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新会博物馆藏《沿海全》属于清代《海国闻见录》系列海图之一。该此前并未公开,本文在介绍该保存状况、绘制内容基础上,结合区划建置等信息,推断该主要表现的是雍正二年至雍正八年(1724-1730)间的海防、岛屿、沙洲等沿海状况,认为该是该系列海图中较为接近底本的一幅海图,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 标签: 沿海 雍正 《海国闻见录》 释读 主要表现 学术价值
  • 简介:太赫兹(Terahertz)波指频率在0.1~10THz(1THz=10^12Hz),波长30μm~3ram范围的电磁波。太赫兹波段电磁波介于微波和红外之间,对陶瓷、塑料等很多介电、非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辐射能量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日本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ICT)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已建立开放的太赫兹光谱数据库(http://thzdb.org)。太赫兹成像技术作为新兴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 标签: 技术应用 成像技术 文物艺术品 赫兹 检测 化学研究所
  • 简介:洪泽湖大堤石刻是近年来文物保护中所发现,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通过考证和研究,本文认为这批石刻是以明清时期的吉祥谐音图案为主体,在中国美术史和民俗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洪泽湖大堤 明清石刻 吉祥谐音图案
  • 简介:《宋史》卷二八六《薛奎传》言:“召(奎)为龙阁学士、权三司使。”此处言薛奎职龙合学士误。

  • 标签: 学士 《宋史》 三司使
  • 简介:亚瑟·哈是《玛纳斯》史诗学术史上的关键人物,是第一个将乔坎·瓦利汗诺夫和拉德洛夫搜集记录的《玛纳斯》史诗译介到英语世界的学者,为《玛纳斯》史诗学向西方学术界的延展搭建了一座桥梁。哈图一方面在译文中附有拉丁转写,使英语读者能感受《玛纳斯》史诗的口语特征;另一方面,还完成了大量的注疏性工作,对史诗文本背后的民族文化知识和相关的学术信息进行了梳理汇总,使读者对19世纪柯尔克孜族的史诗传统有全面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玛纳斯》史诗研究者提供了详实的参考材料。

  • 标签: 《玛纳斯》 史诗传统 亚瑟·哈图 翻译 注疏
  • 简介:本文以现存于世的两个元青花四爱梅瓶为中心,对四爱的文化内涵和图像结构展开讨论。通过元代文集《四爱题咏》解读元代“四爱”题材的文化背景,阐明“四爱”文化的形成时间、接受人群、典故构成及内涵。并将主题纹饰从部分到整体地与同时代的绘画、漆器、瓷器等之上的相关文物图像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图像的构成、来源、影响及意义。从而总结元青花四爱梅瓶的工艺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 标签: 元代 青花梅瓶 四爱 文化内涵 图像研究
  • 简介:元至清末,今贵州省系西南重要土司集聚地之一。各土司领地内生息的民族群体,在中央王朝经营进程中,逐渐为内地官员、文人熟知,遂产生了《(康熙)贵州通志》《(乾隆)皇清职贡》“百苗”诸民族志,内容涉及各民族群体经济、风俗、劳作诸情形,是研究元明清时期黔省土司区民族图像的重要文献。剖析此类资料内涵,对深化土司学研究领域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土司区 民族分布 民族图像
  • 简介:自1956年对汉长安城展开勘探工作以来,随着对汉长安城遗址调查、发掘工作的进行,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对深入认识汉长安城提供了不少的新资料。但是第一幅汉长安城平面却迟至1982年才出现,此后随着考古勘探及发掘的进行,汉长安城的平面又经历三度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汉长安城研究进展与概況,具有研究上的价值。目前看到的汉长安城平面图中的北第位置、霸城门至直城门间的橫贯大道,早在1972年由马先醒研究绘制的《汉代长安区划略图》已指出,但却未在相关的研究论著中被提出;同时杨宽的研究中,主张汉长安城西市在橫门大道、阳城延为少府非将作少府的论点也是间接受马氏影响。可见马先醒对汉长安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

  • 标签: 汉长安城 马先醒 刘庆柱 杨宽
  • 简介: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写天池笔意荷花》,图上有张大千、溥心衍、于非闇分别题写的三段题记,作者未署年款,于非闇的题记中署明“癸未六月写三余于玉山砚斋”,有人据此认为此创作于1943年:但从绘画风格、书法风格和大千先生当年的行程来看,此应是三十年代初作品。

  • 标签: 张大千 艺术风格 断代
  • 简介:思维导是一种创造性的、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也是极佳的记忆路线图,它能帮助人们改善思维习惯,提高记忆力和办事效率,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那么如何让科学、高效的思维工具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呢?我们在略读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 标签: 学语文 自主学习 办事效率 大脑潜能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