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众所周知,李大钊是中共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正因其政绩显赫的缘故,以致学术界对这位先驱在“五四”前后作为文化哲人的一面淡化了。由此,笔者的选题不无拾漏之嫌。然而,这里的拾漏并不等于说本题“前无古人”,事实上,学术界间或提及李大钊中西文化观的笔墨多少有之,只是我们感到总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当一些对文化和历史研究有素的知名学者将李大钊的文化内核归为“折中调和”时(比如庞朴先生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一书就持这种观点),我们感到有种隐隐的不安。还李大钊这位文化先觉以历史本来面日势在必行,笔者就这一课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方家同仁。

  • 标签: 折中 李大钊 文化思想 中西文化观 东洋 新文明
  • 简介:满汉矛盾是制约清末政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革命排满思想的激荡和清廷对汉人的疑虑,张之洞指出,废除歧视性的政策和法律对化解民族矛盾、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社会稳定、共同抵御外侮具有关键作用,并将其视为改革成功的基石。

  • 标签: 张之洞 满汉矛盾 革命排满 立宪
  • 简介:道德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对道德的态度往往可以作为判断一个人或一个流派文化观的重要考察层面.五四前后的文化调和论者提倡道德进化,主张斟酌新旧,调和中西,因革损益,熔铸新道德,维护社会稳定,其道德调和以是否适用于现实需要为取舍原则,不固守体用之别,观念较为开放,不能与传统守旧者等同视之.

  • 标签: 五四前后 道德改革 调和 因革损益
  • 简介: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 标签: 民族 族群 族群意识 民族内部矛盾
  • 简介:在分析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上的众多矛盾时,人们时常使用“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明显的歧异。193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把贯穿整个近代的两大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称为“基本的矛盾”.把中日矛盾称为当时的“主要的矛盾”。这里,他对“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这两个概念是区别使用的。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这两个概念的用法却有了改变。

  • 标签: 历史发展 “根本矛盾” “基本矛盾” “主要矛盾” 哲学理论
  • 简介:民国初期西北回汉军事集团之间练争夺甘督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从而引发出回汉上层之间的民族矛盾更趋激化。在关键时刻,回族军人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为了社会安定、回汉群众之间团结而放弃争夺,他们不愿因个人之间的争权夺利而引起两族矛盾。这与民国时期回族军人国家意识产生与爱国思想的逐步确立分不开。

  • 标签: 民国时期 回汉军事集团 民族矛盾 民族利益
  • 简介:一刘宋前期,发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历史事件,元嘉二十二年的范晔被杀即是一例。对于范晔之死,后世聚讼不已,争执的产生首先源于范晔的复杂人生。范哗“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具备士人才子的基本素质。他生于世族家庭,但非嫡出。刘宋时期,“士庶天隔”的界限虽已打破,但世族等级观念还顽固地存在并发生影响,嫡庶之间的鸿沟仍难以逾越。庶出的范晔自幼失宠于父,很早就被过继给从伯范弘之,他无法倚靠家族的势力和地位而坐致公卿。坎坷的身世在范晔的生活中投下了久驱不散的影,这种消极影响在他的仕宦生涯中不断显现,并且成为他参与谋反、身死不幸的导因之一。

  • 标签: 范晔 世族 刘宋 仕宦生涯 身世 前期
  • 简介:王国维从1907到1913年期间,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研究,他既接受了西方美学的新观点,又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治学的方法,对中国戏曲,主要是元杂剧的源流、演变、分期、文学艺术特征以及社会功能作了系统的研究,前后写了《曲录》、《戏曲考源》、《录鬼薄校注》、《录曲

  • 标签: 中国 古典戏曲 审美价值观 王国维 语言
  • 简介: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由沙滩搬到了西郊原燕京大学的校址。父亲身为副校长当然得随校搬迁。但据我了解,他和我母亲一样都不想搬迁,他们都喜欢独门独户的小院,宁静、安详。可父亲一向"明哲保身",逆来顺受。学校要他搬到新址北大燕南园,他就只身先搬去了,

  • 标签: 矛盾心态 父亲 汤用彤 院系调整 高等院校 燕京大学
  • 简介:<正>《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佼佼者,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一百二○回本较百回本增加了征田虎、征王庆的情节。游国恩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评论一百二○回本增加的这部分说“文字比较简略”。这一简略,就出现了一些细节的矛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水浒全传》“再版说明”中也指出:“七十一回以后,虽有一些精采节目,但情节时有矛盾。”本文就一百二○回本征田虎、王庆诸回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百回本和一百二○回本共同存在的不妥之处作些讨论。

  • 标签: 吴用 公孙胜 《水浒全传》 燕青 晋宁 百回本
  • 简介:桂南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发生在广西境内的一次大规模战役。陈诚将其分成四个阶段:“一、敌军钦州湾登陆至进陷南宁(1939年11月15日至12月17日)。二、我军对南宁之反攻(1939年12月18日至1940年3月25日)。三、桂南对阵(1940年3月26日至10月12日)。

  • 标签: 1939年 1940年 矛盾 烽火 钦州湾 南宁
  • 简介:利用古建筑遗址建立的博物馆,在举办陈列时,既与古建有相互辉映的一面,又因保护和发展的不同要求,产生难以避免的矛盾。如何妥善处理古建与陈列的关系,本文以故宫博物院为例,指出离开古建搞陈列或保持古旧的陈列形式以求协调均非良策,而兼顾两者的完美解决办法是存在的,故宫建院历史所形成的三种陈列室样式,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 标签: 博物馆事业 建筑遗址 陈列展览 乾隆花园 艺术博物馆 陈列艺术
  • 简介:本文认为当下的刘锡鸿研究中存在贴标签的现象,先将其归属为保守派,然後就从保守的定性观察他的一切,结果是遮蔽了刘锡鸿的真实面相。梳理史料,可以发现他的一生陷在双重矛盾中而不能自拔:一重是政治理念上变革与保守的结构性矛盾,一重是个人品格中理性认知与趋炎附势的品质之间的矛盾。随着情境条件的变化,矛盾的不同方面此长彼消主导了他的言行,使得“变革”和“保守”两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出现在他的言行中,只有抓住这两重矛盾才能解释刘锡鸿的内心和一生。本文对变革与保守的矛盾,主要通过他出使之前参与“海防筹议”的讨论以及出使中对西方文明进行的考察予以分析,重在突出他倾向於洋务的一方面;对理性认知与趋炎附势的矛盾,主要通过他个人的性格特徵和官场中的利害关系进行分析。

  • 标签: 刘锡鸿 海防筹议 英轺私记 脸谱化 心理矛盾
  • 简介:“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法》所制定的文物保护方针,是近现代文物养护必须遵循和贯彻的。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常常无法正确处理文物养护中的各种关系而陷于两难的境地。现揭示出近现代文物养护中的十对矛盾,以乞争鸣与献策。

  • 标签: 近现代文物 养护 矛盾 文物保护 《文物法》 合理利用
  • 简介:区域经济合作以其非凡的绩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往往成为旅游产业的密集地带.文章在分析我国省际毗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空间矛盾的现实特征以及对区域空间矛盾进行调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提出了旅游经济空间矛盾调控的相应切入点,其中主要包括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优势产品,共铸品牌形象、联手开拓市场,协调旅游规划、优化空间结构以及健全协调机制、调节利益冲突等.

  • 标签: 省际毗邻地区 旅游产业 空间矛盾 调控机制
  • 简介:唐代初年文坛上出现一种矛盾现象:作家写手们在理论上把南朝文学作为"亡国之音"痛加批判,而在创作实践上却又追随南朝文学的轨辙亦步亦趋,甚至踵事增华。对南朝文学既爱且恨的矛盾在这一历史阶段表现得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自身发展的延续性与重大社会变迁之间的不协调。

  • 标签: 初唐 文学理论 矛盾 成因