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建立了一种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产品中氯霉素残留量的方法。样本提取、净化后,经乙腈-水流动相体系洗脱,C18色谱柱分析后,利用三重四级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定量准确来检测氯霉素,可以用来快速筛查蜂蜜和蜂王浆中的氯霉素残留。

  • 标签: LC-Ms/Ms 蜂蜜 氯霉素残留
  • 简介:摘要2019年9月至11月,至医院先后就诊收治3例被马蜂群蜇伤的患者,入院时均表现为急性过敏性休克,并伴有不同程度器官功能损伤。经过血液灌流合并连续型血液透析治疗,以及激素冲击等内科综合治疗,最终1例患者救治成功,2例不愈出院。群蜇伤可引起全身性过敏反应及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过敏性休克、横纹肌溶解、血管内溶血、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肝肾功能损伤、以及心肌损害等多器官功能受损甚至衰竭,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死亡率较高。群蜇伤应尽早就医,早期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选择准确的血液净化及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增加救治成功率。

  • 标签: 血液灌流多器官功能衰竭 诊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蛰伤过敏性休克患者进行优质急诊护理干预的实际价值。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应用优质急诊科护理干预。结果:急救总有效率观察组96.88%,对照组87.50% ,P<0.05;并发症率观察组为3.13%,对照组为12.50%,P<0.05。结论:对于蛰伤过敏性休克患者实施优质急诊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率。

  • 标签: 过敏性休克 蜂蛰伤 优质急诊护理干预 价值
  • 简介:摘要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指臂丛、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于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根据受压结构分神经型、动脉型及静脉型。其中神经型比例高达90%,症状体征多变,缺乏敏感、特异的客观辅助检查,国际上至今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一直是TOS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疾病的关注持续提升,关于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NTOS)的中文文献报道逐年增多。本文旨在回顾总结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国外文献的相关报道及作者诊疗团队的临床经验,对NTOS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胸廓出口综合征 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中国
  • 简介:摘要:用微创法治疗耻骨直肠肌肥厚症40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术式4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疼痛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及平均瘢痕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

  • 标签: 微创法 出口型 便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与持续血液净化序贯治疗儿童蛰伤中毒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重症医学科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37例9个月龄至11周岁符合蛰伤合并MODS患儿,在地塞米松0.5 mg/kg或甲基强的松龙3~5 mg/kg抗过敏抗炎及脏器支持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其中26例同时接受血浆置换及持续血液净化治疗(治疗组),另11例仅行常规治疗未同意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就两组患儿的儿童危重症评分、肝肾功能、肌溶解、肺出血/肺水肿、凝血障碍、休克、溶血、胃肠功能衰竭等器官损害情况、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器官功能障碍恢复时间及临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组中18例在发生MODS后前12 h(早期治疗组)、8例12 h后(延迟治疗组)启动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儿童危重症评分、发病时间及器官功能损害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患儿治愈率高[25/26(96.15%) vs 8/11(72.73%),P=0.036],对照组与治疗组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3±7.74)d vs (12.01±6.95)d,P>0.05]。治疗组25例存活者中1例遗留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全身遗留多处大片皮肤、皮下及肌肉组织坏死;对照组8例存活者中4例遗留脏器功能损害,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2/25(8.00%)vs 4/8(50.00%),P=0.031]。治疗组较对照组存活患儿的肝肾功能、肌溶解及溶血恢复快(均P<0.05);MODS发生12 h内启动血液净化治疗较12 h后启动治疗需要血浆置换次数更少,CRRT时间、住ICU及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均P<0.05)。结论儿童蛰伤合并MODS时,常规治疗同时于12 h内开始血浆置换与持续血液净化序贯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临床结局。

  • 标签: 血浆置换 持续血液净化 蜂蛰伤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儿童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针疗法联合塞来昔布在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治疗,观察组采用塞来昔布联合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针疗法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蜂针疗法 塞来昔布 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摘要:奶酪是一种发酵奶制品,拥有独特风味和丰富营养,我国奶酪市场拥有巨大潜力,推动奶酪产业发展是促进奶业发展振兴的重要抓手。本人在奶酪行业从业二十多年,具备丰富奶酪研发技术经验,并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研制出深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优质再制奶酪产品

  • 标签: 奶酪 发酵肠 产品研制
  • 简介:[摘要] 生产现场是企业生产、技术、质量、成本、交货期、物质、设备、安全、劳动环境等各项管理的落脚点。现场品质管理是影响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应充分认识现场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 标签: [] 生产现场 质量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序贯性血液灌流联合糖皮质激素在急性蜇伤横纹肌溶解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72例进行急性蜇伤横纹肌溶解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风险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其疗效。结果:观察组生化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显著更优,P<0.05。结论:早期序贯性血液灌流联合糖皮质激素,效果更好。

  • 标签: 早期序贯性血液灌流 糖皮质激素 急性蜂蜇伤横纹肌溶解症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SVUDS),观察患者充盈期及排尿期尿道和周围盆底结构的改变,诊断26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其中13例盆腔器官脱垂,排尿期可见尿道成角畸形;5例失调性排尿,排尿期中段尿道开放不佳;4例尿道狭窄,排尿期梗阻近端扩张,梗阻部位无松弛表现;1例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开放不完全;3例特发性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及尿道外括约肌开放良好。SVUDS有助于明确FBOO的病因,提高诊断效果。

  • 标签: 尿道梗阻 膀胱 影像尿动力学 女性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使用改进PPH(痔上黏膜环切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前来我院治疗的38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列为实验人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组成员均为19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PPH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改进PPH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肛肠动力指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和常规组相比,实验组肛肠动力指标更优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改进PPH 出口梗阻型便秘 肛肠动力 复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ISPD指南的出口评分干预护理对腹膜透析导管出口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肾内科收治的80例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实施常规导管出口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ISPD指南的出口评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导管出口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退出率及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创口感染、腹膜感染、死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6%(1/40)比22.5%(9/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住院率、退出率及VAS评分分别为0.0%(0/40)、0.0%(0/40)、(2.34±0.29)分,对照组分别为10.0%(4/40)、12.5%(5/40)、(3.01±0.51)分,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应用基于ISPD指南的出口评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或控制导管出口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住院率和退出率,降低患者局部疼痛感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ISPD指南 出口评分 腹膜透析 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们共诊断神经型TOS患者97例98侧,并进行臂丛神经松解手术,术前详细记录患肢感觉、肌力变化情况,术中观察记录臂丛及其毗邻组织解剖结构,术后随访患肢恢复情况,以确认术前诊断正确与否。从而分析神经型TOS的临床特点,总结诊断依据,并结合误诊病例分析其鉴别诊断。结果本组中86例87侧术后患肢感觉、肌力不同程度改善,证实术前诊断正确。其中涉及下干的84例85侧均有手和前臂肌肉萎缩,前臂内侧皮肤感觉改变。本组患者血管试验的阳性率高。术后确认误诊者11例,证实为肿瘤3例、臂丛神经炎4例、中枢神经病变4例。结论对TOS正确的诊断主要依赖准确的解剖知识、详细的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TOS患者中血管试验的作用应予重视,辅助检查对神经型TOS的鉴别诊断意义较大。

  • 标签: 胸廓出口综合征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摘 要] 目的:钙制剂粒径越小其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机体对钙的吸收,本文通过研究不同钙药物制剂粒径数据的差异情况以探讨钙剂吸收的效果。方法:以14种钙制剂为研究对象进行粒径研究测试,由北京中科光析化工技术研究所检测,称取同等质量的样品,按照1:1比例充分溶于同体积的纯水中,通过仪器检测钙制剂悬浊液的粒径分布。结果:14种钙制剂按照D90粒径从大到小依次为:S-K 383.490 μm;TCBJ牛初乳加钙咀嚼片105.668 μm;LD碳酸钙D3颗粒52.299 μm;GEQ碳酸钙D3片(Ⅱ)46.82 μm;TCBJ VD+VK 43.767 μm;SWS 40.296 μm;LD碳酸钙D3片(Ⅱ)31.392 μm; 童时液体钙 30.702 μm;BOLD 22.470 μm;迪巧维D钙咀嚼片22.153 μm;迪巧儿童维D钙咀嚼片15.715 μm;迪巧维生素D维生素K咀嚼片14.917 μm;OSTL颗粒 6.578 μm;迪巧小儿碳酸钙D3颗粒3.514 μm,本实验结果显示14种钙制剂中迪巧小儿碳酸钙D3颗粒粒径最小。结论:钙制剂粒径的大小是影响生物体内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实验通过钙制剂粒径大小的比较,对补钙产品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为今后优化钙制剂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数据参考。

  • 标签: [] 骨质疏松 钙制剂 粒径 迪巧 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