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已见的中国文化史、建筑史乃至岭南文化史、建筑史方面的论著,对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极少述及,更说不上较为系统的专论,未能给予应有的地位。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史籍对于刚刚步入文明社会开发阶段的岭南,记述极为简略,尤其是这一时期岭南的建筑状况、建筑技术资料更为匮缺。近几十年来.大量的考古新发现,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极为重要的考古新发现,使语焉不详的古文献记载得到了印证,撩开了极少见之于文字的秦汉岭南建筑史面纱的一角,从而使我们对这一课题有可能开展初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秦汉时期岭南建筑的有关史籍文献记载、文物考古发现以及地面遗存的综述,进而对这一时期岭南建筑的特点、发展原因以及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试作分析,作为探析秦汉时期岭南文化的一个侧面。笔者对岭南历史、古建筑的研究甚为肤浅,不当难免,亟望方家赐正。

  • 标签: 遗址 岭南建筑 南越国 西汉墓 岭南地区 秦汉时期
  • 简介:秦汉时期的祝官属于奉常官系统,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处于中下层,是具有一定神秘色彩的宗教性官员。《二年律令·史律》提供了祝官培养和选拔的宝贵材料,是知在秦汉时期,祝官通常由太祝令、丞以及员吏、冗祝、祝五更、祝学童等人员构成。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祝官的职事以祭祀鬼神为主,在祭祀礼仪中具体负责迎送鬼神、念诵祝词、献祭等,另外还包括为国君本人祭祀以求福免灾,或者帮助国君抵御来自臣下和民间的祝诅等。

  • 标签: 祝词 太祝令 祭祀 迎送神 秘祝
  • 简介:本文通过征引、等多种传世文献,并辅之以出土简帛文献,详细论证了中国民间流传的检验女子贞洁的秘方--"戏"在秦汉时期是一种风行的方术,而在魏晋时期却逐渐转向了隐秘,并对其原因做出了分析.

  • 标签: 方术 秦汉 魏晋
  • 简介:苕溪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源,也是太湖与钱塘江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作为江南的一个次区域,具有地理文化学上的范本意义,但在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以河川流域作为次区域研究目前比较少见。正基于此,本文从人口集聚、水利兴修、次中心点的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几方面入手,通过对秦汉时期苕溪流域开发的研究,揭示次流域经济圈在早期开发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 标签: 秦汉时期 浙江 苕溪流域 农业经济 水利建设
  • 简介:秦汉时期对于残障人口形成了有效的统计制度,包括对残障人口身份类型的特殊标识、严格的统计程序和法律禁条、形式不一并不断完善的文本载体等内容。本文厘清秦汉时期傅籍制度下“罷癃”的特殊身份,并以此为基础,对秦汉时期残障人口统计制度所涉诸方面做完整的描述。

  • 标签: 罷癃 占癃 人口统计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我国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同她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到秦汉时期,我国不但与四周的邻国有了密切的交往,而且和欧洲的罗马帝国也建立了联系。1我国的东邻是朝鲜和日本。中国与朝鲜的交往,可上溯到殷周时期。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当地居民以礼义田蚕,制八条

  • 标签: 汉时期 礼义 经济文化交流 殷周 身毒 叶调国
  • 简介:明代广东瓷业有了空前的发展,流行龙窑和馒头窑,是广东历史上又一个陶瓷飞跃发展的阶段。此时期梅州各地窑口大规模烧制日用瓷和外销青花瓷。其中仿龙泉青瓷范围最广,窑址分布在大埔、梅县、蕉岭、

  • 标签: 民国时期 梅州 器物 遗址 明清 龙泉青瓷
  • 简介:秦汉至民国时期广西建置沿革初探雷坚(广西通志馆)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在岭南设置郡县至民国38年(1949年)的2163年中,今广西境内县级以上行政建置的总量、特点及其与政治、经济、地理和民族的关系,是本文探讨的对象。由于研究不深,...

  • 标签: 行政建置 民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广西 建置沿革 南北朝时期
  • 简介:梅州,春秋属扬越地,秦汉属南海郡,隋称程乡,唐称义安,宋元为梅州,明属潮州府,清为嘉应州,民国改县,今称梅州。自唐宋以来,生齿日繁,文教渐兴,民生民用器具亦随之发展,自成风格。为使读者对梅州地区迄今所发现遗址遗存状况有所了解,本栏目近期将陆续推出本地区所发现的文化遗址,早自新石器时代、商周,

  • 标签: 战国秦汉时期 梅州地区 文化遗址 春秋 器物 新石器时代
  • 简介:秦汉时期,是我国城市与商业空前发展的时期。在这里,仅就河北地区城市与商业发展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河北的城市,大部分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早在战国时期,河北各地的城邑已不下百余座,但绝大多数都是城垒、城堡和聚邑,只有赵国的都城邯郸、中山...

  • 标签: 秦汉时期 河北地区 《汉书》 商业中心 护乌桓校尉 邯郸
  • 简介:战国秦汉时期存在着"固定官价"、"平贾"(正贾)、"实际价格"这3个层次的物价结构。该时期市场实际价格的变动未必是与固定官价及平贾不同的例外或者是非法的现象,而为法律所允许,所以钱的价值并非是由金或布本位制以及与此类似的制度来维持的。国家当时只允许具有同一种钱文的钱流通,试图维持通过累加其枚数来计算商品价值的体系,并且试图进一步减轻钱的重量,直至其低于钱文的"名义重量"或"规定重量"。不过,由于民间倾向于将钱当作是秤量货币,民众没有完全遵行钱文。这样,官府不得不顺从民间意志,转而采用接近"实际重量"的,作为一定的价值物恰好能为民间所接受的钱文。

  • 标签: 战国秦汉时期 物价 平价 钱币 黄金
  • 简介:正城市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城市的建置、成熟与发展,代表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水平。本文所述的城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称之为"城",是一种以高墙围绕起来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新型聚落形态。通过对古代城址的考古学研究,可以窥见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

  • 标签: 河套地区 秦汉时期 中原王朝 古代城市 城址 匈奴
  • 简介:阴山南北的河套地区,截至目前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①,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这些城址,对秦汉时期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这批城址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类,并进行分期的尝试.河套地区自古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历史文化使命,为统一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河套地区秦汉考古相关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内蒙古 河套地区 秦汉时期 城址 分布 游牧文化
  • 简介:先秦到秦汉时期,华夏工商文化经历了发轫、兴盛到衰退的复杂历史变化。早期华夏社会分工导致工商文化发轫,春秋、战国到西汉前期,因井田制崩溃、诸侯争霸和战乱后经济恢复等原因,工商文化进入兴盛期;同时围绕着"重农抑商"观念及其制度变革发生了激烈纷争。汉武帝在位期间,在盐、铁等重要经济领域实行"抑商"制度,导致工商文化衰退,其影响长达二千余年。

  • 标签: 工商文化 重商 抑商观念 盐铁官营 禁榷制度
  • 简介:<正>谭其骧先生在《上海市大陆部份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一文中着重指出;“上海境内的古城,同时也有可能发掘出来的,应是秦和西汉时期的海盐县城,希望考古工作者注意及此。”笔者认为这一见解极有意义,根据一些资料和近年初步探索的心得,特提出以下的假设:秦代及西汉时期的海盐县治就是众所周知的金山县戚家墩遗址。

  • 标签: 海盐县 秦汉时期 西汉时期 地理志 公元前 县治
  • 简介:战国楚都的迁徙体现出楚文化中心的移动。秦末起义中最显著地表现出政治能动性的地区,是所谓"西楚"和"东楚"地区。陈胜、项羽、刘邦相继于此起事。项羽又在这里确立了政治军事基地。如果对垓下"楚歌"进行地域定位,自然应当首先考虑这一地区。《铙歌十八曲》中的《巫山高》,可能也是出身于这一地区的军士的作品,应当引起"楚歌"研究者的重视。

  • 标签: 战国秦汉时期 西楚 铙歌十八曲 九郡 巫山高 文化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