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明确了"社区""群体"和"个人"(联合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5条)的三重奏常常被简化为"社区"的这一现状并试图矫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可以使用首字母缩略词"CGIs",或者强调群体和网络的重要性,甚至调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工具。但如果这种简化情况不能避免,则可以利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没有定义"社区"这一点,用"遗产社区"(欧洲委员会2005年《文化遗产社会价值框架公约》第2条)的概念替代"社区"——尤其是在引入了人与组织的网络这一观念的佛兰德政策变体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式的流动性和灵活性。

  • 标签: CGIs 非物质文化遗产 法鲁公约 遗产社区 行动者网络理论
  • 简介:云阳清水湖腹底才平本自修,鸳鸯碧影放波鸥.笙歌水面琵笆恋,雾棹浓颜好伴秋.云阳龙缸龙盘峰岭起,日出草芳融.鹰嘴衔珠秀,天梯接翠蒙.琉璃嵌栈道,远近对梧桐.滴砾帘钩动,凉亭坐有风.

  • 标签: 《李国超(六首)》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
  • 简介:一代学人谢桢去世三十二年后,凝聚其毕生心力的《谢桢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终得出版。《全集》煌煌十巨册,490万字,涉及史学、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不仅集中展示了谢桢一生的学术成就,反映了其学术的深度与广度,

  • 标签: 谢国桢 师生情 梁启超 学术成就 全集 目录学
  • 简介:记载三国历史的书籍有很多,它们中的大部分今天已经散佚。本文将这些散佚的史书称为“三佚史”。它们在南北朝流传较广,还被裴松之抄入《三志注》。到了唐代,随着《三志》与《三志注》的流传,三佚史不再为世人所重。唐中後期的动荡使三佚史开始散亡。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散亡於唐宋之际,到宋初仅剩几部残卷。北宋灭亡後,只有《九州春秋》的残帙存世。宋元之际,《九州春秋》散佚,三佚史至此全部散亡。三佚史的内容大多保存在《三志注》中。三佚史的散佚,也是它们逐渐被《三志注》取代的过程。

  • 标签: 三国 史书 散佚 《太平御览》 《三国志注》
  • 简介:以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以国家、政府名义互赠的礼品,均可称为礼。作为体现国家形象与政治语言的礼品,礼可谓五花八门。在成千上万的礼中,很多是珍贵的物品,但以动植物作为礼的也不少见,并且这部分更显情趣盎然。

  • 标签: 动植物 国礼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政治语言 国家形象
  • 简介:陈寿《三志》以魏蜀吴何方为尊乃正统论视角下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以后,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渐趋主流。刘咸炘从历史实际和历史编纂学两方面入手,认为陈寿在《三志》中对魏蜀吴三的亲疏认知为:尊魏,恋蜀,远吴。刘氏认为陈寿尊魏有四大书写体现;在吴蜀之间,则尊蜀过吴;陈寿对蜀汉存故国之心,但无阴蜀为帝之意。刘咸炘对《三志》亲疏书写的认知,是其历史编纂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亦是其史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史学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位置,值得重视。

  • 标签: 刘咸炘 《〈三国志〉知意》 正统论 历史书写
  • 简介:“诗化教学”教育是诗,是在孩子心灵上写诗。只有带着诗意的眼光、诗意的情怀去从事教育,才能走出诗意的教育之路。我追求的教育是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诗意。没有诗意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没有诗意的学习是痛苦的。学生的学习生活里不能没有诗,不能没有诗意。我不太赞同“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学习本该是件快乐的事,一个“苦”字多少令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怎么能说学习是“苦”的呢?

  • 标签: 教育 写诗 心灵 孩子 学习生活 王新
  • 简介:邾国是两周时期山东地区重要的诸侯国,在春秋列国纷争中占据的一席之地,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中都有不少记载。因此,邾国是学者关注相对较多的一个先秦小国。很多学者在论述邾早期历史时,经常使用一则“出自《世本》”的材料:“侠(挟)生非,非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①但所有这些论著均未说明所引《世本》的版本信息。

  • 标签: 早期历史 邾国 辨伪 史料 世系 《世本》
  • 简介:2017年,中国边疆理论研究领域,精彩纷呈,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边疆研究问题;中国边疆学的构建问题;藩属与朝贡问题;有关“边疆”等概念问题。本文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并对重要理论观点与方法、热点问题一一评述。

  • 标签: 边疆理论评述 边疆研究 边疆学
  • 简介: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使其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末代皇帝溥仪从天津秘密潜逃至东北,在长春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同年7月,日本政府为了进一步控制东北经济,操纵东北金融,将东三省官银号、吉林永衡官银号、黑龙江省官银号和边业银行四家银行合并,成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

  • 标签: 伪满洲国 伪满洲中央银行
  • 简介:最近笔者收集敦煌学专家的资料时才发现,孙璋是中华人民共和第一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女学生,是离开中国科学院北京考古研究所投身莫高窟研究最早的女学者。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敦煌研究院从事了二十年石窟考古工作,研究了一辈子莫高窟藏经洞艺术,孙璋至今不认为自己是敦煌学专家,只承认自己是个有敦煌工作经历的普

  • 标签: 专家孙国璋 后面隐形人 学专家
  • 简介:2018年11月16日.中国和巴西两国家博物馆《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我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与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亚历山大·凯尔纳出席仪式并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未来两馆将在展览互换、文物研究.考古发掘、技术创新等领域全面合作,开创两博物馆界交流的新局面。

  • 标签: 中国国家博物馆 《合作备忘录》 亚历山大 考古发掘 文物研究 全面合作
  • 简介:宜侯见于西周重器宜侯吴簋,其封地所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宜侯吴簋铭文所载,宜地位于"东"之内。"东"意为东部地区,亦可称为"东土"。从传世文献看,西周"东土"所指有二:一为陕县以东的区域,可谓广义"东土";一为成周地区以东的区域,可谓狭义"东土"。金文中的"东"与"南国"、"中国"、"内"并见。表示方位的"内"与"中"概念近似,"内"应即是"中国"。"东"名东,"南国"名南,都是以"中国"为中心。金文中的"东"就是传世文献中的狭义"东土"。此"东"东抵于大海,西止于黄河,南不越淮水,北不逾九河。宜侯封地当于此间寻找,洛邑边鄙说、丹徒说、宜阳说、阳平乡说和仪征说均可排除。

  • 标签: 宜侯吴簋 西周东国 宜地
  • 简介:任何一个来欧洲旅行的旅客,来到南欧一大西洋伊比利亚半岛小国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这个人口不足50万的古老城市,不管是吃、喝、玩、行走都有所收获.里斯本有7座山丘,号称“七丘城”,传说这7座山丘是由7条蛇,在某一天变成7个美女,然后又因为这7个美女不听上帝的话,又叫上帝把这7个美女变成了7座山丘.顺着“七丘城”南边第七个山丘的方向走出去,那里有一个全葡萄牙出了名的美食镇一乳猪镇.几个开中餐馆的老板朋友知道我从西班牙远道而来,便一起约定去吃葡乳猪,并向人家取取经.一早驱车,顺着第七山丘方向走出里斯本,离开里斯本约两个小时我们就到了一个叫Mealhada的地方.到达这个小镇,举目皆是吃乳猪的餐馆,每一家人都挂着小乳猪的招牌,要是不熟悉,真不知道选哪一家好.

  • 标签: 葡萄牙 伊比利亚半岛 中餐馆 乳猪 大西洋 美女
  • 简介:张琴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是《解放军将领传》里认定的唯一红军女将领。她自1924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以后,在党的旗帜下奋斗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留学苏联。回国后,投身上海地下斗争,参加党的武装斗争,先后参与鄂豫皖苏区的巩固发展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以及艰苦卓绝的长征。红军会师陕北后,她征尘未洗,立即加入西路军征战。经党营救回到延安后,她积极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和妇女工作,直至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从党的军事战线成功转型到经济战线,为了提高我国纺织工业水平,解决人民群众穿衣问题,她呕心沥血、千方百计地抓生产、抓科研,她还不辞辛苦,经常奔波祖国各地棉区和企业车间,搞调研,促发展。正如她去世前对她的入团介绍人之一、1922年杭州第一个中共小组组长徐梅坤老人所说:'自从1924年,你和之华(即瞿秋白夫人杨之华)介绍我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时起,我就下定决心,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今年是张琴秋同志逝世50周年,为了纪念我党历史上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屈不挠、终生奋斗的优秀典范,我刊从第6期起长篇连载张琴秋的人生故事,以飨读者。

  • 标签: 共和国部长 女将领到 张琴秋红军
  • 简介:第四篇参创川陕赴长征1932年12月11日,红四方面军开进陕西南部的城固县上元观地区,继而又占领西乡县以南的钟家沟地区,终于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赢得了艰苦转战两个多月来的一次喘息机会。其时,总部曾想在这一带建立根据地,但一打听,发现这里土匪横行.

  • 标签: 张琴秋 红四方面军 张国焘
  • 简介:第三篇鄂豫皖区当红军1931年4月,沈泽民、张琴秋夫妇受党中央派遣,奔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从这时起,张琴秋从党的地下斗争转入武装斗争。沈泽民、张琴秋夫妇之所以会被派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源自中共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之后的形势。上年(1930年)9月,党中央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领导,停止冒险主义的'总暴动'和'打武汉'的计划。

  • 标签: 张琴秋 瞿秋白 沈泽民 鄂豫皖苏区 红四军 鄂豫皖边区
  • 简介:第二篇留学苏联1925年10月的一天,上海黄浦江码头。不时有许多年轻人提着行李往这里赶,不约而同地登上一艘3000吨级的苏联籍货船。他们之中就有张琴秋。她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新鲜又兴奋的心情登船。原来她和这些年轻人,都是要去遥远的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又名孙逸仙大学)留学。

  • 标签: 莫斯科中山大学 张琴秋 沈泽民 劳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