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神经外科,昏迷的患者常常会出现咳嗽、有痰难排、舌后坠等等现场,为了使患者能够呼吸顺畅,就应该及时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人工气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善呼吸的重要作用。但是人工气道的切开,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及相关性肺炎,如何进行护理干预,预防这类疾病的出现,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神经外科昏迷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干预问题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神经外科 昏迷 人工气道 护理
  • 简介:神经、颊神经及鼻腭神经都是周围神经的一部分。周围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是指各种因素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症状或疾病。颊神经及鼻腭神经损伤可以迅速恢复,一般不产生影响;但颏神经损伤导致的感觉功能异常是很严重的并发症,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拔牙导致周围感觉神经损伤的诊断、处理方法,以及颏、颊及鼻腭神经损伤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方法、防治措施做一阐述。

  • 标签: 牙拔除术 并发症 神经损伤
  • 简介:摘要介绍了手持压力表在神经外科床边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交接班流程中的应用过程,发现将手持压力表应用于床旁人工气道气囊压力交接班流程,可有效减轻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防止缺血坏死,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手持压力表 神经外科 床边交接班
  • 简介:矢量数据的简化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方面。通过提取距离和角度两方面信息可以有效简化和压缩矢量数据。本文在距离和角度简化基础上,提出了自动阈值简化方法与LOD技术的融合,在保证矢量数据精度下,有效减少了数据量。本文的方法,可以在矢量数据与高程数据融合等多方面工程中得到应用。

  • 标签: 矢量数据 自动阈值 LOD
  • 简介:目的:探讨多种显微神经外科治疗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舌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患者采取迷走神经根上部位1-2根丝切断手术(R)进行治疗,9例患者采取显微外科减压手术(MVD)进行治疗,6例患者采取R+MVD术式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平均随访时间5.5年。结果30例患者经过有效手术治疗后疼痛感均完全消失,治愈率为100%;其中15例R术式患者,12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3例患者3d后疼痛感消失,9例MVD术式患者,术后疼痛感均完全消失,6例R+MVD患者术后疼痛感均立即消失;所有患者临床效果根据Taha标准进行评估,优26例,良3例,差1例;平均随访时间5.5年,患者治愈率为93.3%(28/30)。结论舌咽神经痛患者应根据术中是否存在血管压迫及其压迫方式对R、MVD和R+MVD手术方式进行选取,随访结果显示3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舌咽喉 神经痛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2例行完全内镜下手术(EN),其余行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结果40例患者均出现了好转,其中9例慢性硬膜患者血肿消失,硬膜下腔恢复正常;14例阻塞性脑积水患者造瘘均获得成功,仅2例出现少量硬膜下积液;5例脑瘫患者无误切情况;桥小脑角区巨大表皮样囊肿4例患者的肿瘤被完全切除;三叉神经痛8例患者无出现对小脑组织的过度牵拉的现象。结论神经内镜技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并能够促进手术治疗的彻底性,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疗效。

  • 标签: 神经内镜 神经 外科手术 临床
  • 简介:目的:比较House-brackmann分级(HBGS)和面神经分级2.0(FNGS2.0)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评价效果。方法3名高年资医师和3名低年资医师分别使用HBGS和FNGS2.0分级方法,对50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表情视频进行评价。对两种分级方法的重复性、一致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使用HBGS,低年资医生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39.5%,kappa值为0.30,高年资医生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56.5%,kappa值为0.43,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FNGS2.0,低年资医生间的评价一致性为62.0%,平均ICC值为0.763,高年资医师之间的评价一致性为62.8%,平均ICC值为0.785,两组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HBGS和FNGS2.0的总体相关性ICC值为0.760,SCC值为0.746,kappa值为0.42;FNGS2.0与口的相关性为71%。结论HBGS与FNGS2.0中度相关;使用HBGS,评判者间的一致性受医生的经验水平影响很大,而使用FNGS2.0,评判者重复性和一致性较好,与评判者的经验无关,与口的运动有较强的相关性。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评价方法 House-brackmann分级 面神经分级2.0
  • 简介:摘要目的对基层医院使用多焦点人工晶体可行性进行疗效观察分析。方法随机选择我院老年性白内障患者224例按植入晶体类型分为2组,1组为眼力健公司ZCB00型非球面人工晶体,1组为眼力健公司ZMB00型多焦点人工晶体,按照标准白内障超声乳化进行手术,术后观察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多焦点晶体的病人在远视力上与非球面晶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近视力上明显优于非球面晶体,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层医院在没有Master进行人工晶体测量时,如果晶体测量计算相对精确、超声乳化技术较为熟练,完全可以使用多焦点人工晶体满足高要求病人群体的需求。

  • 标签: 基层医院 多焦点人工晶体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下肢神经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本院骨科就诊的患者,按入组标准共有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后4周,VAS≥50分)入组。分为联合用药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联合用药组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神经妥乐平,对照组则仅用鼠神经生长因子。两组均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症状及体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分进行评定,并按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计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14天与治疗3个月时两组间的VAS及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时两组的总有效率在64.0%和4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时两组的总有效率在72%和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神经妥乐平和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下肢神经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治疗结果 神经妥乐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的乳腺癌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乳腺癌切除术。观察组在切除术时保留胸前神经和肋间臂神经,对照组患者则不保留肋间臂神经,后把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肿瘤复发及转移率进行比较。结果: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上,观察组总体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同时在一年后的随访中发现观察组的肿瘤复发及转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和胸前神经的乳腺癌手术能够显著减少患者胸肌萎缩,腋窝疼痛、上臂麻木感、皮肤感觉疼痛或障碍等不良反应,并且显著降低术后转移率和复发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保留胸前神经 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人工流产术后随访,了解术后并发症,为患者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门诊实行人工流产术后的患者在术后15d、30d、进行随访及健康指导。结果人工流产后的合并症减少,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增加。结论流产后随访咨询给患者提供计划生育知识,减少再次非意愿妊娠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人工流产 随访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麻醉中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09-2014.09期间在我院ASAI-IV级择期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下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上肢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5分钟,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完全阻滞时间范围为20-30分钟;下肢感觉起效时间范围为1-8分钟,Bromage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0-15分钟,III级运动阻滞时间范围为15-30分钟。上肢术后镇痛时间(526.4±152.1)分钟明显短于下肢的(627.3±119.5)分钟,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麻醉中通过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具有显著效果,且定位准确,镇痛效果良好,临床作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定位 神经阻滞 麻醉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07-02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在老年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0例实施上肢和前臂老年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记录各组患者完成阻滞所需要的时间、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观察各组穿刺操作的并发症。结果US组在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上短于(C组)(P<0.05);US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安全地应用于老年臂丛神经阻滞中。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老年病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率。方法以2012年5月-2013年12月45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选择同期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护理事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及护理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致、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措施是预防神经外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事故的有效手段。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管理 安全事故
  • 简介:目的:探讨头颈部迷走神经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8例迷走神经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经验进行探讨。结果8例患者主要以声嘶和颈部包块为特点,其中7单发,1为多发副神经节瘤,7例为良性副神经节瘤,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散发患者7例,1例为家族性发病。6例肿瘤位于颈动脉分叉和颈静脉孔之间的上颈部或局限于颈静脉孔区,2例为咽旁的巨大肿瘤且其中1例伴有颅内侵犯,1例多发副神经节瘤患者同时伴有颈动脉体瘤。5例患者进行了琥珀酸脱氢酶相关基因筛查,3例患者携带有突变。结论迷走神经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与颈动脉体瘤和颈静脉球瘤有相似之处,需加以鉴别。CTA和增强MRI对定性诊断有价值,增强MRI和颞骨CT则能提供较多的手术所需信息。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选择颈侧入路或辅以FischA型颞下窝入路切除肿瘤。迷走神经神经节瘤有一定恶性倾向,需注意全身筛查和随访以及家系检查。

  • 标签: 副神经节瘤 迷走神经 声带麻痹 头颈部肿物 琥珀酸脱氢酶
  • 简介:目的:研究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MND)中的应用比较.方法:分别对50例MND患者进行4个区域的共8块肌肉肌电图(EMG)分析,四肢的磁运动诱发电位(MEP),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F波检查,在双侧腓肠肌记录H波,四肢神经传导速度(NCV)被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MND组中EMG失神经电位65.0%,轻力时限增宽62.5%,振幅增高52.8%,大力单纯或单混相60.0%;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71.5%;F波出波率下降24.7%,F波增高26.0%;H波增高25.0%;复合运动神经动作电位(CMAP)降低27.3%,运动神经传导(MCV)减慢2.5%,感觉神经传导(SCV)减慢0.6%,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降低2.0%.结论:EMG对MND患者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有定位诊断价值;MEP对MND患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有诊断价值;F波、H波对MND患者上下神经神经损害定位有补充诊断价值,可作为损伤程度的评价标准;NCV测定帮助鉴别诊断.

  • 标签: 运动神经元病 神经电生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均为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I组按传统找异感方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阻滞,两组局麻药均为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0ml。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组阻滞操作时间短于II组(P<0.05),麻醉效果(VAS评分)优于II组(P<0.05),不良反应也低于II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盲探法操作时间缩短,麻醉效果完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罗哌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