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4 个结果
  • 简介:<正>岳(1671—1704),又写作袁、蕴。字兼山,又字正子,号玉池生,别号红兰主人,又称长白十八郎、东风居士。岳的家世比较显赫。祖父阿巴泰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个儿子。崇德元年(1636)封饶余贝勒,八年授奉命大将军伐明,破山东、河北共八十八城。顺治元年(1644)进封为饶余郡王。父岳乐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顺治六年封贝勒,八年爵号改安郡王,十四年进为安亲王。他一生军功颇多,尤以平定三藩之乱为最著,在班师回京时,康熙帝于卢沟桥南二十里行郊劳礼,给予隆重地迎接。岳乐于康熙二十八年卒,生前的境遇相当不错。但到了康熙三十九年,被贝勒尼诺弹动,追降为郡王,并削

  • 标签: 无题诗 诗歌风格 张潮 凤冈 郡王 顾贞观
  • 简介:现年87岁的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画家吕学先生,早年在中央信托局工作。抗战后期,吕学在贵阳由前辈书画家刘仲缵(含章)介绍,结识了徐悲鸿先生。从此后,彼此交往甚密,情谊诚笃。当时的贵阳是抗战后方,但却是交通枢纽,运输

  • 标签: 吕学端徐悲鸿 徐悲鸿运 运字画
  • 简介:临编纂的《文献通考》贯通历代典章制度,明晰历史演变过程,找宋亡之原因,取灭国之经验。他注重史料来源,综合分析,力求全备。他首创辑录体目录,通裁别识,独立不惑。他在编纂文献过程中,谨慎存疑,不妄臆断。马临专注学术二十余载,兢兢业业,终成《文献通考》。本文从马临的生平出发,通过列举总结他在编纂《文献通考》时采用的原则和方法,探讨对今天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启示。

  • 标签: 马端临 《文献通考》 档案文献编纂 辑录体
  • 简介:居住是人生存的条件之一。华夏人的居住从遥远的野处,经历五六千年的寻觅、构造,才走到文明的家居时代。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原始住房早已不存,惟中华汉字^字及相关的字存其可追溯的踪迹。能为这种追溯提供资证的,有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和地下出土的考古资料。本文即以宀字为核心,追溯居住的演进之迹及其引起的人文精神,并从中升掘出汉字的历史文化价值。

  • 标签: 宀部字 汉字 历史文化价值 人文精神
  • 简介:“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些红歌最近传唱率很高。虽然红歌发生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那些红色经典历经岁月的雕琢还是一样光彩夺目。在建党9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为了传承红色文化,单位在五月份组织了一次红歌合唱大赛。

  • 标签: 编辑部 故事 红色经典 红色文化
  • 简介:小小编辑.幽默四溅,笑话横飞,从本期起,杂志开辟“爆笑编辑版块”,与读者共享本刊编辑们的快乐生活。

  • 标签: 编辑部 版块 杂志 读者
  • 简介:蜡梅吐芬芳,冬尽春将至,春风传喜讯,年关闹晚会。春节快到了,单位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如期上演。

  • 标签: 编辑部 故事 春节晚会
  • 简介:2016年4月29日,微信朋友圈忽然跳出“著名作家、《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病逝”的消息,瞬问就被刷屏!一位圈友立刻画了一页漫画《斯人已乘白鹿去》。我感觉刚刚看到陈忠实在镜头前谈《白鹿原》和《白鹿原》电影,谈他喜爱的田小娥,尽管有些苍老,脸上全是黄土高坡的沟沟壑壑,但没有觉得是病体,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 标签: 陈忠实 《白鹿原》 著名作家 黄土高坡 田小娥
  • 简介:王辅仁、陈庆英著《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云:“在历史上抛开传说,第一个和西藏发生关系的蒙古王室成员是阔,而不是传说中的成吉思汗。”①又说:“阔从和林回到凉州时,已是一二四七年初,直到这时,萨班和阔才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②樊保良撰《蒙藏关系史上的两位拓荒者──阔与萨班》一文③,重申王辅仁、陈庆英的观点。此说影响颇大,似乎已成定论。笔者谨就平时读书所见,对此作一些粗浅的考证。一、问题的提出藏文著作《述说大蒙古地区佛教源流之胜教宝明灯)(以下简称《胜教宝明灯》云:“藏历第四饶炮火兔年(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四十五岁时,抵吐善之卫地,第悉·觉噶(sdesridicdga’)和蔡巴

  • 标签: 成吉思汗 也里可温 蒙古史 阔端 萨班 蒙藏
  • 简介:<正>南宗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其始祖张伯以《悟真篇》而闻名于世.然张伯不但正史无载,且《悟真篇》的成书及南宗的传承等尚多不明之处,本文试以探讨.

  • 标签: 张伯端 南宗 《悟真篇》 台州 临海县 内丹
  • 简介: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纳这个名字鲜为人知,但他却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史学专家把他誉为左右民国政治、派系角力等纷繁复杂环境中最成功的高级参谋和调停专家。事实证明此言非虚。本文讲述的是纳与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宋美龄等民国政要之间鲜为人知的那些事。

  • 标签: 民国政治 政要 中国近现代史 史学专家 事实证明 中国人
  • 简介:李端菜(1833—1907),字宓园,贵州省贵筑人,幼年丧父,跟随舅舅何中宪学习诗书古文,后到河北叔父李朝仪家继续学习。同治元年(1862)在顺天分试中举,次年又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曾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大学士。先后多次出任广东、四川、山东等地的乡试考官。光绪十八年(1892)升迁刑部侍郎,后权工部侍郎。因积极主张变法,改革旧制,被光绪帝擢升为礼部尚书。

  • 标签: 学说 继续学习 同治元年 监察御史 贵州省 翰林院
  • 简介:达延汗死后,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称汗,这一家族势力迅速膨胀。先是,巴尔斯博罗特四子巴雅思哈勒分得了永邵卜万户中的喀喇沁,末子博迪达喇又得到了永邵卜、阿苏特二。这样,庞大的永邵卜万户四分五裂,被喀喇沁万户所代替,阿苏特成为该万户的一个组成部分。16世纪末17世纪初,阿苏特在今内蒙古苏尼特旗一带。阿苏特在火落赤及其七个儿子统治下,约有二万之众。他们在兴安岭南部拥有兀良哈塔布囊属,17世纪20年代就有七个和硕单位的属民。林丹汗西征后,在1628年秋天的埃不哈河战役中,永邵卜、阿苏特等大吃败仗,其部落渍散。阿苏特在越兴安岭奔喀喇沁的途中,被“阿巴噶”部落劫夺,火落赤七个儿子中有五人阵亡。劫后余生的二台吉虽然到了他们的塔布囊属,但是已经无力管辖他们,最终投附了爱新国。后来也有其他阿苏特人陆续来归,和喀喇沁、土默特等来归之人一道,被编入八旗满洲。阿苏特人分别被编入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和正蓝旗。

  • 标签: 内蒙古 17世纪 喀喇沁 家族势力 16世纪 八旗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