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当前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中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的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了由于海洋环境的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的物化性质导致的纳米金属的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的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的生物效应和可能的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的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纳米金属 海洋生物 环境行为 标志物 生物毒性 致毒机制
  • 简介:自治区安全监管局近期发出通知,部署开展2018年金属金属矿山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金属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监管,聚焦2017年煤矿安全“体检”执法、安全生产大检查以及近年来事故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强化安全准入,以煤矿水害、瓦斯、火灾等重大灾害防治为重点,依法打击和重点整治煤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煤矿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标签: 安全专项整治 非金属矿山 自治区 安全生产监管 安全生产大检查 违法违规行为
  • 简介:为了探讨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nm-PVP包被纳米银、20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的剂量对HepG2细胞染毒24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nmAg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nmPVP-AgNPs组在80μg·mL^-1和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银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nmAgNPs和20nmPVP-AgNPs在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nmAgNPs〉20nmPVP-Ag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银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nmAgNPs在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nmPVP-AgNPs在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nmPVP-AgNPs对细胞核的影响大于20nmAgNPs(P〈0.05)。总之,2种纳米银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的改变,无包被纳米银比PVP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银比无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对HepG2细胞的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 标签: 纳米银 HepG2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 剂量-效应关系
  • 简介:所有的新兴技术都会为工业卫生学家带来相似的困境。对于任何一种新的材料、产品、工艺,其益处通常能够快速显现,而评估其风险则需要时日。通常来说,等到工业卫生学家有足够多的信息确认危险,并推荐相应应对措施时,一种新的技术就成熟建立了。纳米技术的情况也是这样,它在多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正在改变建筑业。通过添加工程纳米粒子(ENPs),或者是改变材料的纳米结构,可以实现对传统建筑

  • 标签: 纳米材料 工业卫生学 纳米技术 NIOSH 职业暴露 新兴技术
  • 简介: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每天都要与各种金属接触。金属与人体长期接触后,有时会发生金属中毒。由于金属种类很多,不同金属与人体接触后又会出现种类繁多的症状和体征。而口腔中的异常感觉,常常是金属中毒的重要的、早期的表现之一,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早期判断,可预先知道是否出现金属中毒或为何类金属中毒,从而及早采取正确的应对干预措施。

  • 标签: 金属中毒 口腔 早期判断 金属接触 长期接触 干预措施
  • 简介:为初步探讨硫化镉量子点(CdSQDs)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采用MTT毒性实验比较了CdSQDs和常规CdS对仓鼠肺细胞(CHL)的毒性效应以及细胞内外活性氧水平.结果表明,1)在较低暴露浓度(≤20μg·mL-1)时,CdSQDs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常规CdS,而在较高暴露浓度(〉20μg·mL-1)时,两者相差不大.2)在较低暴露浓度(≤40μg·mL-1)时,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显著降低CdSQDs的细胞毒性,而在较高暴露浓度(〉40μg·mL-1)时,添加NAC对CdSQDs的细胞毒性没有明显影响.添加NAC对常规CdS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实验结果推测CdSQDs的细胞毒性与暴露剂量有关:在低浓度(〈20μg·mL-1)时,主要是活性氧的氧化损伤作用;在中等浓度(20~40μg·mL-1)时,活性氧和Cd2+的释放共同作用;在高浓度(〉40μg·mL-1)时,则是Cd2+的释放占主导地位.

  • 标签: 硫化镉 量子点 细胞毒性 活性氧
  • 简介:近日,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纳米发电机,它可以将我们移动身体时自然产生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随着研究的深入,利用我们一天在办公室的活动,纳米发电机产生的电能,足够给我们的个人电子设备(如手机、MP3播放器、笔记本电脑等)供电。

  • 标签: 发电机 纳米 身体 移动 MP3播放器 笔记本电脑
  • 简介:为揭示浑河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测定了浑河野生鲫鱼体内重金属的残留水平以及肝和鳃组织中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对鱼体各组织中Cr、Cd、Pb、Cu和Zn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织重金属含量的排序为肠〉肝〉鳃〉肌肉,且Zn含量最高(17.49~176.01mg·kg-1,以湿体质量计算),Cd含量最低(N.D.~0.57mg·kg-1,以湿体质量计算)。均值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浑河野生鲫鱼受到重金属的轻微污染,且从上游至下游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Cr、Pb和Zn对均值综合污染指数贡献较大。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鲫鱼肝组织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发现,中、下游鲫鱼肝组织的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水平较上游有所升高,且与肌肉组织综合污染指数具有较好相关性(R2=0.71),这表明金属硫蛋白基因可作为监测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敏感标志物。

  • 标签: 浑河 重金属 鲫鱼 综合污染指数 金属硫蛋白
  • 简介: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化产品中.广泛的应用增加了它进入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机率,从而对鱼类等水生生物产生潜在毒性效应.因此,近年来陆续开展了关于纳米银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查阅及分析,综述了纳米银的制备、特性、应用、释放情况以及近几年来纳米银对鱼类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对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纳米银 鱼类 毒理学
  • 简介:以TiO2(DegussaP25)和NaOH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钛酸纳米管。以亚甲基蓝溶液(MethyleneBlue,简称MB)为模型污染物,研究水热反应条件对所制钛酸纳米管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钛酸纳米管加入量、溶液DH值和MB初始浓度等光催化反应条件对钛酸纳米管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热反应温度为150℃,反应时间为48h制得的钛酸纳米管对MB的光催化效率最高;钛酸纳米管的加入量、溶液DH值和MB初始浓度等光催化反应条件对钛酸纳米管的光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钛酸纳米管 水热法 光催化
  • 简介:随着纳米科技与工业的高速发展,大量的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并最终汇聚到土壤环境中,对土壤生态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影响。由于土壤生物具有多样性,选择具有代表性、敏感性并便于获取的土壤模式生物作为实验受体进行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评估及环境毒理效应研究尤为重要。较为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几种典型土壤模式生物的特点,为纳米材料毒理研究中受试生物的选择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整理了大量基于典型土壤模式生物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资料,归纳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方法,分析探索了纳米材料毒性机理,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

  • 标签: 纳米材料 模式生物 生物毒性 秀丽线虫 蚯蚓
  • 简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其自身具有毒性,还会与共存污染物相互作用,影响彼此的迁移转化和毒性效应。文中总结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几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量子点和零价金属)与重金属或有机物复合时造成的生物毒性,包括不同层次毒性指标响应(生物整体、生物积累、大分子水平)和毒性机制的探讨,展望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物毒性 复合效应
  • 简介:广东北江,陕西凤翔,湖南武冈,湖南郴州,湖北崇阳,安徽怀宁,云市曲靖,这些地名曾因重金属污染而一度受到媒体关注。2009年至今,我国已连续发生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被公众广泛关注,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 标签: 重金属污染 湖南郴州 污染事件 2009年 污染防治
  • 简介:摘要:金属化陶瓷是一种功能性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高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通过探讨金属化陶瓷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及在先进能源、电子与半导体、传感器与检测、医疗器械和光学与光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绿色环保、多功能化和智能化是金属化陶瓷的重要趋势,而尺寸可控性和交叉融合则为其提供更多的应用和发展机会。然而,金属化陶瓷仍然面临着工艺复杂性、界面结合强度和加工性等挑战。通过不断创新和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金属化陶瓷的性能,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陶瓷表面 金属化 工艺 创新发展
  • 简介:纳米银材料被广泛应用到医疗、化工、生物等许多领域,增加了与人类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关注其生物安全性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近年来纳米银的抗菌性和生物安全性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纳米银的皮肤毒性、呼吸系统毒性、消化系统毒性和其他组织毒性,其次分析了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内纳米银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最后对纳米银材料的人群暴露生物安全性及纳米银与银离子毒性关系进行了探讨。本文旨在为纳米银的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为建立标准的纳米银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 标签: 纳米银 抗菌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高效的环境修复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等环境领域。但研究发现,大量进入环境中的nZVI可能会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如和nZVI接触后,会造成小鼠器官受到损伤,杨树幼苗生长减缓,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细胞膜破裂等不利作用出现。此外,nZVI还会改变环境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等指标,而且毒性效应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虽然目前对nZVI的致毒机制还不完全明确,但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假设,主流的观点是铁离子的释放、氧化损伤和基因损伤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nZVI毒性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nZVI的使用和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纳米零价铁 生态毒性 氧化损伤 铁离子 影响因素
  • 简介: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增多,纳米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而产生多种环境行为。可能引起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其生态学影响也不可忽视,目前国际上对纳米材料生态学影响特别是环境行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价值的研究结果非常少,仍有众多不确定的生态安全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就纳米材料的来源、进入环境的途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 标签: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生态毒理学 环境 安全性
  • 简介:研究了城市污水厂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的重金属钝化规律.由蘑菇渣、磷矿粉、鸡粪、高温菌种与城市污泥组成的试验堆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快速干化.经过30天的好氧堆肥,试验堆体稳定态铬的比例达到了67-80%,稳定态铜的比例达到了31-41%,稳定态镍的比例达到了49-57%,稳定态锌的比例达到了46-55%,稳定态锰的比例达到了56-64%,污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毒性减少.生成的复合有机肥施用于园林绿化.图5,表2,参5.

  • 标签: 城市污泥 好氧堆肥 重金属 钝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