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太赫兹(Terahertz)波指频率在0.1~10THz(1THz=10^12Hz),波长30μm~3ram范围的电磁波。太赫兹波段电磁波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对陶瓷、塑料等很多介电、非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辐射能量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日本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已建立开放的太赫兹光谱数据库(http://thzdb.org)。太赫兹成像技术作为新兴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 标签: 技术应用 成像技术 文物艺术品 赫兹 检测 化学研究所
  • 简介:目前,艺术品鉴定需要引入更多的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尤其是无损检测方法。高光谱成像技术(Hyperspectralimaging,HSI)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将传统图像及光谱技术相结合,不易受检测对象和环境的限制,能实现高效、无损检测。对高光谱成像技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是其中关键性的步骤。

  • 标签: 成像技术 艺术品 光谱 鉴定 20世纪80年代 无损检测
  • 简介:本文围绕科普场馆中的常见展品“小孔成像”,介绍了中国古代对小孔戍像现象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孔成像现象,并指出该现象虽然在中国认识最早,但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影响了几何光学和摄影术在中国的发展。

  • 标签: 科普场馆 小孔成像 中国古代 摄影术
  • 简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能源、交通建设领域投资的倾斜,以及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建筑施工场地发现古文物、古化石的情况越来越多,仅采用传统的开挖探沟、探方的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合建设施工的需要,且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 标签: 声波CT探测技术 古生物化石 考古学 探测理论 实践基础 工作步骤
  • 简介:对地下考古物形貌的探测发展了一个新方法,即由埋藏于地下的能发射固定频率无线电波的发生器,表面扫面接收记录仪和数据处理器构成的探测系统,对地下考古物进行探测,能使考古物的形貌清晰地成像.

  • 标签: 考古 形貌 成像 电波 无线 频率
  • 简介:为实现建筑木构件裂缝及孔洞的检测,采用自主研发的整套超声CT检测系统,包括非金属超声检测仪、微弱信号放大系统、探头直径转换系统、多探头固定系统和超声CT分析软件。检测中采用干耦合技术,不使用任何耦合剂,避免了耦合剂对木质文物的污染。通过实验室标准试块检测得到了与试块实况吻合的检测结果,并对陕西西岳庙古建筑木构件进行了实地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检测效果。

  • 标签: 超声CT 木构件 缺陷
  • 简介:ThetextD.T.40,publishedinCT,11,29-32,isthemaintextofthelexicalseriescalledbyancientscribes“thesecondtabletofthe=i-du”,bymodernscholars,therefore,“IduⅡ”.ComposedduringthereignoftheAssyriankingAssurbanipalinthemiddleofthe7~(th)cemturyB.C.itisalexicalseriesofgreatacademicimportance,becauseitofferstheSumerianvaluesofmanycuneiformsignsandalsotheirsign-namesnotattestedotherwise.Asisoftenthecase,thistabletwas

  • 标签:
  • 简介:开展中世纪早期剑的研究,对中世纪早期考古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X-CT)是一种高效的无损检测技术,重建的图像分辨率高。本研究中的剑均出土于德国西南部劳斯海姆(Lauchheim)的中世纪早期墓地。应用锥束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检测剑的内部结构,不会对腐蚀层造成再次损坏。

  • 标签: 西南部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 简介:上世纪40年代“叱咤风云”之阴丹士林布极为畅销,其诞生与发展是有一段耐人寻味的经历的。

  • 标签: 士林 技术 40年代 耐人寻味
  • 简介:采用矿山考古、模拟实验等方法,对中国商代采矿技术进行论证后得出如下论点:商代,探矿采用了重砂法和工程法.地下开拓采用竖井、斜井、平巷等多种井巷联合进行.采掘工具已使用铜质专门器.采用多种型、式不同的"预制"木构件,用于各地矿山井下,形成了规范的井巷支护技术.矿山提升采用滑车等简单机械.矿井采用自然通风.井下有了排水槽、水仓等排水设施.井下采用火把式照明.

  • 标签: 商代 江南 铜矿开采技术 探矿 采矿
  • 简介:羊皮筏是宁夏历史上长期使用过的一种水上运输工具。在极盛时期(清末至民国初年),最小的羊皮筏由13只皮囊(即浑脱)组成,可载400公斤;最大的中460只皮囊组并,既载客又载货,承载能力达15吨,航程可由青海省贵德县直达内蒙古托克托县。1956年8~10月,石嘴山煤矿筹建处为石嘴山电厂采购的两台发电机组由满州里用火车运到了兰州,

  • 标签: 羊皮筏 制作技术 水上运输工具 承载能力
  • 简介:文献档案修裱技术栾承素文献修复是一个比较复杂细致的工作过程,它包括去污、脱酸、加固、字迹显示与恢复,以及修补、托裱等。目的是有利于文献的保护、使用与收藏,尽量延长其寿命。文献修复不得损害文献载体,破坏文献上原有的任何历史痕迹。作者在文献档案修裱工作实...

  • 标签: 文献档案 修裱技术 文献修复 档案材料 博物馆学会 古籍修补
  • 简介:旧石器时代的时间跨度占人类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而且大部分遗留下来的人类文化遗存是石器以及石器生产的废弃物。旧石器考古就是从这些石制品来了解人类技术和智力的进化。长期以来,旧石器研究主要限于对石制品的描述和比较。然而,本文介绍了这门学科当下的成果和任务,旧石器研究不仅要了解石器技术的特点和文化发展的传统,还要探究大脑、语言、双手还有社会适应和象征意义等体质与行为演化方面的问题。这种研究更多依赖生物学研究以及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特别是现生黑猩猩解剖学特点和工具使用行为的比较。旧石器时代早期以奥杜威的砾石工业为代表,器形和加工受制于砾石的原来形状,这种工具已能帮助古人类增加获取高质量食物的能力,为大脑的智力进化提供必要的能量供应。150万年前各种大型切割工具如手斧、平刃斧和手镐出现,如果排除原料形状和加工步骤的区别,它们有可能是同一类工具。这一时期古人类也开始用火。50万到30万年前的阿休利晚期,大型切割工具逐渐被勒瓦娄哇技术取代,这是一种高效的标准工具,并用来装柄。复合工具的出现表明古人类已经有了复杂的规划和设计能力,并且可能已会说话。更精湛的石叶技术在五万年前出现在东非和近东,表明功能和形制各异的专门工具出现。同时,投矛器、骨角器、装饰品和各种重大发明面世。现代人类这种智力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他们很快扩散到全球,并促使了尼安德特人的绝灭。人类演化的步伐,就是从最原始的石器技术开始,从旧石器时代初不超过10公里的活动范围,最终发展到今天的航天飞机和轨道空间站。(陈淳)

  • 标签: 旧石器时代早期 人类演化 技术 文化遗存 设计能力 旧石器考古
  • 简介:大面值硬币的防伪要素包括硬币的外形尺寸(直径、厚度等)、重量、颜色、手感、表面光亮程度,以及金属成份还有硬币正、反两面上的图案和文字的形状(字体、字型)、位置、大小和错落起伏的规律,特别是有注明着微小字符(钱币生产厂、地点和设计家的缩写字母)和图样中隐匿的标识等。

  • 标签: 硬币 生产厂 防伪技术 标识 要素 地点
  • 简介:称蒙古族为"蒙兀",称之为"朦瓦",称之为"盟古",明初修称为"蒙古".传说蒙古族起初住在斡难河(鄂嫩河)的不儿罕山(大肯特山).到赤都忽儿孛阔时,出现了联盟的军事集团,宋孝宗谆熙十六年(1189年),铁木真被选为合罕(军务酋长).他率部先后灭亡了塔塔儿回部、札刺亦儿、乃蛮、不里(回族的一部),战败篾儿乞惕等部落,统一了大漠南北,于元太祖元年(1206年),集蒙族各酋长于斡难河开会,建九旒白旗,即大汗位,号称成吉思汗.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死于六盘山(宁夏固原)西南之清水县.太宗窝阔台继位后,于太宗七年(1235年)再侵南宋,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宋.

  • 标签: 《辽史》 《新唐书》 军事集团 宋孝宗 《元史》 明初
  • 简介: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中一朵绚丽的奇葩,热带的地理环境与富饶的自然资源孕育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主要的饮品之一.对于黎族人来说,最好的饮料莫过于酒了.下面从黎族的酿酒技术及酒器来探讨特有的民族风俗.

  • 标签: 酒器 黎族 民族风俗 地理环境 少数民族 人类社会
  • 简介:钻探是指利用一种简单的工具由地表向下钻孔,通过对地下提取土样的观察和辨认,以了解地层的堆积情况。考古钻探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和程序以探明地下古代文化遗存为目的的钻探。钻探自被田野考古采用以来,便成为考古调查的重要手段。钻探是有条件的,不是在任何地区都可

  • 标签: 田野考古 地层堆积 钻探技术 文物保护 古代文化 秦公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