前后GERD-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表(GERD-Q)的各项评分。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患者GERD病史时间为19(54)个月[M(QR)]。手术时间为63(22)min,住院时间为3(2)d。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发生轻-中度吞咽困难14例,1~3个月逐步缓解;腹泻1例。1例患者术后1个月因严重吞咽困难接受磁环取出术,无腐蚀、穿孔、移位等。5例患者术后1年GERD-Q评分[11.0(4.5)分比6(1.0)分,t=4.274,P=0.013]、24 h酸暴露总时间[6.2(4.8)%比0.1(0.9)%,t=5.814,P=0.004]、DeMeester评分[23.72(16.20)分比0.96(3.10)分,t=6.678,P=0.003]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质子泵抑制剂复用率术后1、3、6、12个月时分别为6/18、5/15、3/10、1/5。结论SS-MSA植入术安全简单,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1年随访结果满意,可以作为治疗GERD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胸外科手术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 食管括约肌,下段
  • 简介:目的:总结胎儿及新生儿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手术情况,初步比较两种手术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于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例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均采取产时子宫外手术或新生儿期手术,术后均获得病理检查证实。按照手术方式将患儿分为两组,即胎儿手术组(n=6)、新生儿手术组(n=7),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13例均存活,胎儿手术组与新生儿手术组手术时胎龄分别为(38.00±1.44)周、(39.27±1.42)周,P=0.138;出生体重分别为(3060.00±342.05)g、(3354.29±312.78)g,P=0.133;手术出血量分别为(8.67±6.38)mL、(6.29±3.04)mL,P=0.396;术后呼吸机支持天数分别为(3.67±1.75)d、(2.57±1.13)d,P=0.201;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8.33±9.20)d、(11.43±2.43)d,P=0.0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物大小比较,P=0.000[(124.82±40.70)cm3vs(23.76±5.84)cm3];手术时间比较P=0.000,[(43.16±6.6)minvs(92.86±2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时子宫外处理技术可以作为治疗高风险的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的方法之一,但手术风险大,操作复杂,需多学科合作,把握手术适应证,谨慎选择。

  • 标签: 囊腺瘤样畸形 先天性 外科手术 胎儿 婴儿 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