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正>碑刻是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保存和传播文化的特殊版本,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史学、考古学、文字学、文化艺术等学科的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碑刻还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古代的石刻大师们将画家的画稿或书法家的手迹依原作维妙维肖地镌刻在石碑上,不仅可供人们学习、鉴赏,且其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作品.

  • 标签: 碑刻 史料价值 传播文化 考古学 苏州碑刻 特殊版本
  • 简介:<正>包拯,字希仁,谥号孝肃,世称包公,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清官。他曾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显要职务,为人刚直不阿、清正廉明、爱国爱民,对世人影响很大,被誉为“包青天”。然而,文博考古界对其有关文物却很少系统地整理与研究,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讨。本文仅就有关包拯的各类碑刻,粗略地加以考述,疏漏及不当之处,尚望学界同仁教正。历代关于包拯的碑刻为数不少,但大多为金石著作所缺载,这些碑刻有的流传至今,十分珍贵;有的已经失落或废毁,近年又经有关部门复刻重立。其大致情况如下:一、诗文碑刻包拯的诗文碑刻,有《诗》碑和《家训》碑,共两通。1、《诗》碑。包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一首题壁诗,即《书端州郡斋壁》。其诗

  • 标签: 碑刻 政治改革 清正廉明 北宋中期 三司使 御史中丞
  • 简介:有清一代,著力保护洛阳古迹者,当属雍正初河南知府张汉。清乾隆《洛阳县志》、《河南府志》、嘉庆《洛阳县志》,皆列张汉为“名宦”、“循吏”。

  • 标签: 张汉 碑刻 中国 文物考古 生平
  • 简介:河北清代碑刻概述王素芳碑者,刻文纪事之竖石也。它是古代"盖欲以文辞托之不朽之物质,以永其寿命"①的智慧创举。它以其朴实无华的质地,意随笔动的书法,包罗万象的内容,构成金石文化之大宗;以其"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鸿懿...

  • 标签: 书法艺术 碑刻 《四库全书》 清代碑学 康有为 张裕钊
  • 简介:<正>王基墓碑,全称《曹魏东武侯王基墓碑》。金石家著录多称《王基断碑》、《王基残碑》、《王基墓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在洛阳城北7.5公里安驾沟村筑寨掘得之,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壁间,现存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该碑立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四月。碑残高137、宽99、厚22厘米。长方形青石,隶书,19行,前3行行22字,余俱21字。字行之间有界格,全石共计370字。由于碑文上端前3行各窄一格,其余均空2格,下端每行均空5格,且上下文意不达,因此对于该碑是否完整,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碑文是属上缺下不缺;还有的认为此碑只是全碑的下半部,上半部“出土时朱字宛然,因无人辨识。磨拭而灭”故称作“断碑”、“残碑”。河南府训导汝州杜梦麟在碑文末尾跋语中,肯定了该碑碑石是完整的,只是碑文上下

  • 标签: 洛阳 碑文 碑刻 残碑 河南 明德
  • 简介:<正>韩仁铭碑建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金哀宗正大五年(公元1228年),荥阳令李天翼行县,发地得之,令石匠王福再立石于荥阳县署。民国十四年(1925年)四月,由邑人宋傍三、刘彤棻、李增祥等共议移立于县立小学(今荥阳第二高中)内,建楼封禁。1963年6月20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身长方形,圭首,中间有穿,碑

  • 标签: 碑刻 汉灵帝 荥阳县 河南省 武则天 公元
  • 简介:金代的北京,作为中都,是当时北方文化的重镇,与之相应的是留下了记载着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包罗万象的碑、记、塔、铭、经幢、墓志等碑刻,这些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是研究当时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碑刻存世越来越少,因此,对其进行搜集、整理、研究已经时不可待。本文就笔者所知的北京金代碑刻资料按时间顺序作此叙录,除已注明出处的外,其它都采自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6、47册金代部分,

  • 标签: 北京 金代 碑刻 中国 文物考古 史料价值
  • 简介: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收藏有《桑园围全图》碑刻一块,该碑刻原嵌在南海区西樵镇海舟村河神庙内,毁庙时曾被移作铺路石,故表面曾粘满石灰砂,也受到了一定的磨损。该碑为墨料石质,作长方形,高1.42米,宽0.83米,厚0.07米,右边缘及右下角

  • 标签: 《桑园围全图》 碑刻 马浚泉 邹伯奇 清朝
  • 简介:最近,得见福州某藏家所收一方墓志,知其有存史价值,其碑首题额称《宋故广州提举寺簿曾公墓志》。志文记载的墓主人福州怀安人曾准的家世、出身及个人经历,可补福州地区历史人物记载的不足;人们还可从乌石山摩崖题刻中,进一步追踪到曾准生前的人际交往等资料。为了解宋代福州文化人家族及其交往情况,提供了颇为准确的信息和深入探讨的线索。本文拟从两方石刻(即墓志和崖刻)提供的信息,结合地方志书的有关记载,深入解读曾准家族及其与文友交往的内容。

  • 标签: 三山志 梁克家 朝奉郎
  • 简介:在武威城北15公里处,有一座古老的城址.名叫“永昌路故城”。在距城1华里的南面屹立着2块通高6米多的巨石碑刻.其一名曰《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民国时移置武威文庙保存),简称高昌王碑;其二名曰《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这座古城及碑刻虽在我国古代有它的一段辉煌历史,但今天却鲜为人知。

  • 标签: 碑刻 城址 神道碑 古城 石碑 文庙
  • 简介:在甘肃省古浪县城以北五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小桥村.这里居住的村民大多数都姓张.这些张姓后裔自称他们都是天津道台的后人。他们说的天津道台,历史上确有其人,名叫张起鸩。现有资料显示,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开始,张起鹚家族成员中先后有一人考中进士,四人中过举人,多人考取贡生。有四人先后任过道台、知府、知县,家族成员因此多次受到朝廷诰封,现在诰封文书已不存在,只有部分碑刻存世,介绍如下:

  • 标签: 碑刻 考释 清代 家族成员 甘肃省 天津
  • 简介:龙门碑刻中古地名及相关问题杨超杰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12.5公里的龙门山上。自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营造①,隋唐大规模续凿,历数百年镌刻磨砺,现存窟龛2345个②,造像10万余躯,造像题记2780品③,佛塔60余座④。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

  • 标签: 造像记 古地名 龙门石窟 石窟造像 北魏 地方行政机构
  • 简介:戏曲碑刻作为记录戏曲信息的物质载体,它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地点为记事而创制的。其所记录的信息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因其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其具备了文物和文献价值双重属性。近年来,大量遗存于民间的戏曲碑刻被不断发现与披露,尤其是早期“舞楼”“百戏”碑刻的发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戏曲学传统的研究范畴,而且助力戏曲学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深入解读民间戏曲碑刻资料对中国古代剧场史、戏曲史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戏曲碑刻 戏曲文物 剧场史 戏曲文献
  • 简介:武侯祠的碑刻反映了祠庙的沿革等重要情况.本文主要考察祠内碑刻刻建、搬迁、补镌、现存情况等等.

  • 标签: 武侯祠 碑刻 沿革 现状
  • 简介:致力于考述成都武侯祠碑刻沿革与现状的《武侯祠碑刻之沿革与现状》的(一)、(二)、(三)等文,已先后刊载于《四川文物》和《成都大学学报》。本文为其续篇。至此,祠内1949年以前镌刻的碑刻除唐代镌刻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外,已全部整理完毕。唐碑之沿革与现状,因其内容庞杂,拟专文考述。

  • 标签: 成都武侯祠 碑刻 考述 《四川文物》 大学学报 祠堂
  • 简介:汉字类化是目前汉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汉魏六朝碑刻中存在大量的类化字,值得深入探讨。从本质上讲汉字类化是一种过度类推,容易造成汉字系统的混乱。但汉字类化可以为解释字形、考释疑难字、补正辞书释义等方面提供新的思路;汉代及其后的文字"假借"现象,不少可以从类化的角度加以说明,对于认识汉字性质也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汉字类化 汉魏碑刻 文献整理
  • 简介:历代碑刻是流传至今最为重要的历史资料之一,宋代的碑刻对宋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现存文献很少记录有关宋代社会、宗教、风俗、妇女等诸多领域的资料,而碑刻却能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拓展宋史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碑刻可与史籍互证,相得益彰,更好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二者互证能纠正现存文献的某些错谬,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可靠、准确的史料,从而有助于对宋史的认识和理解。

  • 标签: 宋代 碑刻 史料价值
  • 简介:本文为田野考察报告。北京郊区怀柔芦庄的几通明清碑刻,其主人分别为明代的怀宁侯孙镗与清代范文程的次子范承谟、三子范承勋。文章通过考察这几通碑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探讨了明清易代在这块土地上的具体表现以及明清历史断裂与重塑过程中值得关注的一些现象。

  • 标签: 怀宁侯 孙镗 范承谟 范承勋 康熙御书 芦庄碑刻
  • 简介:安徽省亳州博物馆所搜集的碑刻是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的有东汉碑刻,隋代墓志铭,元赵孟烦的《北陇耕云》,明清时期墓志、经幢,清著名书法家梁蠛的《贝叶经题后》、《江公救灾记》、《刘君墓志铭》,徐世昌书《姜桂题墓志铭》等。

  • 标签: 东汉碑刻 馆藏文物 博物馆 亳州 历代 墓志铭
  • 简介:净觉寺位于河北省玉田县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布局严谨的佛教古建筑群,寺内现有清乾隆年以来的刻9通,本文据碑文记载及相关资料,对该寺的始建、修缮与增建等情况做了整理和介绍。

  • 标签: 河北 玉田净觉寺 碑刻 修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