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减少膈下游离气体误诊为胃肠道穿孔。方法 回顾分析一例腹部平片提示膈下游离气体患者误诊为胃穿孔的临床病例。结果 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子宫穿孔,术后入重症医学科进一步观察治疗。三天后患者病情稳定,转妇产科治疗。

  • 标签: 膈下游离气体 胃肠穿孔 子宫脓肿穿孔 误诊
  • 简介:摘要 通过 1 例纤维结肠镜检查治疗出现膈下游离气体患者分析,膈下游离气体不能作为诊断消化道穿孔的唯一标准 , 要充分认识膈下游离气体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 避免误诊[ 1]。

  • 标签:  膈下游离气体 消化道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 TLR2)通路下游与辐射防护调控相关的关键miRNA,并探讨miR-21功能。方法以60Co γ射线对野生型(wild type, WT)、TLR2 KO小鼠分别进行6.0、7.0、8.0 Gy全身照射,观察小鼠生存情况;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骨髓细胞内TLR2通路下游关键miRNA,并通过QT-PCR验证其表达。过表达/敲低该miRNA后检测其生物学功能。结果6.0、7.0、8.0 Gy全身照射后,TLR2 KO小鼠较WT小鼠辐射敏感性增加(χ2=4.490、13.100、7.928,P<0.05),骨髓移植实验证明TLR2 KO小鼠辐射敏感性增加与照射后骨髓细胞损伤有关(χ2=4.291,P<0.05)。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差异基因55个([log2 Fold Change]>0.95,Q<0.05),其中上调基因28个,下调基因27个;定量PCR实验确定TLR2 KO(t=9.420,P<0.01)与MyD88 KO(t=10.700,P<0.01)小鼠骨髓细胞内miR-21表达下调。PAM3CSK4刺激后小鼠骨髓细胞内白介素6(IL-6)(t=13.790,P<0.0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14.280,P<0.05)表达量上调且依赖于TLR2。miR-21过表达可以促进EL4(t=5.951,P<0.05)和NIH/3T3(t=4.786,P<0.05)辐射后细胞活力,抑制WT小鼠(t=4.842,P<0.05)和TLR2 KO小鼠(t=10.520,P<0.05)BMCs辐射后细胞凋亡。miR-21敲低后降低EL4(t=4.815,P<0.05)和NIH/3T3(t=4.042,P<0.05)辐射后细胞活力。结论miR-21在TLR2辐射防护进程中具有关键调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L-6与TNF-α有关。

  • 标签: 电离辐射 损伤 TLR2 转录组测序 miR-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辅助下,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四肢深度烧伤创面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7~65岁,病程1~3个月,均采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术前行3D-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设计与受区缺损的形状、大小相适应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颜色、质地,以及有无瘢痕挛缩、功能障碍等。结果3D-CTA技术能够明确供、受区解剖学结构,术中操作证实血管走行、分布和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术后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至1年,见皮瓣颜色、质地、耐磨性、外观恢复较好,患肢活动功能恢复,背部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正常。结论游离肩胛皮瓣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操作方便、不损伤主干血管及供区隐蔽,是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行3D-CTA检查,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及实施,提高了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

  • 标签: 三维CT血管造影术 肩胛皮瓣 深度烧伤创面 肢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188-3p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武汉市中心医院肝胆胰外科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及对应的13例癌旁组织标本,细胞培养肝癌细胞,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88-3p和N-myc下游调节基因1(NDRG1)的靶向匹配关系,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鉴定。Lipo3000转染miR-188-3p摸拟物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检测miR-188-3p和NDRG1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DRG1蛋白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miR-188-3p和NDRG1匹配良好,miR-188-3p能够结合NDRG1 mRNA 3’端非编码区(3’UTR),并有效抑制其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0.56±0.04比1.12±0.13,t=10.777,P<0.01;0.43±0.07比0.88±0.15,t=9.123,P<0.05)。miR-188-3p能够负向调控NDRG1表达和肝癌细胞增殖(0.76±0.07比1.26±0.19,t=7.509,P<0.05)。结论miR-188-3p可以通过下调靶向癌基因NDRG1的表达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肝癌 增殖 微小RNA-188-3p N-myc下游调节基因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8年1月,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11例手掌深度烧伤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9~53岁,清创后创面面积为3.0 cm×2.5 cm~8.0 cm×6.0 cm。术前行足部CTA检查,采用计算机软件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了解供区动静脉起始位置、走行、分布等,并根据创面面积、形状等设计足底内侧穿支皮瓣,皮瓣面积为3.5 cm×3.0 cm~8.5 cm×6.5 cm。皮瓣覆盖创面后,将足底内侧动脉穿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端端吻合,其伴行静脉或大隐静脉属支与尺动脉腕上皮支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隐神经终末支或足背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掌浅支端端吻合。供区创面取同侧大腿外侧全厚皮覆盖。对比术中观察的足底内侧动脉穿支情况与三维CTA重建图像的一致性。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随访时皮瓣外观、功能等,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等级评定。结果术中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的起始位置、走行、分布情况和术前三维CTA重建图像基本一致。术后患者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1年,皮瓣外观较好,无明显臃肿、无色素沉着、弹性较佳,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0~8.0 mm,评定为优4例、良6例、可1例。结论游离足底内侧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掌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选择,术前行三维CTA,可探知血管变异情况,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高。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外科皮瓣 手掌 三维重建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2,NDRG2)在癫痫小鼠海马中的表达及其对小鼠脑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和葡萄糖摄取的影响。方法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法建立癫痫小鼠模型,在造模后1 d、7 d、15 d、6周处死小鼠取取海马区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NDRG2蛋白表达变化。原代培养野生型、NDRG2+/+和NDRG2-/-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并进行基因型鉴定。使用谷氨酸含量测定试剂盒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谷氨酸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2-NBDG荧光标记星形胶质细胞的阳性率。结果(1)与对照组(0.25±0.07)比较,小鼠海马区NDRG2表达量在癫痫急性期1 d(0.45±0.06,t=-3.84,P<0.05)、7 d(0.54±0.09,t=-4.30,P<0.05)、15 d(1.04±0.06,t=-15.08,P<0.01)均有明显增加,癫痫慢性期6周(1.30±0.16,t=-10.40,P<0.01)依然保持明显的高表达。(2)检测原代细胞培养上清液剩余的谷氨酸含量,发现NDRG2-/-组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相对于NDRG2+/+组明显减少[(689.03±101.78)μmol/L,(113.67±37.35)μmol/L;t=9.19,P<0.01]。(3)Western blot分析NDRG2-/-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EAAT1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NDRG2+/+组[(0.34±0.03),(1.1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P<0.01)。(4)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NDRG2-/-组细胞的阳性率明显低于NDRG2+/+组细胞阳性率[(17.60±5.72)%,(72.2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2,P<0.01)。结论NDGR2与癫痫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DRG2的表达有利于EAAT1发挥其生理功能,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对谷氨酸和葡萄糖的摄取,可能是一种潜在细胞保护因子,促进神经保护和修复。

  • 标签: 癫痫 N-myc下游调节基因2 谷氨酸 星形胶质细胞 葡萄糖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索拉非尼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涉及髓样细胞白血病-1(Mcl-1)下调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索拉非尼对肠嗜铬细胞(EC细胞,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增殖的影响,以确定索拉非尼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将EC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索拉非尼组、索拉非尼+短发夹RNA以下调荧光素酶的质粒(shLuc)组和索拉非尼+细胞外调解蛋白激酶下游作用底物磷酸化ets样基因-1(Elk-1)短发夹RNA(shElk-1)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Elk-1、Mcl-1、蛋白激酶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5和10 mol/L的索拉非尼作用后EC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7.42±5.08)%、(50.81±6.11)%和(38.49±5.41)%,显著低于0 mol/作用浓度(99.98±0.25)%(t1=5.148,t5=2.142,t10=1.764,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索拉非尼作用12、24和48 h后EC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65.41±4.61)%、(49.64±4.73)%和(42.49±5.02)%,显著低于0 h作用时间(99.99±0.18)%(t12=4.624,t24=1.856,t48=1.751,P值均<0.05);而与作用6 h比较,EC细胞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1.266,P>0.05)。与对照组比较,索拉非尼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t=12.235,P<0.05);与索拉非尼组比较,索拉非尼+shElk-1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t=9.271,P<0.05);各组间bcl-2相对表达量、bax相对表达量和bcl-2/bax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bcl-2=0.198,Fbax=0.541,Fbcl-2/bax=2.679,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索拉非尼组细胞Elk-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lk-1蛋白=1.426,P>0.05),而Elk-1 mRNA、Mcl-1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Elk-1 mRNA=2.266,tElk-1 mRNA=0.045,tMcl-1蛋白=2.774,tMcl-1 mRNA=2.98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索拉非尼组比较,索拉非尼+shElk-1组细胞Elk-1蛋白及mRNA、Mcl-1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Elk-1蛋白=5.340, tElk-1 mRNA=6.240, tMcl-1蛋白=6.248,tMcl-1 mRNA=5.21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索拉非尼组细胞Akt蛋白及mRNA、GSK3β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Akt蛋白=3.579,tAkt mRNA=3.641,tGSK3β蛋白=2.694,tGSK3β mRNA=3.091,P值均<0.05);与索拉非尼组比较,索拉非尼+shElk-1组细胞Akt蛋白及mRNA、GSK3β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tAkt蛋白=8.041,tAkt mRNA=6.342,tGSK3β蛋白=4.391,tGSK3β mRNA=8.32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索拉非尼可促进EC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lk-1/Mcl-1和Akt/GSK3β通路有关。

  • 标签: 索拉非尼 蛋白激酶B/糖原合成酶激酶3β 蛋白降解 肿瘤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AF抑制剂SB590885、JAK抑制剂AZD1480、PI3K-mTOR双靶点抑制剂BEZ235等BCR-ABL下游通路抑制剂体外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的作用及BEZ235对CML细胞增殖、凋亡及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药物处理K562细胞,采用MTS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各药物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以不同浓度药物处理K562细胞、伊马替尼耐药的T315I突变的人CML KBM7R细胞、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原代细胞,采用MTS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计算各药物48 h的IC50。分别单用1.0 μmol/L BEZ235、1.0 μmol/L伊马替尼或两者联合处理KBM7R细胞或CML患者原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PI单染色法检测KBM7R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CML患者原代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BM7R细胞p-AKT、cleaved Caspase-3、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B590885、AZD1480、BEZ235均能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三者处理K562细胞48 h的IC50分别为(11.49±3.14)、(4.83±1.26)、(0.37±0.21)μmol/L。SB590885、AZD1480、BEZ235均能促进K562细胞的凋亡,与未经药物作用的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均升高(均P<0.01)。SB590885和BEZ235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均P<0.05),AZD1480诱导细胞G2/M期阻滞(P<0.05)。BEZ235可抑制K562、KBM7R细胞以及患者原代细胞的增殖,其48 h的IC50分别为(0.37±0.21)、(0.43±0.27)、(0.49±0.24)μmol/L。与单用伊马替尼组相比,0.2 μmol/L BEZ235与不同浓度伊马替尼联用可增加对K562、KBM7R细胞和患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降低伊马替尼的IC50,其中,伊马替尼单用和联合BEZ235处理48 h后,K562细胞的伊马替尼IC50分别为(0.14±0.05)、(0.09±0.04)μmol/L(t=1.351,P=0.249),KBM7R细胞分别为(3.93±2.29)、(0.44±0.22)μmol/L(t=2.837,P=0.047),原代细胞分别为(3.12±1.53)、(0.39±0.23)μmol/L(t=3.925,P=0.042)。未经药物作用的对照组、单用1.0 μmol/L BEZ235、单用1.0 μmol/L伊马替尼及两药联合处理24 h后患者原代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1.4)%、(13.1±3.2)%、(8.8±2.0)%、(4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031,P<0.01)。与单用伊马替尼相比,BEZ235联合伊马替尼处理12 h的KBM7R细胞p-AKT、Cyclin D1蛋白的表达降低,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BCR-ABL下游通路抑制剂可有效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BEZ235能够抑制K562细胞、伊马替尼耐药的T315I突变的KBM7R细胞以及伊马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原代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与伊马替尼具有协同作用。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慢性 抗药性,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PI3K-AKT-mTOR 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