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身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手足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本次研究的开始时间为2019年12月,截止日期为2020年1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手足部骨折治疗的患者84例作为本次的入组成员,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的患者通过传统的金属材料进行内固定,观察组患者则是通过自身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骨愈合时间以及手术的总时长均大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对手足部骨折的患者通过自身增强可吸收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患者获得了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应该在临床上投入使用与推广。

  • 标签: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人民医院 河北 衡水 0531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增强体外反搏(EECP)治疗老年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作用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体外反搏中心登记治疗的66例老年HFpEF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为6 min步行距离试验,次要指标为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心指数、每搏量、等容舒张期、肺毛细血管嵌压、总外周阻力,并计算平均动脉压。结果EECP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6 min步行距离改善[(372±87)m比(341±85)m,P<0.05];MLHFQ量表评分降低[(47±16)分比(50±17)分,P<0.05];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泵血功能参数,心指数增加(2.8±0.7)L·min-1·m-2比(2.6±0.6)L·min-1·m-2(P<0.05),每搏量(73.3±16.4)ml比(71.5±17.1)ml(P>0.05);前负荷参数肺毛细血管嵌压(10.0±3.3)mmHg比(11.0±3.6)mmHg(1 mmHg=0.133 kPa,P>0.05);心脏舒张功能参数等容舒张期(98.0±29.5)ms比(91.0±29.1)ms(P>0.05);心脏后负荷指标总外周阻力降低,(1 719.0±427.0)DS/cm5比(1 821.0±508.0)DS/cm5(P<0.05);平均动脉压(96.9±10.7)mmHg比(98.8±13.1)mmHg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初始平均动脉压分层分析,高血压患者(14例)较非高血压患者降低(P<0.05)。结论老年HFpEF患者应用EECP治疗能提高6 min步行距离,改善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是老年HFpEF患者一项安全的辅助治疗措施。

  • 标签: 心力衰竭 增强型体外反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在周围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80例初诊时拟诊为周围肺癌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动态增强CT检查,结合最终病理结果,分析动态增强CT在诊断周围肺癌中的效能,以及灌注参数的特点。结果80例初诊时拟诊周围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46例,非肺癌34例(肺结核10例,炎性病变24例)。动态增强CT诊断周围肺癌的灵敏度93.5%、特异度97.1%、阳性预测值97.7%、阴性预测值91.7%,均高于平扫CT。在鉴别周围肺癌与肺部良性病变时,在10 s时肺癌的CT净增值多<20 HU,20 s时通常>20 HU,至140 s时CT净增值最高,之后开始降低;肺结核不强化或弱强化,CT净增值<20 HU;肺炎性病变的CT净增值在10、20、80 s时均>20 HU,之后开始逐渐下降。周围肺癌患者的血流量及表面渗透性均高于非肺癌患者(t=2.754,P=0.012;t=3.021,P=0.005),而血容量和平均通过时间均低于非肺癌患者(t=2.131,P=0.038;t=4.610,P=0.001)。结论动态增强CT是对周围肺癌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CT平扫 动态增强CT
  • 简介:摘要串联病变是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一种相对少见的类型,目前临床上对串联病变的处理策略尚无统一意见,且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前循环串联病变的特点、血管内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并对串联病变的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卒中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串联病变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通过促排卵后自然妊娠的孕妇,孕17周B超发现单胎妊娠,部分胎盘呈蜂窝样改变,孕期严密监测至孕38周剖宫产获得足月新生儿。综合临床表现,借助B超、生化检查、组织病理、免疫组化以及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分子技术精确诊断,最终确诊为双胎之一完全性葡萄胎。随访4.5年,母儿均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妊娠并发症 葡萄胎 基因分型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MSCT)平扫及增强在上皮性卵巢癌(EOC)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术后E0C患者,依据病理结果和与WHO EOC第四版分类的将患者分为I与II上皮性卵巢癌,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测,检验MSCT的诊断效能。结果:I与II患者在强化程度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强化方式鉴别I、IIAUC达0.625。结论:MSCT增强扫描对EOC分的评估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CT 强化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脑血管缺血性串联狭窄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因2处脑血管狭窄行同期血管内治疗的35例症状性前循环、后循环串联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8例,年龄(65.6±9.4)岁(范围:47~81岁);前循环串联狭窄14例,后循环串联狭窄21例。记录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35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8枚,其中颅外植入49枚,颅内植入19枚,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例出现术后脑出血(2.9%)。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8个月。术后3~12个月,1例(1/35,2.9%)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4例(4/35,11.4%)患者仍有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所有患者mRS评分≤2分,无新发卒中事件;术后12~18个月,新增3例支架内再狭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为11.4%(4/35),32例患者mRS≤2分(32/35,91.4%)。结论症状性串联狭窄患者同期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可操作性强,近期效果良好。

  • 标签: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 串联狭窄 支架 血管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强MRI对脱出和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保守治疗64例脱出和游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男38例,女26例;年龄(35.72±12.44)岁(范围22~64岁);脱出43例,游离21例。所有患者均首选保守治疗,如治疗过程中出现手术指征,则行经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或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初次和末次检查时均行增强MRI,同时测量并计算突出物的体积、环边最大厚度(thickness of rim enhancement,Tr)、环边增强范围(extent of rim enhancement,Er),根据突出物周围环形增强高信号区域的大小分为Ⅰ~Ⅲ;比较初次检查时环形增强高信号区分与突出物吸收率的关系,以及Tr、Er值与突出物吸收率的相关性。结果6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4个月。其中42例完成保守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按照环形增强高信号区分,Ⅰ保守治疗23例,手术治疗3例;Ⅱ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7例;Ⅲ保守治疗3例,手术治疗12例。42例保守治疗患者中,治疗前突出物体积为(2 645.67±690.86) mm3,治疗后突出物体积为(842.76±573.35) mm3,治疗前后的突出物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7,P<0.001);Tr为(1.38±0.83) mm,Er为73.08%±34.39%。突出物的吸收率为65.10%±24.50%,其中39例(92.86%,39/42)达到了突出物重吸收现象的标准(吸收率≥30%);Ⅰ23例,吸收率为76.54%±18.62%;Ⅱ16例,吸收率为56.81%±21.44%;Ⅲ3例,吸收率为21.58%±12.19%。3吸收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差异有计学意义(F=12.885,P<0.001);Ⅰ、Ⅱ共32例(82.05%,32/39)发生明显重吸收(吸收率≥50%),而Ⅲ无一例发生明显重吸收,与Ⅰ、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Tr与吸收率呈正相关(r=0.569,P<0.001);Er与吸收率呈正相关(r=0.677,P<0.001)。结论增强MRI中环形增强信号区分对突出物的转归有较好的预测价值,Ⅰ较容易发生重吸收、多可保守治疗,Ⅱ次之,Ⅲ不易发生重吸收、多需手术治疗,且突出物环边最大厚度越大、增强范围越大,越容易发生重吸收现象。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预测
  • 简介:摘要随着血钙及甲状旁腺素(PTH)等各种实验室检查技术的发展,大量无症状或正常血钙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得以早期诊断。PHPT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三大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目前部分PHPT,尤其是多数正常血钙PHPT,并非原发,可能是长期钙摄入不足和(或)维生素D缺乏/不足引起的相对低血钙,导致甲状旁腺功能增强,刺激甲状旁腺增生分泌过多的甲状旁腺激素以代偿性调节钙磷平衡。在初期处于可逆阶段时,可经内科药物纠正;如任其发展,长期的低钙刺激将导致甲状旁腺过度增生甚至瘤变,而形成所谓的PHPT,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临床上对此重视不足。在体检人群中常规进行骨密度及钙镁磷、25-羟维生素D、PTH等骨代谢指标的筛查,有利于骨代谢疾病、泌尿系结石等疾病的防治。同时,应注意识别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或)钙补充不足刺激甲状旁腺功能增强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前期"阶段,对它的积极干预是避免发展成"PHPT"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正常血钙型原发性甲旁亢 低血钙型继发性甲旁亢 正常血钙型继发性甲旁亢 甲旁亢前期 低血钙型甲状旁腺功能增强 正常血钙型甲状旁腺功能增强
  • 简介:摘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在检验医学领域正在快速应用与发展,从高分辨质谱促进生物标志物的高效筛选,到三重四极杆质谱助力验证生物标志物对疾病的诊断与疗效监测,其应用贯穿于组学研究到实验诊断的不同领域与环节,逐渐成为疾病研究与诊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目前大部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平台处于医学研究阶段,临床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

  • 标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组学 定量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CEBPD)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及通过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敲减CEBPD(shCEBPD)及阴性对照shNC的THP-1稳定转染细胞。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将转染后的THP-1细胞诱导为巨噬细胞,脂多糖(LPS)和干扰素γ(IFNγ)进一步将巨噬细胞向M1极化诱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1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诱导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巨噬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CD80表达水平。用Transwell非接触式共培养小皿将经M1诱导后的巨噬细胞与肝癌MHCC97H细胞进行共培养。在共培养条件下,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MHCC97H的侵袭转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HCC97H细胞的凋亡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敲减CEBPD后,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M1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NOS、TNFα、IL-6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M1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CD80表达减少(23.7%±2.1%与62.5%±2.0%,t = 9.58,P < 0.05)。将shCEBPD组和shNC组的THP-1分别与MHCC97H进行共培养,与shNC组相比,shCEBPD组共培养的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158.0±3.5)个与(75.0±4.5)个,t = 39.87,P < 0.01]和转移能力(54.6%±1.5%与24.3%±1.0%,t = 61.42,P < 0.01)增强、凋亡率降低[(9.4%±1.0%)与(23.7%±1.2%),t = 12.68,P < 0.01]。结论CEBPD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极化抑制肝癌侵袭转移,并增加肝癌细胞凋亡。

  • 标签: 肝细胞癌 巨噬细胞 M1极化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增强CT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癌患者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 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确诊收治的20例肝癌患者选作研究对象,针对所有入选患者均依次实施增强CT影像学检查,以及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测算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以及不同直径肝癌病理组织检出率。结果 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增强CT影像学检查方法(P<0.05)。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不同直径肝癌病理组织检出率显著高于增强CT影像学检查方法(P<0.05)。结论 针对肝癌患者运用增强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展开诊断干预,能获取良好结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癌增强CT 肝癌增强MRI 肝癌
  • 简介:摘要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肾上腺偶发瘤(AI)的诊出率不断提升。在临床诊疗中,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相关激素检测可评估该类患者的肿瘤有无内分泌功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具备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多组分的优势,已成为检测小分子激素的金标准方法。质谱技术在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及儿茶酚胺代谢产物中的检测具有优势。LC-MS/MS在临床实践中尚存在部分不足,具体表现为自动化程度低、标准化缺乏等。在完善LC-MS/MS临床应用和参考范围建立的工作后,临床对AI内分泌功能的判断必将更加规范。

  • 标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肾上腺偶发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术前诊断粗梁-团块肝细胞肝癌(MTM-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肝细胞肝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16例,女34例;年龄为(53±10)岁。150例病人中,38例MTM-HCC,112例非粗梁-团块肝细胞肝癌(nMTM-HCC)。病人均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观察指标:(1)MTM-HCC和nMTM-HCC的临床病理特征。(2)MTM-HCC和nMTM-HCC的影像学特征。(3)诊断MTM-HCC相关的影像学特征。连续变量的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指标诊断价值,并应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MTM-HCC和nMTM-HCC的临床病理特征:MTM-HCC病人甲胎蛋白和微血管侵犯分别为329 μg/L(20 μg/L,1 034 μg/L)和24例,nMTM-HCC上述指标分别为25 μg/L(8 μg/L,200 μg/L)和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06,χ²=15.380,P<0.05)。(2)MTM-HCC和nMTM-HCC的影像学特征:MTM-HCC病人肿瘤形态规则、瘤内脂肪、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包膜完整、瘤内坏死或缺血、肝胆期瘤周低信号分别为6、4、20、5、28、17例,nMTM-HCC上述指标分别为44、40、21、43、26、1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7.049、8.684、16.399、8.303、31.368、22.783,P<0.05)。(3)诊断MTM-HCC相关的影像学特征: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是诊断MTM-HCC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4.033、0.215,95%可信区间为1.196~13.603、0.079~0.588,P<0.05)。②诊断效能: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联合诊断MTM-HCC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99(95%可信区间为0.718~0.880,P<0.05)、73.7%、76.8%;瘤内脂肪上述指标分别为0.626(95%可信区间为0.530~0.721,P<0.05)、89.5%、35.7%;瘤内坏死或缺血上述指标分别为0.752(95%可信区间为0.659~0.845,P<0.05)、73.7%、76.8%。Delong检验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联合诊断MTM-HCC效能分别与瘤内脂肪、瘤内坏死或缺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中瘤内脂肪和瘤内坏死或缺血是诊断MTM-HCC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可术前鉴别诊断MTM-HCC和nMTM-HCC。

  • 标签: 肝肿瘤 粗梁-团块型肝细胞肝癌 钆塞酸二钠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侵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桃核承气汤中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甘草酸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PLC-MS/MS)方法。方法采用Supelco Discovery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4 mmol/L甲酸铵水溶液(等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用于定量分析的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检测离子对m/z分别为458.2→296.0、146.8→103.1、283.7→239.9、269.7→226.1、821.4→350.9。结果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含量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在0.001 6~0.102 4、0.001 6~0.102 4、0.001 6~0.102 4、0.000 8~0.051 2、0.000 4~0.256 0 ng范围内与各自的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7、0.999 1、0.999 5、0.998 9、0.998 6)。加样回收率在97.33%~105.33%范围内,RSD均低于2.69%。结论该法专属性强、快速灵敏,可用于桃核承气汤中苦杏仁苷、肉桂酸、大黄酸、大黄素及甘草酸的定量分析。

  • 标签: 桃核承气汤 串联质谱法 苦杏仁苷 肉桂酸 大黄酸 大黄素 甘草酸 质量控制 含量测定(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DJ-1基因在肺鳞癌细胞HTB-182中的表达,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TAP-MS)技术寻找DJ-1在HTB-182细胞系中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构建靶向DJ-1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感染HTB-182细胞(DJ-1 siRNA组),并设立慢病毒载体对照组(Control siRNA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J-1蛋白表达水平,建立内源性的DJ-1蛋白表达沉默的si-DJ-1-HTB-182细胞。设计DJ-1的特异性引物,构建带有链霉素结合肽标签(SBP)、钙调蛋白结合肽标签(CBP)的DJ-1表达质粒pNTAP-DJ-1,用脂质体稳定转染细胞系DJ-1 siRNA HTB-182,G418筛选阳性克隆,Western blot进行验证,TAP-MS技术寻找DJ-1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DJ-1 siRNA干扰组中DJ-1的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空质粒(NC)组和空白对照(BC)组(P<0.05);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NTAP-DJ-1质粒的HTB-182细胞系;TAP-MS筛选到DJ-1相互作用的三个蛋白质:细胞角蛋白1(Keratin 1)、细胞角蛋白10(Keratin 10)和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P47(P47 Px)。结论Keratin 1、Keratin 10和P47 Px可能是DJ-1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

  • 标签: HTB-182细胞 基因,DJ-1 相互作用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DJ-1基因在肺鳞癌细胞HTB-182中的表达,采用串联亲和纯化质谱(TAP-MS)技术寻找DJ-1在HTB-182细胞系中的相互作用蛋白。方法构建靶向DJ-1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感染HTB-182细胞(DJ-1 siRNA组),并设立慢病毒载体对照组(Control siRNA组)及空白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DJ-1蛋白表达水平,建立内源性的DJ-1蛋白表达沉默的si-DJ-1-HTB-182细胞。设计DJ-1的特异性引物,构建带有链霉素结合肽标签(SBP)、钙调蛋白结合肽标签(CBP)的DJ-1表达质粒pNTAP-DJ-1,用脂质体稳定转染细胞系DJ-1 siRNA HTB-182,G418筛选阳性克隆,Western blot进行验证,TAP-MS技术寻找DJ-1的相互作用蛋白。结果DJ-1 siRNA干扰组中DJ-1的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空质粒(NC)组和空白对照(BC)组(P<0.05);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NTAP-DJ-1质粒的HTB-182细胞系;TAP-MS筛选到DJ-1相互作用的三个蛋白质:细胞角蛋白1(Keratin 1)、细胞角蛋白10(Keratin 10)和NADPH氧化酶活化蛋白P47(P47 Px)。结论Keratin 1、Keratin 10和P47 Px可能是DJ-1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

  • 标签: HTB-182细胞 基因,DJ-1 相互作用蛋白
  • 简介:摘要在质谱检测过程中,有部分目标分析物由于离子化效率低、化学稳定性不佳等原因难以通过直接分析得到高质量的定量结果。为提升检测效率,利用化学衍生技术修饰其分子结构成为关键。此项技术涉及检验医学、有机化学、分离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在方法学建立和评价方面对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近年来,化学衍生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对维生素、激素、神经递质、治疗性药物等多个项目的检测中,是未来临床质谱发展的重要方向。

  • 标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化学衍生 维生素 激素 神经递质 治疗药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