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正>陈垣老师的一生,主要是读书、教书、著书。他生于清末,卒于新中国建立后第二十三年。经历过封建王朝、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国民党统治。他的一生,正处在中国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自幼幻想过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学过西医,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追求祖国独立富强,而自己却总是在君主专政、国土沦丧、战争频仍、国弱民贫之中。但是,他终于有幸,在年近七十岁的时候,迎来了旧中国的解放,见到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他晚年的极大快慰。他是靠自学成材、靠勤奋读书的,他热爱祖国,重视人才,珍惜典籍,宣传祖国文化,平生不附依权贵,不靠人际关系,不慕虚荣,不求名利,耿介无私,正直做人。

  • 标签: 陈垣 科举考试 新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 祖国文化 八股文
  • 简介:中国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房列曙我国考试制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现今世界通行的考试制度是中国发明的。《大英百科全书》在介绍考试制度时道:“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公元前115年),及定期举行的考试(公元202年)。”尽...

  • 标签: 考试制度 世界文明 文官制度 文官考试制度 公务员考试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简介:元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元代政权,在科举取士制度方面有其相异于前朝的显著特点。然就总体而言,科举制度在元代是一个中落期。受其影响,广西区域科举考试发展缓慢,取额甚为有限,及第人物极少,士子仕途亦不彰显,此与当朝的民族统治政策和广西区域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不无关系。

  • 标签: 科举考试 广西区 元代 社会原因 科举取士制度 社会发展史
  • 简介:孙中山吸收我国科举考试的有益成分,借鉴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创立了以考试权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文官考试思想。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政府时期,先后规划和公布了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使考试院的设立和文官考试的种类、资格、科目、内容以及文官的任用等制度化。这些制度,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孙中山完成了由科举考试制度到文官考试制度的对接,其贡献是划时代的。

  • 标签: 文官考试制度 孙中山 科举考试制度 近代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康熙年间清廷统一台湾后即在台开科取士,其中童试在台湾举行,乡会试在内地举行.地方官为台地民众呼吁实施科举考试,为台湾士人申请保障名额,为台湾考生设立考棚试馆,为台湾士子编选考试范文,还亲自主持科举考试,并严厉打击考试舞弊等.这表明地方官在清代台湾科举考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标签: 台湾 科举考试 地方官
  • 简介:《太平广记》对于崔圆在福唐观进行科举考试的记载,为闻一多援引入杜诗研究中。但也有学者对在宗教场所进行科举考试提出怀疑。本文对崔圆故事做了重新的解读,并结合“册府元龟》的记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和道教在唐代的发展等因素,认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确曾在寺观举行。但是,《太平广记》记载崔圆在福唐观的考试,并非如闻一多等先生所分析的,是与杜甫同场参加的进士省试,而是以招收“非常人才”为目的的制举考试

  • 标签: 唐代科举 道教 福唐观
  • 简介:尽管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被理学笼罩而呈现僵化状态,但也时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康熙帝虽热衷于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大宗的西学,却明确表示科举考试不能以天文、算法命题,以免阻碍天算“实学”的发展。然而,乾嘉考据学派兴起,把明末以降的西学纳入儒学知识考据的范畴,形成具有汉学范式的天算专门之学,进而渗透到科举考试当中。天算专门之学不但出现在乾嘉之际的会试、乡试和学政举行的“观风试”试题中,还出现在考生的八股文和策论答卷中,并成为对考生学问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 标签: 乾嘉学术 天算专门之学 科举 西学
  • 简介: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战乱频仍,各国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纷纷效仿唐制,设科取士,选任人才。南方诸国皆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加以统治阶级比较注重文化建设。因而科举考试制度得以沿袭盛唐余绪,相以为继。对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科举考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岭南科举考试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 标签: 科举考试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 岭南 述评 相对稳定 文化建设
  • 简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专著──读《中国考试制度史》朱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夸耀的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但我认为,中国还有十分了不起的四大制度,这就是郡县制度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家族制度,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绵延不绝的四大支柱。弘扬传统文化,...

  • 标签: 考试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 制度史 中国古代文化 精英循环 公务员考试
  • 简介:殿试制科举制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关于殿试制的起始时间学界一直说法不一。本文以三级考试为参照系,以此前一直被忽略的覆试制为切入点,通过对与殿试起源相关诸问题的详细辨析,彻底澄清了殿试与覆试的联系与区别,否定了武则天载初元年、南唐乾德二年及宋开宝六年为殿试之始诸说,从而最终确定殿试制正式开始的时间是宋太祖开宝八年。

  • 标签: 唐宋 科举 殿试 覆试
  • 简介: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曾经对周边国家产生过重要影响,律令时代的日本也实施过通过考试录用官吏的制度,简单地说日本没有实施过科举是不符合实际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并没有出现科举的繁荣,科举选官制度也没有在日本长期延续。其原因在于贵族势力强大,使日本缺乏实施科举的社会基础。无科举这一点对日本历史影响深远,实用主义教育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播,尚武精神的形成,人才成长的多元化等都与无科举有关。

  • 标签: 日本 科举制度 教育 贵族 等级制度
  • 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後期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它起於隋,成於唐,至宋而一变。在此转变过程中,介於唐宋之际,与北方五代相对峙而存在的南方十国实为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具体考查此时期南方诸邦的科举制度

  • 标签: 十国 科举制度 中国 历史研究 选官制度 设立时间
  • 简介:科举是以文字为取士标准,如明代万历时主考张位所说,“考试不凭文字,将何以衷?”真正做到以文字取士则视之为公正。科举的目的在选拔出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朱元璋所言,“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做不到这点则无效率。如何使科举既公正又有效率是困扰隋以降统治者的重要问题。本文只说明统治者在实现科举公正和效率方面的努力。

  • 标签: 科举 统治者 古今 朱元璋 名实 文字
  • 简介:本文认为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置于隋而确立于唐。科举制度的创立是社会经济变动的反映、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以及察举制度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 标签: 科举考试 进士科 明经 投牒 知举官 世卿世禄
  • 简介:北宋前期宗子由国家赐名授官,熙宁二年(1069)宗室改革始允许宗子应举得官。期间召试制的出现,既是国家督促宗子向学的激励手段,也是由赐名授官走向应举得官的制度过渡。宗室召试始于仁宗朝,至仁宗朝后期基本定型。学习优秀的宗子通过召试获得官阶迁转奖励,这刺激了宗子的文化学习,也反映出宗子争取考试权利以寻求个人出路的努力和要求。此后随着宗子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出现“宗室士大夫”群体,成为宋代宗室的杰出代表。

  • 标签: 宋代宗室 北宋前期 制度 学习优秀 文化学习 文化素养
  • 简介: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改革政府官员任用制度,而中国当时的官员科举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政治制度改革的浪潮。自16世纪起,西方与东方的接触日益频繁,中西思想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此间起桥梁作用的主要是到中国传教的天主教徒。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民情风俗等方面表现了浓厚的兴趣,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到了17世纪后半期,几乎每年都有介绍中国的书籍在西方问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传入欧洲,并对西欧的启蒙运动发生作用。中国的文明大大开拓了西方思想家的眼界。对欧洲

  • 标签: 文官制度 任用制度 思想文化交流 民情风俗 恩赐官职制 政党分肥制
  • 简介:四、会试明清两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因是聚集各省举人到京会考.故称会试。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在三月,分三场。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 标签: 释义 名目 科举 会试 举人 乡试
  • 简介:袁世凯在河南项城出生时,正值叔祖袁甲三破捻大捷,遂被取名"凯儿",因辈数"世",故名世凯。小时的袁世凯聪慧过人。族人都认为他是袁家可堪造就之

  • 标签: 袁世凯 科举 项城 河南 学业 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