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C^4I系统是指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本已包含计算机化的内容,本文意在强调坦克的信息化是从引入计算机开始的,故提出“计算机化”的概念。

  • 标签: C^4I系统 计算机化 坦克 情报系统 信息化
  • 简介:活性炭是一种能够较好吸附化学毒剂和有毒工业化学品的材料,但吸附的同时本身会受到沾染,而且基于碳结构的组织也会因吸附相对无害的化学品(诸如废气等)很快达到饱和。另外,含碳防护服比较笨重和闷热。

  • 标签: 材料 有机酸 工业化学品 洗消 骨架 金属
  • 简介:本刊2007年第6期曾报道过,为了用高技术手段应对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化生放)恐怖袭击,美国国土安全部高级研究项目局拟定了一项名为“Cell-All”的投资计划,设想研究一种能置于手机内的微型化生放探测器,利用手机中已有的电池和全球定位系统,探测手机附近环境中的化生放危害。

  • 标签: 探测器 手机 美国 全球定位系统 国土安全部 恐怖袭击
  • 简介:液晶型化学传感器技术是一种新型化学检测技术,199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Abbott研究小组在Science上首次报道,2003年,提出液晶传感器概念。从1998年至今,液晶型化学传感器在免疫球蛋白G、氨基酸和DNA序列变异的检测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特别在检测免疫球蛋白G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 标签: 免疫球蛋白G 检测研究 首次 晶型 化学检测 DNA序列
  • 简介:研究了利用GDX-501气固色谱柱分离有机氟工业中残液气的条件;使用GC-MS技术鉴定了有机氟工业中残液气的成分。

  • 标签: 全氟环丁烷 全氟异丁烯 气相色谱
  • 简介:二异丙基氟磷酸酯酶(DFPaseEC3.1.8.2)是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及人体内的一类有机磷化合物水解酶,它分为鱿鱼型,Mazur型及OT型三种亚型,它们水解有机磷化合物中的亚磷酸酐键(P-F或P-CN键),酶粗制剂能有效预防小鼠、猪、豚鼠、猫、猴等有机磷化合物的中毒且长期存活无后遗效应,提示DFPase可作为环境污染及毒剂的解毒酶。

  • 标签: 有机磷化合物 水解酶 生化性质 二异丙基氟磷酸酯酶 分类 组织分布
  • 简介: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通常较低,但其危害却很大。其采样和分析方法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对这些方法作一综述,并重点介绍了吸附/热解吸技术和被动式采样方法。

  • 标签: 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 采样 分析方法 吸附 热解吸技术
  • 简介:声表面波(SAW)传感器技术是检测毒剂的一种新方法,它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便于携带、易集成化等特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自1979年Wohltjen和Dessy首次提出了将声表面波(SAW)技术用作气体传感器的论文后,各国的科研人员对以SAW技术检测毒剂进行了大量基础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 标签: 毒剂 测毒 首次 携带 检测 新方法
  • 简介:分子核磁性质计算是对新化合物NMR光谱学性质进行归属和解析的有力工具,并能对溶液中可能存在的构象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GIAO方法,在14个基组上对9种有机磷类小分子进行^31P-NMR核磁性质计算,确定了最佳计算条件,然后对两个较复杂分子的^31P-NMR核磁性质进行计算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

  • 标签: 有机磷类化合物 DFT GIAO ^31P-NMR 量子化学计算
  • 简介:研究了活性炭纤维吸附水溶液中碘和有机溶剂蒸气。随着碘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活性炭纤维的吸附量降低。与颗粒状活性炭相比,活性炭纤维吸附碘的速度很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吸附平衡。这种活性炭纤维经20次吸附与解吸实验,吸附性能没有明显降低。对多种有机溶剂蒸气也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其热稳定性良好。

  • 标签: 活性炭纤维 水溶液 有机蒸气 吸附性能
  • 简介:依据多年来积累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附表化学的有机膦酸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和凝聚相状态下的红外光谱图谱数据,对其中的P=O;P-O-CH3;P-O-C2H5;P-CH3;P-F键的特征吸收频率进行了初步探讨,找出了各自的一些规律,可供这类化合物的化武核查、毒剂、毒物的图谱分析时参考。

  • 标签: 有机膦酸酯 红外光谱 特征频率 化学武器 分析
  • 简介:利用经典Hansch参数,采用包括偏最小二乘法(PLS)、遗传算法(GFA)及二者相结合(G/PLS)等方法对合成的含有P—N键的有机磷酸酯类一系列化合物进行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得到了r^2为0.9以上、q^2为0.8以上的结果,并对3种回归方法进行了评价。

  • 标签: P-N键 有机磷酸酯化合物 定量构效关系 回归方法 计算方法
  • 简介:在传统的化工生产中,通常的研究过程是从反应机理研究开始,再依次是实验室研究、中试研究、最后建设大规模工业装置生产所需化工产品,走的是逐级放大、扩大生产规模进行规模化生产之路。由于影响化工过程逐级放大效应的因素多,且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因此,化工工艺研究周期长,所需人力物力资源多,投资规模大。

  • 标签: 化工工艺 微反应器 应用 技术 化工生产 放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