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陈荒鞠躬尽瘁二三事□陈健秋文化部原副部长陈荒同志病重期间,仍以他那一贯的高度事业精神和责任感,在病榻上不知写了多少篇抒发一个共产党人高尚情怀和倾诉一个老文艺家对当前文艺现状看法的文章,而且总是那么认真细致,有时为了引证一种资料,他请司机同志到一些...

  • 标签: 尽瘁 副部长 夏衍电影 秋文化 紧有限 文艺事业
  • 简介:我国的制瓷史上,窑具种类丰富多样,历代瓷器烧工艺风格独具特色,时代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的烧工艺有其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都会通过遗痕的形式在瓷器上留下时代的烙印。

  • 标签: 瓷器 装烧工艺 瓷器鉴定 工艺风格
  • 简介:田阿桐,1925年出生于江苏常熟沙家浜(原为横泾乡,后为芦荡乡)陆家村的一户贫农家庭。13岁那年离家学艺,来到上海一位浙江奉化籍师傅那里学裁缝。在旧社会学三年、帮三年的学徒生涯中,因心灵手巧,加上刻苦钻研,未到帮三年期限,年仅18岁的田阿桐就当上师傅,三年后,应聘到上海南京东路一家英国服装公司店当剪裁师傅。

  • 标签: 国家领导人 服装公司 南京东路 沙家浜 师傅 社会学
  • 简介:最早的电影,是无声的,就是所谓的“默片”,后来,有声电影发明出来了,电影就变成了一门综合艺术,电影由此真正进入了发展期》但有声电影的发明也产生了副作用一默片时代的一些明星,如嘉宝、阮玲玉、胡蝶等人,扮相虽然好,但一张嘴说话就不行了,

  • 标签: 有声电影 综合艺术 副作用 发展期 阮玲玉 发明
  • 简介:考古学是根据实物史料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训诂学是面对传世文献的一门综合性研究学科。本文从考古和训诂两方面结合实例阐述了出土文物和训诂之间互为补充,互为验证,互为依存的关系。从而证明了充分利用出土文献来检验历代训诂工作的正误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以及掌握训诂学专业知识对考古工作者的重要性。

  • 标签: 训诂学 出土文物 考古
  • 简介:准格尔地区自晚奥陶世抬升以来,经过1亿多年的风化剥蚀,到晚石炭世复又下沉.海水时侵时退,为植物的繁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并生成巨厚煤层.成植物从早到晚分为欧美、华夏植物群过渡类型、华夏植物群早期类型和华夏植物群繁盛期类型,伴随着植物的发展与演替,环境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 标签: 准格尔煤田 成煤植物群落 环境变迁 中国 文物考古
  • 简介:乾隆皇帝弘历(1711一1799),是个自命不凡、好大喜功的皇帝,他大兴土木,兴建别同同林.到处游历,留下许多御题碑刻,一生仪御制诗就达四万余首.他又喜爱书画,宫藏许多古代珍贵书画中有许多他涂抹的题跋,没有题跋的也会有“乾隆御览之宝”等印章。

  • 标签: 随笔 杂文 杂谈 吴空
  • 简介:<正>山遗址位于临汝县城北0.5公里,北刘庄村西的漫坡土岗上,汝河支流洗耳河自北向南从遗址东部流过。遗址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约200000平方米(图一)。遗址中部较高,文化层堆积也最为丰富。1970年,洛阳市博物馆曾在遗址东部开挖过两条探沟,首次将该遗址分为三个文化期,初步了解了该遗址的文化内涵。197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遗址中部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发掘,

  • 标签: 二期文化 遗址 煤山 二里头一期 灰陶 标本
  • 简介:磁村窑是中国古代山东地区重要的窑址之一,窑具与烧工艺的研究对于了解窑址不同时期的产品及生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磁村窑窑具进行分类介绍,并分析了窑址各类烧方法及其发展演变特点,认为,磁村窑由最初的窑具支烧向匣钵套烧、支圈覆烧演变,最终大量生产涩圈叠烧器物,其生产区域由北向南转变;该窑址具有民窑的生产特点,与山东乃至河北、河南诸窑址关系密切。

  • 标签: 磁村窑 窑具 装烧工艺
  • 简介:云南是井盐岩盐兼产的省份,盐的资源储藏丰富,分布广泛。清朝以来云南就有黑井、白井、磨黑井三大产盐区13个盐场。盐产量足供省内民食有余而推广引岸。人民国后,并为10场,仍分黑、白、磨三区。地处滇中的黑井区,盐产量位于三区之冠。从二十世纪20年代起,云南盐业由于数百年来陈陈相因,用柴薪煎盐,技术落后,盐产量锐减,不敷民用,攘成盐荒,危害政局。

  • 标签: 云南 近代 盐业史 张冲 盐政改革方案
  • 简介: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不少南方朋友蜂拥而至。他们不仅向往北方的凉爽,而且会拉着我东游西荡。这还不算,他们坚持要把最“辽宁”的东西带回老家,因为来过北方的南方人毕竟不多,他们想回去之后有所炫耀。但惟独这点要求,常常让我这个主人为难。

  • 标签: 辽宁 旅游 地方文化 纪念品 萨满鼓
  • 简介:甘肃省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经351件,其中T0001-T0032为卷式藏文写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T0033-T0351为梵夹式藏文写经《十万颂般若经》。目前敦煌藏文文献研究较汉文文献研究薄弱,但敦煌藏文文献在藏学和敦煌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有鉴于此,笔者在刊发32件卷式藏文写经的基础上,又整理研究了另外的319件梵夹式藏文写经。从写经的流传、问世年代到每件写经的题名、首题尾题、外观、杂写等都作了详细的考录,希望对学术界有所裨益。

  • 标签: 甘肃省图书馆 敦煌写经 藏文文献
  • 简介:宋代瓷器,以五大名窑产品最为闻名,世所共珍。其中,官窑作为五大名窑之,是由争室朝廷直接控制,官府出资兴建,专烧宫廷用高档瓷器的瓷窑。

  • 标签: 雍正时期 官窑 新意 仿古 宋代瓷器 直接控制
  • 简介:后岗二期文化山类型与二里头文化的关系以及桀奔南巢吴汝祚对于二里头文化过去多认为它是从后岗第二期文化的山类型发展来的。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河南龙山文化”与二里头早期文化在陶器纹饰、某些器物间有相同或近似之处,还不足以证明这两种考古学文化之间存在同...

  • 标签: 二里头文化 后岗二期文化 二里头一期 煤山 考古学文化 后岗遗址
  • 简介:“华衣衬美人,佳瓶盛芳醇。”我省的茅台酒瓶,独具一格,最富地方特色,备受顾客的称誉。酿造茅台酒之初,并无酒瓶,由沽酒者自备盛器。至清咸丰以后,才有茅台村附近的中华村烧制的口小肚大的陶质坛形酒瓶盛酒出售,有能一斤、二斤、三斤不等的三种型号。但这种酒瓶体积大,质量差,既不便携带,且易破损,后又改为长方形微扁的陶质酒瓶,每瓶盛酒三斤。直到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举行的世界物品展览会上获奖后,名驰中外,销量日增,为适应外运需要,成义荣和两烧坊几经研究,试制成与现在形状相同的圆柱形小口短颈的黄色陶质酒瓶,此种定型的茅台酒瓶,一直沿用到解放以后。1958年,为使装璜美观,曾改为形状相同的白色细瓷瓶,因其漏酒,又改为乳白色的玻璃酒瓶,形状不变。这种酒瓶通入电光后,晶莹璀璨,颇为绚丽,深为人们喜爱,一直沿用至今。它开初由桂林制造,因运费高昂,后为贵州清镇烧制。为降低成本,继建成茅台玻璃厂制成现在的茅台酒瓶。

  • 标签: 中华村 陶质 衣衬 沽酒 地方特色 玻璃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